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生态防治对策

时间:2022-10-23 11:37:15

中药材病害的发生特点及生态防治对策

摘要:本文根据调查和查阅资料,依据中药材病害种类增多和病害危害加重的发生特点,提出了中药材应加强检疫、提高绿色意识、加强栽培技术培训、因地制宜的合理栽培和选育种植抗病品种等生态防治技术,提高药材品质。

Abstract: This is und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large information anddepends on the increased varieties of the disease in Chinese herbs andthe features of the desease occured. It raises to adapt the skills of quarantine, enhancing the green ideas, training the planting skills, planting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hoosing the varieties which can resist deseases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qualities.

关键词:中药材;病害;发生特点;生态防治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deseases;features occurred;ecology prevention and cure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22-02

0引言

我国从南到北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许多中药材人工栽培获得成功以来,中药材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多数野生药材得以驯化成功,从而引发了中药材种植热。近几年来,栽培的中药材约有250多种,种植面积约有386860hm2,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56种野生中药材已人工栽培成功,如半夏、天花粉、穿心莲、天麻、黄芪等[1],一些病害日趋严重,如板蓝根霜霉病、黄芪枯萎病等,在野生品种的驯化中、品种的引进、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引起中药材生长势下降,抗病性减弱,中药材农药残留量增加,药材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了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因此,作者根据近几年来病害的发生情况,总结了病害发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防治措施。

1发生特点

1.1 药材病害种类及发生特点为害中药材的病害多发生在苗期和成株期,造成缺苗断垄、根部腐朽、植株萎蔫、畸形等症状,根据其病原生物分为①真菌性病害,如板蓝根霜霉病,黄芪白粉病、枯萎病,党参锈病等[2],造成植株倒伏、死苗、斑点、黑果、萎蔫等病状,一般在高温多湿时易发病,在病部常有明显的霉层,如霉状物、锈状物等,引起植株光合作用下降,药材有效含量降低。该类病菌多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越冬。②细菌性病害,如百合腐烂病、颠茄青枯病、佛手溃疡病等。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部溢出细菌粘液,常常引起植株提前死亡,严重影响中药材产量。③病毒类病害,该类病害主要表现为花叶、黄化、卷叶、畸形、簇生、矮化、坏死、斑点等,多与蚜虫、飞虱、叶蝉等害虫混合发生,一般害虫发生严重,病毒病害严重。④线虫病类,主要表现为植株营养不良,生长衰弱,矮缩。甚至死亡。为害的部位多为地下药用部分,形成根结。如当归马口病、川乌根结线虫病等。⑤生理性病,多由于栽培管理不当,水分供应失调,不适环境等因素,造成植株普遍黄化、矮小,抗病力低,易滋生一些腐生菌及害虫,造成生长势明显下降,中药材质量明显下降。

1.2 野生种变农家种,病害为害加重近年来由于中药材需求骤增,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多数药材被人工栽培。可人工栽培后,打破了原有生物的生态平衡,栽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减少,目标生物易受非目标生物的抑制,特别是野生品种病害种类增加,为害严重。如大黄根腐病、轮纹病、炭疽病等[3]人工栽培后发生猖獗。

1.3 引种不当,病害趋于严重中药材种植热引发了中药材品种的南北广泛交流,从而引发病害的南北传播,除中药材品质难以保证外,中药材病害日趋严重。如板蓝根霜霉病从东北、华北向西北扩展,当归马口病、根腐病随北种南调而向华南等地传播。

1.4 连作加剧病害发生中药材连作引起土壤中习居菌的遂年增加,引起各类药材的根腐病。据资料报道,丹参受根结线虫病的为害,连作1年减产明显,连作2年大幅度减产,连作3~4年基本无收。红花因菌核病的为害,连作2年,病株率达80%,死株率达25%。

1.5 药用部位成为病害的为害重点特别是根茎类药材地下部分病害为害严重,根茎类药材占中药材的1/4以上,这些地下部分极易受土壤中的病原菌为害,尤其是以根茎作繁殖材料的中药材,根茎是携带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如丹参、白术、栝楼、牛膝等的根结线虫病,白术、地黄、沙参等的白绢病等为害均重。根茎类的病毒病更是传统方法难以防治的病害。

1.6 农药使用方法不规范,滥用、误用问题严重,病害控制效果甚微中药材病害的防治目前以使用化学农药为主,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盲目使用化学农药,使得农药与目标生物之间无选择性,相反,对非目标生物有选择性,破坏了有益的生态平衡,使病害的防治难度增加。另外,高毒农药在中药材上使用普遍,且用量大,使用次数多,少数种植者在一些品种上一个生长季节喷药高达20~30次,造成药材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成为不合格产品,同时污染了产区环境,对药材生产造成持续性危害。

2生态防治对策

2.1 加强检疫随着中药材市场的繁荣,各地应当对中药材种子、苗木、药材成品的引进和调出,实行严格的检疫制度,防止地区之间为害性较大的病害和检疫对象相互传播,是防治病害最为有效的措施。

2.2 提高绿色意识中国加入WTO后,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因此,中药材品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通过开展长期的培训和示范工作,树立药材种植者、经营者、管理者的绿色中药材意识、环保意识、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提高种植者的植保技术水平。

2.3 加强栽培技术培训中药材栽培技术要求较高,传统的栽培技术难以适应中药材栽培,因此,聘请有关中药材栽培方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通过大田示范、种植讲座等形式,使种植者、经营者、管理者掌握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规程等,提高中药材的抗病力,以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3生态防治技术

3.1 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发展不同的中药材生产[4]人工栽培中药材,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如高寒山区可考虑种植当归、木香、黄莲等抗寒性强的品种。低洼湿地发展泽泻、款冬、芡实等耐湿性的品种。北部丘陵可种植甘草、黄芪、大黄等耐旱性强的品种。或者采用粮药、药药间作等形式,从而提高中药材的生长势,是增强抗病性的前提条件。

3.2 采用不同的繁殖方法增强生长势[4]一般发芽率高,出土力强的中药材宜采用种子繁殖,如板蓝根、决明子等。由南向北所引品种,则应在苗床育苗,然后移栽,如穿心莲。地黄、百合等采用鳞茎、球茎或根茎分离法。连翘、枸杞等采用1~2年生枝条压条法。芦荟、玫瑰等采用枝叶根扦插法。增强生长力,提高抗病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3.3 根据中药材不同用途特点选育抗病品种[4]抗病良种是防治病害最有效的途径,但对不同用途的药材,应选用不同的品种。作为提取有交物质含量的药材,应选择高含量和高产量的品种,如洋地黄、蛔蒿等。用作药的应以稳产为主选择品系,如大黄、麻黄等。多年生药材应选择高产早熟的品种,如黄莲、人参、枸杞等。一年生药材就选择药用部位集中,便于采收,抗逆性强的品种,如金银花、紫苏等。

3.4 根据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采取适宜技术措施[4]一般木本药材的生长年限一般需要多年培育,才能收获,如杜仲、木瓜、山茱萸等需要8年以上的精心培育,药用价值才能提高。草本药材有深根和浅根性,因此,栽培前应充分了解生物学特性,深根药材应加深翻耕,增施底肥,如牛膝、山药、木香等。对浅根性药材应秋季晒垡,早春浅翻,如薄荷、川芎、细辛等。一些宿根药材采用烟熏、覆盖、包扎、培土浇冻水等措施。注意保温、防寒,增强抗病性。北方降雨量稀少,应发展防风、需水量低的药材,如麻黄、黄苓等。某些原产于山野丛林中的野生药材,应采用人工搭设棚架,创造荫蔽环境,如五味子、人参、三七、黄莲等。

3.5 根据药材及土壤肥料特点,合理施肥[4]不同药药材的生育期,对肥水要求不同,一般药材发芽到第一片绿叶长成时,只需水,不需肥。因些在播种或移栽前多施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苗期应追施速效肥料,在返青、分蘖、开花、结果期N、P、K配合施用,这样才能获得高产,增强抗病性。

参考文献:

[1]林锦仪,李勇.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5.

[2]杭州药物试验场,上海市药材公司,南京药学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栽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7.50,235.

[3]陆善旦,黄辉,赵胜德等.野生中药材栽培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56,164.

[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6-16.

上一篇:吉林省白城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试卷抽样... 下一篇:浅谈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