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客观现实与情境营造

时间:2022-10-23 05:50:03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客观现实与情境营造

【摘 要】中国山水画寓意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感人境界,中国山水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客观现实;意境;笔墨;精神

中国山水画寓意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感人境界。中国山水画不是也不要求是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它是画家情感和理智跟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中国山水画创作者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

一、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客观现实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形神兼备,不仅指自然景观本身的形神,更主要的是指画家得到客观景观感染而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的“意象”之形神。意象妙得是指在意象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是升华。这里所说的景,不仅是指直接唤起感情的具体景色,而且包括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把握之后,因景生情、因情生意、因意立法意法融而意象生的整个形成过程。

画家在对千山万水的观察写生过程中神与物游、心物交融,经过酝酿、加工,使客观形象变成“不了之形”,“不全之象”,通过意和情再造后的新的艺术景观跃然纸上。这景观实质上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处境、地位、才能、阅历、主张、学识和对整个世界、人生及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画家对美学观念的认识,探索和对艺术规律的追求。因而,中国山水画的水平不仅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反过来又验证着画家对美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观念的层次。

二、情境营造

要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意境深远的山水画作品首先是要正确处理好“景”“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借助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才能实现。“景”“情”“意”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由景生情、由情表意,由此进入妙境,这是画家的作画最高境界。宇宙之间情景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既没有固定不变的形象,也不允许画家按固定的模式去生搬硬套。只有画家多游历名川大山、博览群书、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加之勤思苦练才能达到有情景、有意境。

具体到一幅山水画意境的营造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构思与立意;2、选材与构图;3、绘画语言的确定。而其意境内容则包括:

1、意境强调情景交融。意与境相交融又相辅相成,没有高尚的立意,则“境”就没有生命,相反有“境”却无“意”之妙,意则难以体现。因此,以意造境、以意写境是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实质。也是中华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北宋郭熙的《关山春雪图》画面雪峰直插天际,层峦叠嶂,覆雪皑皑,山腰阁楼里的水磨被被涧水带动,又使静谧的画境顿添欢快活泼之感,些图为雪景,故皴笔较简,阴霾的天空以水墨洪染,景简意深。清代的弘仁的画描写黄山真景,层岩陡壑,老树虬松,奇险秀丽,立意构图新颖不落俗套,所绘松石千姿百态,独具一格,成为新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意境出自于笔墨交融。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中留下的痕迹就是笔墨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式丰富多变勾、皴、擦、点、染、泼、破-------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着新的内容,但在笔墨语言表达中却一直遵循着中国意象艺术的观念和规律。即如张彦远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和“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这样的意象观念。中国山水画是通过笔墨形式这种图式语言反映自然造化和超越象外的画家个人情怀的。通过指、腕、肘、臂的配合运动和笔锋的中、侧、顺、逆、藏、露、聚、散等,创造了刚劲与阴柔、繁密与疏松、朴拙与清秀以及博大雄浑、矫健清灵等令人神往的审美境界。因画家气质、学识、综合修养等的不同,其笔墨给人的视觉效应也是不同的。这一切体现了笔墨结构的创造性,形象的生命活力和笔墨对于自然的超越关系。就是说,笔墨既依附于自然形象和“胸中丘壑”,又游离于自然和心灵之外而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笔墨是同源互通的。笔墨风格是艺术风格的基础,笔墨同时也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精神特征,只有具备时代特征的笔墨结构形式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对于具体画家而言,应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笔墨风格,在操作上形成自己的规范是必要的,进而随着对自然理解、认识、体验深化和对新的表现领域的涉足,使笔墨风格不断完善提高,在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中发展和变革笔墨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常青于艺术之林。

3、意境需要经营、讲究虚实、追求含蓄。意境是“情景交融”而产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它常蕴藏在艺术形象中而不直接表现在画面上,因此在艺术上表现十分含蓄。清代方士庶,将“境”分为“实境”和“虚境”,他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境”有时又体现为一种蕴含意蕴的“无为之为”,即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表现不就是这样一种吗?当然它是用相对实的笔墨来表现,然而也就是这种实的表现再加上文人的意想,由实转虚便又有了,绘画的荒寒萧疏之境从枯处着眼,从淡处落笔,逸笔于草草,追求于无画处的妙境,进一步彰显宇宙间的生命精神。“寂焉寥焉,浩焉渺焉”,洗尽尘埃,枯滕老树,小桥流水,是一个可以“移我情”的艺术真界。中国画追求简约,追求水墨的渲染,计白当黑,追求空白的意义,留给欣赏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形成“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境产生于画家的创造,完成、丰富于欣赏者的想象,构成了国画作品最深次的艺术魅力。意境是画家的创造的终点,又是观众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中国山水画中情境营造的重要性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的有机提炼,是作者生活后的主观意象通过笔墨的形式加以再现,故笔墨是一种人品,一种修养,亦是一种境界。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作为人,要真心的虔诚的爱护她们,保护她们。欣赏山水画,只注意她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他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这正是她博大、满生机活力的原因。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有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说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绝不是空穴来风。

我们作为中国画队伍的新生代,将来如何能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为祖国的美术事业做出更大的成就呢?宋代诗人陆游教育他的儿子怎样学做诗说:“功夫在诗外”。学习绘画也是一样,不能只学笔墨技巧,把自己局限在极狭小的范围,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傍及其他的方面的修养,才能搞好山水创作,才能创造出有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陈志华.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中通快运业务流程问题探 下一篇:论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