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人本主义管理的认识

时间:2022-10-23 01:06:21

浅谈对人本主义管理的认识

摘要:人本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对每一位组织成员人格的尊重,并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基础进行人性化的组织与管理。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描述现阶段的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思想。

关键词: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管理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113-01

在20世纪下半叶,奈斯比特曾高瞻远瞩地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所以即将发生,不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是因为人性论的发展。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科学的管理人,以充分调动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的问题。目前,管理科学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的亿万体力和脑力劳动者身上,蕴藏着巨大的体力和心理智慧方面的潜力。如果这些体力和心智方面的潜力被充分开发出来,将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1](P46)。

一、人本主义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以泰勒为代表的古典管理思想已经开始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的研究。这一时期总的指导思想是X理论。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自私的;人只为了经济上获得利益才去工作;工人总会想方设法逃避工作等等。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管理者与工人互不信任,劳资矛盾尖锐。霍桑试验后提出了社会人理论。社会人理论认为人际交往等社会需要是人行为的主要动机,工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社会需要的满足度,但工业化带来的专业分工、机械化劳动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劳动本身失去了意义。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强调要关心职工,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沟通。

20世纪50年代,麦格雷戈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Y理论。Y理论认为人愿意工作而且可以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管理的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的工作行为。相应的管理方式就是努力创造一个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的环境,让职工享有更多的管理权,更多地以工作本身的内容来激励职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日裔美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在研究了日本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可积极地融为一体。Z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长期雇佣制、职工参与管理、对职工的全面培训、对职工全面长期考察培训基础上的稳步提升、创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员工忠诚于企业等等[1](P65)。20世纪90年代的环保运动对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生产经营不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向社会公众提供无害的安全产品等等。

二、人本管理思想的涵义及特征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把组织中的人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他们看作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当需要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需要和新的动机,并因此引发新的行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不仅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2]。因此人本管理是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思想规律,通过尊重人、激励人、关心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发掘其潜力和积极性及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的目的[2]。综上所述,人本管理思想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承认人的贡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必须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发展能力的,在于员工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企业应该时刻铭记每位员工的贡献,并乐于表达出来。第二,激发人的潜能。每位员工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企业必须通过恰当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企业活动之中。第三,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具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应有权利。一个被尊重的员工,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并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第四,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并重新塑造自己。第五,凝聚人的合力。企业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其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一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仅要提高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组织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

最后,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多种渠道,在这种环境中,员工拥有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企业应把员工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并努力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人本管理思想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仅要做到制度上满足员工的各项需要,更要从精神层面上重视人性中优点的开发,即发展人性中积极的一面。每个国家和民族群体都有其特定的人格特征。根据我国综合国情下的人格特征,企业中较多的存在强制、监管、控制和预防等硬性管理局面,这使得良好群体关系的建立不能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人性是一个矛盾丰富而完整的结构,要从根本上使企业成员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扬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并建立真正和谐的群体关系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第二,不能把人本管理只当作特定部门的特定职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企业所有者、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是矛盾对立统一并相互联系的整体。人本管理渗透在矛盾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决策层面还是在执行监督的层面都应设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结构,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第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涉及时代特征和时代价值观的问题,它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摈弃“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但以人为本并不是认识发展的终点,新的时期和新阶段要求新的实事求是,不断研究人的新需要,不断分析人性和人格特征的新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以人为本。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祥,杨巍峰.管理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6-81

[2]樊文娟.人本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J].哲学与文化.2000.04

上一篇: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下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下的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