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为根本目的

时间:2022-10-23 01:29:15

政治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为根本目的

摘 要:社会化能力是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确立社会角色,并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能力。政治类课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大学生学习基本人生哲理,学会做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具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化能力和意志品质。

关键词:改善教学模式 注重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

本文就高校政治类课程因习惯的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束缚、考核评价体系的滞后而长期忽视对大学生应用理论观察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社会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意见和建议,以此和同仁商榷。

一、政治课现行的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存在的缺陷

本专科、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概论》)和《思修》。该课程系、教育部审定的全国高校本专科和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课。但现行教学模式、方法、评价体系均不能体现科学性和效能性,不能实现以上的教学目的,就其基本模式和方法来说,还基本上是以“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教师灌讲”的课堂观为主宰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习惯性的给学生“发桃子吃”的过程,纯理论知识宣讲的过程,欠缺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进行“融合、增减、重组、精化”,不能通过实践环节增加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书本讲书本,就理论讲理论,还存在着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1.“三贴近”严重不足:贴近学生实际不足、贴近现实生活不足、贴近社会发展现状不足。理论不能变成解决问题的武器,教学的针对性不足,必然实效性不够,教学的效果和效能也就不尽如人意;

2.情绪“感染力”不足:有些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角色强度不足,或者是角色意识不鲜明、突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主客观之间,主客体之间不能达到“一一对应”,教学脱节,方法呆板、单调,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忽视对学生的感悟启发,认知能力的发展,存在着较普遍的“空对空”现象;

3.知识应用性不足:不能启发引导学生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答和解决学生对社会诸多矛盾的认识困惑,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社会焦点、难点问题,而主要把它当作一般的政治常识课、党史简介课、基本理论宣讲课、法律常识课;

4.能力培养不足:不能使学生形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回答人与社会发展、人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个人全面发展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认识能力,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知与行统一的原则;

5.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目前的评价方式大都局限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这种呆板、单一的传统方式上,既忽视了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也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若干概念的定义就可以过关结业,这个制度本身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是相背离的。

二、建立以社会化能力为本位的思政课教学观

思政课教学要使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自引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是用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它不是用来装潢门面的。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去,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现在,我们之所以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之所以用相当的气力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都在于马克思主义过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今后还将继续用以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科学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概论》和《思修》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要尽快转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轨道上来,转到培养学生社会化实践能力、使学生科学发展的方向上来,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革新教学思想和观念。加强新教学观、新学习观、新学生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加快老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立足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注重学生实践性感知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和谐校园建设活动开展学生自主倡议、自主设计、自我组织的多种活动,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同实践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

3.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大力创建学生团体自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体制机制,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会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燥的讲解灌输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

4.增加观摩、调查等实践性活动。适当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社区、农村观摩考察企业经营现状,新农村建设的状况,把学生的所见所闻同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对当前国情的感知度和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建构具有符合能力培养的政治课考核评价新型体系

1.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及检索搜集信息的能力。老师把整堂灌讲变为上一节课让学生提出思考和自学的问题,提出学生阅读的书目和查阅的出处,下一节课老师开始抽查或普查学生预习、搜集信息的情况,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讨论,老师解疑释难,归纳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可概括为:“提出问题、预习自学;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一般问题、启发点拨;重点问题,归纳概括”。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被动听讲变为主动配合学习;

2.老师的教学重在于搜集合适的案例,设计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范围,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3.由考查一般知识点转到考查学生撰写“观摩企业后感想”“为新农村建设献策”“为建设和谐校园箴言”等有关的调查观摩报告,真正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

4.老师着力把创新方法体系、应用教学策略、精心选择案例、学生对社会观摩调查作为重点,并突出对学生的优秀调查报告和创意作品给予特别的奖赏和加分;

采取“学科本位”还是“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考核评价体系都具有(下转第60页)(上接第59页)重要的牵引作用和动力源作用,不能小看学生学业成绩在各学科、教学各环节、平时和期末所占分值比重对学生发展方向的影响,它实际上是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力投入的分配器。尽早构建“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对思政课教学的效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在能力本位的教学观基础之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强化,但老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而且角色要求意识更加鲜明,教学能力也将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而得到提升,政治课老师都应该为之而乐!

作者单位: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上一篇: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材料” 下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新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