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3 11:34:34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特点以及死亡原因。 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过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应临床记录资料的整理与非心源性猝死人群对比,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从而找出预防、减少该疾病的方法。 结果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60岁之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2.8∶1。本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6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死于情绪波动的患者占多数。 结论 心源性猝死患者(尤其是50~60岁)应当入院进行治疗,避免由于过度操劳等情况带来的情绪波动。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病因;发病特点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a)-0026-03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患者丧失意识导致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具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的特点。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剧增,心源性猝死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由此可见,对其临床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选择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其发病特点及死亡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从症状开始到死亡时间间隔不超过6 h)[2]。上述患者的年龄19~75岁,平均(48.23±2.77)岁,其中男性患者296例,占74%,女性患者104例,占26%。为了准确地判断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患疾病特点,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同期间343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24~68岁,平均(43.22±1.77)岁,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占58.6%,女性患者142例,占41.4%。分析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整个研究在心源性猝死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找出所选患者的死因并做好相关记录。为找出患者的病理数据,需要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处理,按照国际通用的病例检测标准,首先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相关医护人员使用手术刀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出患者心脏左室前壁、肌、左心耳、冠脉等部位,测量左心室壁的厚度,如果厚度>1.2 cm,则可判断存在左心室肥厚的现象。安排医护人员对研究的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前资料进行整理,包括患者性别、死亡时的年龄等基本信息,找出各项信息的特点,分析预防、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和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性别,探讨相应数据的特点,分析导致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找出避免、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年龄特点

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知,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并以60岁作为分界线,60岁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则逐渐降低(表1)。

2.2 性别特点

分析相关记录数据可见,男性患者有296例,女性患者有104例,男女比例为2.8∶1,由此可知心源性猝死在男性群体中更常见。

2.3 患者所患疾病情况的比较

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前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心源性猝死的400例患者中,有256例(64%)患者生前患有冠心病,54例(13.5%)患有急性心肌梗死,28例(7%)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4.25%)患有缺血性心肌病,18例(4.5%)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3.5%)患有扩张性心肌病,2例(0.5%)患者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2.00%)患有心肌炎,5例(1.25%)患有甲亢性心脏病。

对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343例患者中有129例(37.61%)患有冠心病,30例(8.7%)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甲亢性心肌病、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率分别为5.54%、4.66%、3.50%、2.92 %、2.04 %、1.17 %、0.29%,115例(33.57%)患有非心脏性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走访调查患者死前接触的家属以及护士发现,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299例死因可以明确,其余101例死因不明。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有114例的死亡由于情绪的大幅度波动引起,53例患者由于过度疲劳导致死亡,32例患者在过度饮酒后死亡,30例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从而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死亡,23例患者由于高温引起死亡,21例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太用力死亡,21例患者在剧烈运动后死亡。由此可见,情绪波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 讨论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研究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以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炎、室性心律失常等疾病最为常见[3]。本文研究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以冠心病为主,占总数的64%,而其余各类心肌病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快速出现心率失常导致死亡,根据相关的临床数据可以发现,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发病前自身神经系统不稳定[4],情绪波动较大,受到较大刺激,亦或过度劳累等因素,导致其突然死亡[5]。本文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明确死因的299例患者中有114例死于情绪波动,53例死于过度疲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范围越来越广。资料显示,最易患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是45~60岁的男性,本文研究后得到的数据与之相差不大。该年龄阶段的男性由于工作、家庭关系等因素养成抽烟、喝酒、不爱运动等恶习,从而导致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处于异常偏高的状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随之上升,而这些均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冠心病又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死因[6-8]。

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是不可预知的,大量的临床观察资料记载,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表现为短时间内的心律失常、胸痛、眩晕、呼吸困难等,随之便是心跳骤停,这时候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不能感知患者的心音和脉搏,也测不出患者的血压等[9]。观察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电图可以看到,患者在几次痉挛性呼吸时其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抖,冠心病作为一种心源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患者由于剧烈活动或者情绪波动,会突然感觉到心前区疼痛,这种疼痛由心前区逐渐蔓延至手臂等地方,严重时甚至可以蔓延至手指部位[10-12]。据不完全统计,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大约1/3的人会猝死,这就是常说的猝死型冠心病,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冠心病患者还会时常感觉到发热、惊恐、恶心等[13]。

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死亡方式,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经过大量的临床分析显示,避免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方法就是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导致冠心病的根本原因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14-15],相关医疗机构建议,为降低“三高”,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习惯以及改掉恶习,在戒烟、限酒及控制饮食的同时,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检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加强自身对心源性猝死的了解和预防[16]。

[参考文献]

[1] 王美丽.心源性猝死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4):2866-2867.

[2] 苏波,张燕翔,汪浩,等.高血压性心脏病猝死者心肌连接蛋白43的表达[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3):385-387,394.

[3] 郑毅.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8):3528-3529.

[4] 张方芳,李勋,丁兵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1):1142-1146.

[5] Garg A.Primary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Challenge the guidelines[J].Indian Heart J,2015,67(3):203-206.

[6] 罗良涛,赵慧辉,冯玄超,等.中医医院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5-648.

[7] 王剑利,吴寿岭,李云,等.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017-1020,1023.

[8] 熊琴梅,陈智军,胡金柱,等.心肌病猝死高危患者无创预警参数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2):97-100.

[9] Semsarian C,Sweeting J,Ackerman MJ.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J].Br J Sports Med,2015,49(15):1017-1023.

[10] 易莉莎,姚尚龙,武庆平,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2):245-248.

[11] 赵敏,黄生耀,黄建群.急性心脏事件体表心电图预警[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11):1044-1053.

[12] 李厚荣,何娟,杜国伟,等.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9):678-680.

[13] 刘明博,朱士胜,刘剑波,等.扩张型心肌病猝死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29(9):690-691.

[14] Vaideeswar P,Regi P.Supravalvular aortic stenosis with sudden cardiac death[J].Ann Pediatr Cardiol,2015,8(2):134-136.

[15] 黄剑,陈建昌,徐卫亭,等.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J].江苏医药,2015,41(9):1020-1022.

[16] 王君,张立晶,朱海燕,等.中西医结合救治急性心肌梗死致心源性休克1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19(6):708-709.

(收稿日期:2015-08-27本文编辑:顾雪菲)

上一篇:电站锅炉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分析方法的分析 下一篇:谈作文材料积累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