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通向语感的阶梯

时间:2022-10-23 11:26:05

诵读,通向语感的阶梯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她美在意蕴丰富而深刻。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在它的背后,有丰富的意象、深厚的情感。叶圣陶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这种细细咀嚼、辨别滋味的过程,就是训练朗读、培养语感的过程。语感是阅读感知活动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正确、丰富的理解、感受能力。它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语感的对象实际上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和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凭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特定的教学任务。

一、 教师范读,引导感悟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获得的对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教师范读得好,就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语言环境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特别是课文中一些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教师要读给学生听。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范读了描写老天鹅破冰的第五、六自然段。我借助语言,通过不同表情、语气、声调的朗读,形象再现了老天鹅为了天鹅们的生存,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着冰面,直到冰面“嚓――嚓”地裂开了一条条小缝的场面和老天鹅顽强奉献精神。当我范读戛然而止,蓦然发现,教室里异常的安静,同学们被我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了,准确地说,被天鹅们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感染了。范读结束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眼睛还紧盯着课本,思绪还停留在课文内容中。这种范读不仅让学生的朗读有样可学,而且能使其跟随老师步步走进作者的感情变化之中,并受到语感的熏陶。当然,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录音范读,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二、 领会意境,以悟促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才能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呢?通过结合课文文字描写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以悟促读,增强语感。教学《雨后》一文,我在开始就以“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导入,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孩子们的记忆之门顿时打开,说不尽的快乐、惬意。于是,带着这样的感情,让他们身临其境,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母亲的恩情》一课写孟郊的母亲送别儿子直到村外,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孟郊深受感动,课文是这样描写的:“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这时,教者提问:“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想到了(什么)眼睛湿润了。”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母亲平日里为自己操劳的一幕幕画面浮现脑海,争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想到母亲整天为自己操心,又苍老了许多,眼睛湿润了。”有的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想到自己又要出远门了,让母亲牵挂自己,眼睛湿润了。”……这时,学生的情感已与孟郊的情感交融起来,许多学生的眼中闪动着泪花。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再去朗读,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感悟会更深。可以说,如果不启迪学生感悟,引导他们领会意境,那么语言文学就只能是抽象的符号。

三、 调动积累,体味感情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培养就会重蹈“死读书,读死书”的覆辙。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而语感是读者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应抓住这个连接点,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的积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切切实实地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

如教学《夕阳真美》一课,其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它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 句子看来平淡,但用词传神,含义也深。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自己与文本对话,体会文中语言的魅力,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与大家分享。

师:听了作者的描绘,你体会到什么了?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体验,好吗?

有学生说:“夕阳真美,她像一位手艺高超的化妆师,把西山打扮得十分壮丽!”

有学生说:“夕阳就像是害羞的小姑娘,特别像我们班的XXX同学,老是脸红,看她不好意思的很,看见这么多人欣赏她,就躲到山后面去了。”

全班学生一齐笑了起来,那位小姑娘脸果然红了,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却更高了。

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夕阳就像是一位红光满面的老爷爷,正要离开我们。”

师:“是呀!他们年轻的时候把爱的阳光给了我们,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们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最后,老师给予小结点评:“今天老师真高兴,因为你们不仅带老师欣赏了美丽的夕阳,还带老师享受到想象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热情地与文本对话,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不由得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与作家的思路也进行一次碰撞,从而焕发出语文生命创新的活力。

四、 形象再现,精读感悟

阅读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词句,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会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教学中可借助演示、图片、简笔画、电教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以帮助学生感悟。例如:《云房子》一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多姿多彩的云。在教学《云房子》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云的形象描写:像花、像大冬瓜、像大楼房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积累,对小鸟如何造房子难于理解。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鸟造房子图画景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活泼优美的音乐声中、头脑中想象着小鸟造房子的直观画面感情朗读,这样,通过形象再现,精读感悟,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

五、 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教学长期陷入误区的突出表现就是──不读书!“书声琅琅”应该是学校的特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可是充塞于语文课堂的是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这些讲解和练习,占据了学生“熟读精思”的宝贵时光。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就语文本身而言,语言文字是形式,思想感情是内容。就语文教学来讲,只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其别是对于低、中年级学生,他们还缺乏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无法自主地去体会、领悟语言中所表达出的情意,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加以理解和感悟。

教学《桂花雨》一课,台湾女作家琦君用她细腻的文笔,给我们带来往事,带来生命中种种的感动,作者所寄之物是桂花,桂花是童年的回忆,是家乡的回忆,是快乐的回忆。全文语言清新,感情真挚,于是在教学中我不再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仅以简单的朗读就让学生投入浓浓的桂花雨意境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个“浸”字,反复地诵读品味似乎就让我们沉浸入桂花的浓香中。“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这一句要读出“我”问母亲时语气的急切,母亲却说“还早”,这时“我”的心情是失望的。“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一句充满欢乐,语气要略显夸张。另一处是最后一句话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语速要舒缓,以传达出绵绵不尽的怀念和遐思。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采取范读、学生跟读、师生同读、抽查阅读等形式,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语感。

(作者单位:镇江市雩北小学)

上一篇:别刻意把痛苦植入学生心田 下一篇:数学王国历险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