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时间:2022-10-23 05:04:31

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摘要] “后奥运经济”需要应对的风险是“前奥运经济”阶段涉及的经济行为的负面效应,包括由于投资结构、投资体制不合理的风险、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等。控制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按市场规则办事。

[关键词] “后奥运经济” 投资风险 风险控制

一般认为,“后奥运经济”时期是指奥运会举办后的2至3年间,这一时期“前奥运经济”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已经完成,而其滞后效应或者说长期效应开始显现,相关消费及投资需求急剧下降,进而导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甚至东道国的经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后奥运经济”的风险。那么,北京应如何应对“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本文将就该问题进行分析。

一、“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

分析“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由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后奥运”风险

奥运会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部分。一般说来,直接投资比重越大,即新建场馆越多,赛后闲置的可能性越大。历届奥运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办国的亏损规模越大,产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达15亿美元。第28届希腊雅典奥运会该比值为0.916。当年希腊的财政赤字占本国GDP的3%以上,超过了欧盟《稳定公约》的要求。据统计,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较经济风险最为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还高约0.2个百分点,为历届奥运会之最,投资结构的不合理预示本届奥运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

2.由投资体制不规范带来的“后奥运”风险

国际奥委会的投资体制实际也经历了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变革。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经济上不能独立,一度造成国际奥委会面临经济困境。从1984年开始,奥运投资体制一改计划模式和非商业性投入为主,日益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还存在专用产品限定、标志特许使用的限制,但“奥运经济”已和市场经济密切“联姻”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济效应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投资体制。虽然北京奥运会投资主体已向国家拨款和自筹结合型转变,但国家财政拨款型筹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由于官僚政治、集团利益冲突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导致“政府失灵”和政府经济政策失效。具体到政府主导的奥运投资上,会影响到投资体制的不规范,筹资主体和投资主体只是在政府体制框架内形式分离,筹资主体是国家财政,而投资主体也是地方政府,极易产生所谓的“委托-”问题,筹资主体与投资主体目标分离的可能性加大。筹资主体无疑在追求国家利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投资主体则热衷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涉及具体投资行为时,投资主体并不珍惜筹资主体筹到的资金,因而会出现一味追求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标新立异等奢侈浪费现象,乃至挪用奥运经费、等现象。投资体制的不规范增加了“后奥运经济”的风险。

3.“注意力经济”效应短期化的风险

当奥林匹克运动被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接受时,特别是伴随其中的巨大的财富效应、政治影响力、给举办国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奥运会便成为最能吸引人注意力的盛会,并作为一种动态的极具感召力的无形资源,形成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这是一种瞬间放大效应。但“注意力”经济本身具有短期性,随着举办国奥运圣火的熄灭,“注意力”短期化效果立现。一方面,全球关注的焦点会迅速转移至下一届奥运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与奥运经济相关的商业投入重点也随之转移。另一方面,原奥运举办国城市的在建,未完工建设项目也受到“注意力”短期化波及,后续必要的投入不足,有形成“烂尾楼”、“烂尾工程”的风险。就单个企业而言,如果对于奥运经济预期过高,缺乏自身合理定位,盲目进入,短期化效应会加重企业经营困境。

4.产生“奥运泡沫”的风险

根据北京申奥报告财政预算和北京市“十五”规划估算,北京对奥运会的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其中在2008年之前对城市基础设施陆续投入将达到225亿美元,据测算,如果包括前奥运时期、奥运举办期间,以及后奥运时期的7年间,北京市累计投资需求将空前地超过1875亿美元。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生产基础设施的不齐备问题长期遗留,地铁、电气、煤气、水道的整备直到奥运会结束的11月才重新返工。类似的未完工状况相信在北京奥运会后也依然存在,而未完工项目需要继续投入资金,可能带来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同时,从历史上看,房地产泡沫的聚集和破灭曾给奥运举办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引起整体经济的剧烈波动。据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房地产开发乃至房屋租赁业将“升温”,2005年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额已近2800亿元,总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有出现“奥运泡沫”的可能。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奥运场馆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投资回收期长,报酬收益不确定,如果投资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很容易形成金融风险,如果再考虑建设资金贷款周期到来后的密集还款,经济泡沫膨胀的风险还会加大。

二、“后奥运经济”的风险控制

控制“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应该未雨绸缪,提前设防,并应统筹考虑,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改进奥运投、融资管理体制

研究发现,巨大的经济效应来源于高效的制度安排。承办奥运,对于我们的经济管理制度、体制不啻是一次有效的检验,包括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工程审批、工程承包制度,以及各种监督制度等均要受到严峻的考验。可以说,这是一次对我国奥运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全面“考试”。因为,“前奥运经济”阶段,政府与组委会的职能是否分开,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奥组委资金管理制度是否明晰,政府采购制度、工程审批制度等是否公平、公正、透明,必然影响到北京奥运场馆、奥运设施、基础设施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奥运经济”的实际效应。

当然,制度变迁和制度的优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动因,还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是,对于改进管理,完善制度而言,“后奥运”时期的“大盘点”、“大审计”势在必行。要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全面审核奥运预算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完善和变革今后政府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吸收社会资本,采取投资权与经营权彻底分离,以经营权置换资本,以及承包租赁等公司化形式,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包括监控体制变革。

2.合理控制奥运泡沫

“前奥运经济”阶段投资的瞬间放大效应,必然在“后奥运经济”时期遭遇需求不足的困境,出现“奥运泡沫”。有经济泡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在“前奥运经济”阶段将“奥运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并适当地挤出泡沫。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看,今年以来,为了抑制物价上涨过快,防范通货膨胀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主要是加强金融监管,中央人民银行空前密集地调高银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存贷款利率,对于控制后奥运时代的“奥运泡沫”效应初现。目前,奥运场馆的建设已接近尾声,重视场馆建设的经济性、安全性、结构合理化仍有必要,但我们关注的重心需要转移,这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赛后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除部分场馆作为永久体育设施外,一部分场馆要商业化,要通过租赁、承包或者整体拍卖以收回投资;另一部分要成为城市居民健身场所,以增进社会福利。

3.抓住奥运机遇,进行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放大“奥运”经济扩散效应

举办奥运会将会对北京创造数额巨大的外部需求,这将为我国的能源、环保、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产业及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空间。就直接受益的区域来看,当属环渤海经济圈。奥运对环渤海区域增长的途径主要表现在经济聚集效应的影响,国内外新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将被吸引到这个区域,这将致使区域经济的成本降低,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根据集聚经济理论,随着集聚效应增大到一定程度,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成本将转而回升,从而又产生经济活动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扩散效应”,从而使国内其他地区更多的体会奥运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而且还为奥运后的各地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后奥运经济”面临的风险,部分来自奥运经济本身的特性,但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还在于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学会按市场规则办事,应是我们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丁丁: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J].经济研究,2000,(10)

[3]刘美平:奥运经济的双重效应[J].河南社会科学,2005,(05)

[4]武军李咏涛:各国后奥运经济效应对我国奥运风险控制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7,(09)

[5]门玉峰:奥运经济效应论与北京奥运需求投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上一篇:基层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问题思考 下一篇:浅谈FDI与我国环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