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分析

时间:2022-10-23 05:33:19

高校音乐教育构建民族特色分析

迄今为止,各种人类社会都有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尊重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些都严峻地摆在了每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的面前。

一、中西方国家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1.很多国家特别注重本民族的音乐教育。印度的普通音乐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对传统的印度节奏模式有所掌握,而且还要学习印度古典音乐中的记谱、即兴演奏和演唱等。在阿拉伯国家,音乐教材主要采用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以唱为主,要演唱伊斯兰教圣经。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他认为音乐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如果这些乐曲真的有价值,继承了优秀的音乐传统,那么孩子们就学会了珍惜和尊重这种音乐。上述国家的音乐教育基本上可以说完全从本民族的音乐体系出发,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补充一些科学的音乐知识。

2.我国音乐课中,民族音乐所占比例太少。中国民族音乐所占音乐教育的比例是相当少的。虽然国内有很多的人都在为民族音乐教育大声疾呼,但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上为中国民族音乐大开绿灯的,还只是停留在口头应付,更多的人还只是持观望态度。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成分所占的比例更是少的可怜。中小学的音乐课大多为唱歌课(发达地区可能稍好一些),但中国的广大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课只是课程计划中的一门学科,谈不上什么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更不敢去奢望。再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各种音乐考级,出现了音乐教育史上畸形发展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西洋音乐的成份更是雄霸天下。

3.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近来中国实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为音乐教育明确了方向,但是在现行的音乐教学实况中,西化现象相当严重。当我们正视中国的音乐教育时,又能从中找到多少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子呢?虽然近来有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地方情况,编写了一些具有浓郁特色的乡土教材,但实际用到的很少。如今有多少北京人会唱京剧,有多少江苏人会唱昆曲呢?

二、文化差异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不同的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因几千年受到儒家、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音乐从开始就与语言、诗、舞蹈没有完全分离,是几位一体的综合型艺术。在原始社会里,音乐是诗歌、音乐与舞蹈三者相结合为一体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诗经》、屈原的《楚辞》、荀子的《成相篇》都能反映出当时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紧密相联的。直到唐代的曲子、宋代的说唱音乐、元代的杂剧、清代的戏曲等各种音乐形式仍然都是与文学、诗歌和舞蹈分不开的。

2.音乐理论形成的体系落后于西方。例如中国的记谱法,周代就已经有了十二律与七声音阶。虽说明代朱载堉的《律学新说》比西方要早几百年,但直至到“学堂乐歌”之前,都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比较科学的记谱方法。五线谱能理性地书写和分析出作曲家的“作品”,而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如工尺谱、古琴谱等都不具备西方音乐理论中完整的体系。

3.音乐认知和审美与西方不同。中国音乐风格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中国音乐各流派的风格注重韵味,常言道“唱的有味,奏的有味。”直到中国的现当代,如竹笛演奏,根据演奏风格可以分为南北两派。中国京剧艺术这种至今还留有以演唱风格为主的各种流派,这种音乐艺术以“品味”的审美体验,其根本在于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

三、音乐教育形成民族特色的考虑

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音乐教育如何注重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培养,如何形成民族特色,如何让自己的民族音乐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下面就从几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1.音乐文化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在前言里明确提出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纵观我国历史上,唐代音乐作为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继承当时本民族基础上,依托当时国内良好的音乐教育和考核完备的制度,适当地吸收外来音乐,使唐代音乐不仅改善和丰富了本国的音乐文化生活,更对当时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如果连自己的音乐文化都没有,损失的恐怕不仅仅是音乐,而且留给我们的将会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思考。中国音乐是具体形态和艺术、美学、哲学的整体结合。由于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各种思潮和信息通过种种渠道传给人们。这会为未来音乐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也将给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带来现代文化的传播意义。

2.歌唱中应该优先使用中国民歌和戏曲。中国民歌有着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曲目。从现在的音乐院校开设的声乐课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形,开口唱的是意大利语,闭口谈的是美声唱法,事实上在中国,更多的国人还是喜欢自己的民歌,而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歌曲教唱中,学生则更多关注的是通俗歌曲,对中国的民歌知之甚少。“超级女声”在电视收视率上创下了奇迹,同样给学生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玉米”“、凉粉”“、粉丝”、“盒饭”等具有象征性的字样都是挂在学生嘴边成为“顺口溜”,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超女”绝对比郭颂、吴雁泽、郭兰英、李双江等人知名度高,这不能不说明一个现象,中国的音乐教学中,对中国民歌的演唱和讲解严重匮乏。这只能说明现有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中,中国民歌和戏曲的教唱份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培养音乐教师的师范类音乐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中国戏曲的演唱,这不能不说明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严重滑坡。笔者想在这些学校加大对戏曲和中国民歌的教唱应该成为历史的必然。

3.加强中国民族乐器教学。中国传统乐器制作和演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在河南舞阳县发现的原始“骨笛”,这说明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不仅掌握了乐器的制作方法,而且精通乐律。器乐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中国的器乐,无论是独奏还是合奏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保留了很多优秀的曲目。民族器乐是根基于本民族自己文化的,人们对她有着深厚的感情,马头琴自然会使人联想到美丽的草原;葫芦丝会把人情不自禁地带到有着孔雀生活的“香格里拉”等等。此外,打击乐器的演奏形式和曲目也十分丰富。纵观中国的音乐教育,西洋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占有绝对的地位。可以说音乐院校中,钢琴是所有学习音乐的人必须具备的,但中国民族乐器所遭受的待遇是不公平的,最多只是选修,广大的中小学,中国民族乐器的学习只是局限在少数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乐器根基于民间的农村学校却无人问津。

4.听觉培养可尝试用民族特色的形式。听觉培养和把握是音乐教育中重要的部分。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钢琴在这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钢琴在音乐听觉方面有很多的优点,有着“乐器之王”的美誉,但钢琴在体现中国音乐体系的特点方面有很多局限。如果考虑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那么教学中可以考虑增加用中国的乐器和钢琴同时作为听觉训练培养的乐器。但是遗憾的很,中国的音乐院校基本是用钢琴做视唱练耳的教学用具,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上的听觉培养也没有用中国乐器的。哪怕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尝试,也是对中国本民族乐器的一种慰藉,恐怕用中国乐器做听觉培养进行尝试的学校都没有,这给国人或多或少地留有的遗憾。根据笔者多年对学生的教学经验可知,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进行听觉训练也是大有作为的,至少在单旋律和旋律音程的听辩中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5.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中应该突出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和尊重本民族的音乐教育是应该遵循的原则。欣赏中应该倡导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和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量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使身心受到愉悦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了解到这首乐曲变奏曲式的结构,还能知道它是根据中国流传的梁祝故事中的三个小故事(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来进行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再如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更让人领略到了江天成一色的美丽场景。

通过欣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直觉创造能力。现今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突出在音乐创造中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是今后在音乐教育中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因而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民族音乐创作,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有没有创新意识,有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有没有对本民族的音乐进行创新,有没有在作品中融入了本民族的音乐要素。

上一篇:有关美术及音乐教育结合 下一篇:电大开放英语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