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创境 学者有趣

时间:2022-10-23 12:02:49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悦的特殊的氛围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的打开了。

创思维情景,激发兴趣

要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找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着“5、50、5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于”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总比50和5大,怎么用“等于”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分米、厘米、毫米,可得5分米=50厘米=500毫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也和同桌议论开了。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5分米=5.0分米=5.00分米……”

我接着说:“像5、5.0、5.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性质”。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创目标情境,诱发动机

教学时,教师从生产、生活、科研或继续学习的需要出发,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把一般分数化小数”时,我是这样做的:导语: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小数化分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那么如果分数的分母不是10、100、1000的,那么怎样把它化成小数呢?出示:“把4/5化成小数”,并思考:

1、 怎样才能把4/5化成小数呢?

2、 可以运用哪些分数的基本知识呢?

3、 能否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怎样运用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把4/5化成小数(4/5=0.80

4/5=4×20/5×20=80/100=0.80)。此时,教师再提出新目标:“谁能概括一下,你是怎样把一般的分数化成小数的?”学生思维更加积极,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深刻理解和掌握把一般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学得轻松,思维具有方向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因达标而生趣。

创操作情境 形成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引导思考,因探索而生趣。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 时,我先让学生取出10个边长是一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再取18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并让学生思考:摆出的正方形的长和宽各式几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长、宽、面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交流,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操作成果,汇报如下: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10 1 10

5 2 10

18 1 18

9 2 18

… … …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学生就会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学生感到公式是自己发现的,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课堂成了师生积极情感双向交流的殿堂。

再如:“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

创认识情境 激活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上一篇:高中语文个性阅读初探 下一篇:“小”题“大”做 拓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