浅谈高职C语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3 06:17:24

浅谈高职C语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 本文主要以信息化教学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院应用电子专业的C语言课程中《循环的嵌套》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以期通过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探索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C语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引言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对高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全民信息化的洪流。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和策略。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即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1]。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3个基本理念:一是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二是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实时互动,三是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根据以上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在具体教学设计实践中,采取的策略有针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理念的MOOC与微课、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和网络教学;有针对“教学和生产实时互动”理念的教与学互动、教与教互动和学与学互动;有针对“利用教学环境调动学习能动性”理念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和个性学习。以上策略可概括为“433”策略模式[2]。利用以上部分策略,本文以C语言课程中“循环的嵌套”知识点为例,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三、C语言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和教学难点展开。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这次课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由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次课教学对象为应用电子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普遍存在喜欢通过实践探索知识,动手能力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好的优势;同时他们还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正处于程序设计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编程思维这样的不足之处。由此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难点[3]。

2.教学设计

由于传统教学上课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课前、课后师生互动交流少;考核多以笔试为主。对于比较抽象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直观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我们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相关软件和平台,结合视频、动画等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此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

3.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在线测验,老师结合学生测验成绩,合理安排课上分组。

在课堂实施阶段,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设计了五个教学部分。(1)情境引入:教师通过播放早晨闹钟响起催促起床的视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引导,自然过渡到知识学习环节。(2)知识学习:此环节分成四小块:认识循环的嵌套、概念新知、实例导学和学习讨论。①认识循环的嵌套和概念新知主要是教师通过PPT动画演示讲解时钟三针各自运动过程,总结运动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嵌套,从而引出相关的概念。②实例导学部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为两个。一是矩形星图的输出;二是正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其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部分时间动手实践,直观体验,加深理解。③学习讨论部分是师生共同小结出循环嵌套结构的设计要点,为接下来的技能训练做知识储备。(3)技能训练: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给出两个任务。一是输出正三角星形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编写代码。在此过程中,通过程序调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循环嵌套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二是右三角九九乘法表的输出,此题难度稍大,各组学生可以讨论思考、分工协作、上网查阅资料、教师提供相关微视频供学生参考,实现各组编程。在此环节,教师对各组情况作记录,作为考核依据。(4)成果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展示编程成果,解说编程思路,实现小组之间的交流,供小组互评作参考。(5)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编程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并给出思考题和课后作业。

课后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遇到问题微信交流,完成课后作业。

4.教学特色

根据《C语言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要求,从传统的结果性考核过渡到注重过程性考核,课上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成绩将作为最后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信息化资源的合理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有效的应用于高职C语言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整合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4]。

参考文献:

[1]谢海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设计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2]贾颖绚,李宁.基于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6).

[3]杨庆伟.浅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4).

[4]杨凯.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9).

作者简介:夏利玲(1983-),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

上一篇:加强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管理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