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教育”从这里做起

时间:2022-10-23 02:42:21

“常规教育”从这里做起

幼儿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进入“小社会”的最初阶段,常规要求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是幼儿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性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常规,幼儿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师也要花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会出现哭闹现象。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跃而不凌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项教育目标。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方面着手抓常规呢?

一、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的小朋友。刚开始效果不错,孩子们各个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时间长了,受表扬的老是原来几个,而吃饭不自觉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改进。有一天,我看到平时吃饭最慢的轩轩这一次却吃得很快,于是我就借机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了轩轩,轩轩的脸上漾起甜甜的笑容。而另外几个吃饭慢的孩子似乎也很受鼓舞,小朋友们都大口大口吃起饭来。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的可干净了。”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二、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如果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求幼儿在午睡时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聊天。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但若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

三、多种方法,狠抓常规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善用方法,逐步引导。

1.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后起床穿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穿,很不卫生。有的穿完衣服就在教室里乱跑嬉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穿?怎么穿?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小朋友纷纷表示要快点穿衣服,要快点端椅子等待老师。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在午睡起床后制定了小便――穿衣――搬椅――听故事――梳头整理五部曲,幼儿之间互相提醒,现在我们起床后幼儿的拖沓现象明显好多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2.游戏激趣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游戏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3.儿歌训练法

儿歌是幼儿喜欢的语言,朗朗上口,很容易记住,所以我开始利用一些现成的儿歌让幼儿去巩固常规,如在午睡前我们可以念儿歌:幼儿园,静悄悄。小朋友,要睡觉。睡觉前,要小便。 呼噜呼噜睡得好。扣纽扣时会念儿歌:小纽扣,要扣好。从下面,往上扣。一颗颗,要扣牢。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 咕噜咕噜吐出来。这些儿歌简单易懂,小朋友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

四、创设氛围,细节出发

1.放低音量,学习安静倾听

我们班的幼儿倾听习惯普遍不是很好,有的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因为沉浸在自己的情境中,无暇顾及、倾听同伴的言语,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成功的人是倾听再加倾听,倾听是基础,那如何改善我们班这种不好的倾听氛围,我首先做的是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语言,去了解他们的世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他们。然后利用感受体验法,让幼儿感受吵杂环境中人能不能倾听别人的言语,让他们尝试安静地说话,不打扰别人的谈话,现在虽然我们游戏时还是会有大声说话的现象,但是幼儿说话时的声音分贝明显变低了,活动时的吵杂声也小了。

2.细化过度,让幼儿有事可做

我以前最头痛的是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如何处理,有的幼儿在吃点心,有的小便,有的就会趁机追逐一番。针对这一现象,我和孩子一起组织讨论,让孩子明白了每一个过渡环节可以做的事,点心后,我们有搬椅子――小便――叠手帕,看书三部曲;游戏结束后我们有收材料――做律动――讲评游戏三部曲;起床后我们有小便――穿衣――搬椅――听故事――梳头整理五部曲。这些过渡环节的明确化,可以让幼儿明白自己可以干什么,接下来干什么,避免幼儿无目的的游荡和吵闹。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常规教育就是要我们从点滴开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怕烦,不怕累,多点耐心,多与孩子交流,你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许多闪光点。

上一篇:准确定位目标 争取专家引领 下一篇:数学课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