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之“礼”对“周礼”的修正

时间:2022-10-23 11:05:25

摘要:“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毕生追求恢复周礼,然而,礼崩乐坏下的周礼,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孔子为“周礼”赋予了新的内涵。孔子之“礼”对“周礼”的修正,主要在于其核心内涵的转变,即由“德”转而为“仁”。

关键词:周礼;德;仁;礼

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礼”,是孔子为社会和人们所确立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然“礼”源于何处?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①《论语・为政》这段话似乎解释了三代之“礼”的连续性。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由此可以推断,“礼”原指一种祭神的仪式。而随着原始社会、政治形态的发展,“礼”的原始宗教逐渐淡化,由政权形式赋予其的政治逐渐加强,从而转化为一种内容繁多,涉及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此时的“礼”不仅明确、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甚至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极大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一、“礼”的起源

“礼”是统治阶层的贵族依靠地位优势,有意识地制定出的一套有别于庶人的行为规范体系。其最初的范畴,只是针对祭祀活动的规定,使统治阶层获得祭祀的垄断权,排斥庶人的参予。后来礼的范围逐步扩大,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并形成封闭的体系,所谓“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即是明证。与“礼”同时存在的是庶人们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适合于民间,保留着很多原始状态下的生活样式,尚未越出“俗”的范围。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俗在礼先,礼源于俗。“礼”,最早发现于殷商时代的卜辞中。此时的“礼”,具有浓厚的宗教彩色,更类似于原始宗教中祈求福祉,沟通天神的仪式。正如王国维所言,礼的初始含义,就是指一种宗教色彩浓郁的祭祀上帝和各种神灵的仪式。人们通过此种仪式,表达对神的敬意,祈求得到神的恩赐和保护。“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②记载的就是此种涵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礼就是事神致福的意思。因而,礼就是进行一种祭祀活动,这与殷商统治者“君权神授”思想密切相关。但是,殷人行礼区别于原始部落,原始宗教的祈福仪式,礼是在重离“绝地天通”之后,祭祀权利的象征。可以说,以礼的出现为标志,使得祭祀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行为,由原始的人类群体心理的直接流露,转变为人类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由原始的、形式多样的、多元化行为模式,转变为有明确象征物和固定模式的系统行为规范;由大众化的习俗转变为由专业人员(巫史)在专门的地方(宗庙社稷)进行的,主要为了体现统治者合法性的活动。

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和统治国家的需要,殷商时期已经出现“礼治”倾向,即礼越出了日常生活行为模式和祭祀庆典仪式的范围,具有了政治法律制度的意义。此时的“礼”不只是贵族们用于炫耀身份、地位的手段,更成为了统治国家的工具。“礼,国之干也”③。与之相应,“礼”自身的内涵也日益丰富起来。尤其是“礼治”的内涵方面,提出了“德治”的要求,用德作为“礼治”现实可行性的支撑。德、礼的作用虽有不同,但相辅相成。可见,殷礼似乎保留着氏族公社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身先士卒、体恤民众的遗风,较为注重礼的内外统一。礼俗分化的消极作用似乎也还处在萌芽时期,这一作用到了周朝时才明显凸现。

二、以“德”为核心的“周礼”

礼乐从宗教领域发展为整套的“礼”的秩序,我们通常把这一历程看作是从“天道”向“人道”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周公制礼作乐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文中已经提到,德治与礼治乃是相辅相成,然而周公则可能是对“德”的思想加以系统化和普遍化的政治家。周公制周礼,将乐配之于礼,形成完善的礼乐制度,并且此制度的核心则为“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通过太史克之口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解释,“则以观德”其含义即是“以礼则观人之德”。④同样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赵衰语:“礼乐,德之则也。”礼则与德的关系,在这一句话中解释得非常清楚。这些记载都明确的表明,周礼是以“德”为其核心观念,礼乐制度有了精神上的灵魂,而非空洞无物的形式。杨向奎说:“周公对于礼的加工改造,在于以德行说礼。”⑤

《周书・召诰》载,周公一再告诫成王,“不可以不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并且用夏商两朝的因为“不敬厥德”而失去“天命”的例子,向成王阐述一个新的观念:王朝必须依靠自己在人事方面不断努力,积累“德行”,才能继续保持已经得到的“天命”,切不可像前代那样,以为天命在手,就可以高枕无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德行”也是上天赋予的,是指统治阶层的良好行动或者正确的政治行为,导致一个被“天”所认可的秩序出现。周公以德行说礼,并将重点放在人事方面,但德作为一种精神动力,还是来源于天。⑥

当然,这样的“敬天保民”的思想,也是有其发生的社会背景。周人通过几十年的翦商战争,最终翦灭殷商,获得统治权。但新兴政权的统治阶层的思想意识,周人在很多方面还是承袭了殷商的思想,譬如“天”的观念。大盂鼎铭文记载:“丕显文王,受天有(佑)大命”。《周书・康诰》载:“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类似的文字还可以见于《周书》中的《召诰》《梓材》。周人三番四次这样宣示,就是要告诉人民,他们取代殷的统治,是获得了上天的庇佑,也是上天的意志,是顺应上帝的命令来执行管理。然而,周人并非如殷人一样对上天深信不疑,相反,他们对上天也是存有怀疑的。《周书・大诰》载:“天非忱,而时罔敢易法。”《康诰》亦载:“天畏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V民。”《君]》更是直言:“天不可信”。周人获得政权之后,总结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他们深深体会到:如此笃信上天的殷商政权,依然不能始终保有天命,如今也落得被人奴役的下场。可见天命并非不变的,上天也是不可靠的。当然,这样的言论只能对自家人说。于是,周人在此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备礼制,并将已有的“德”的内涵愈加丰富,形成对外宣扬“天命”,对内恪守礼乐,“尽人事”的统治原则。但其核心目的还是能够使周王朝的“天命”能够得以延续。

总结地说,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书・泰誓》):“天”将“命”赋予一个王朝,并非不会改变的,相反,“天”会时时关注着“民”,而是需要王朝统治者不断的努力建立一个使民满意的“礼”的统治秩序。如果要做到这一点,王朝必须做到“敬德”,来继续保有“天命”。否则正如《召诰》所言:“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我们可以看到,周初“德”的观念的流行,“天道”向“人道”方面移动,是礼乐史上一个划时代变化。其具体的后果之一就是,礼乐从早期的事神、礼神的媒介到春秋时期已经扩大为一套“人道”的秩序。⑦然而,德的观念,在漫长的西周时代,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最初来源于上天的“德”,逐渐成为具体化为世俗的道德。“天德”向“人德”的逐渐下移,笔者认为也是导致“礼崩乐坏”的一个方面。

三、由“德”转而为“仁”

孔子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孔子终其一生都在用实践反对当时诸侯对礼乐的僭越。但另一方面,在孔子高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时候,孔子也在不断追问:礼乐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追问的不是有关礼乐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威。’”孔子不断追求礼之本也,而最终归宿到了“仁”。这也是孔子礼制思想在哲学上的突破。在孔子那里,仁、礼是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以仁为价值依据,仁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讨论首先表现在:“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如果离开了仁爱之心,礼就会成为单纯的“钟鼓”、“玉帛”之类的虚文。即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所以,杨伯峻先生说:“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其本质。其本质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的礼乐。春秋以及春秋以上的时代,没有仁的礼乐,不过徒然有其仪节和器物罢了。”⑧

《论语》又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说,人的视、听、言、动如果合乎礼,那就是做到了仁。居处、执事、待人接物都要合乎礼,这也是为仁的基本要求。这里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似乎更符合哲学突破的要求,充分强调了人对实践“仁”而达到“礼”的主观作用。这才是真正为遵守礼制赋予了精神的原动力,由周礼源自于上天的“德”,向内在超越的“仁”的转变,使得人成为了脱胎于天,而能够对具体事务具有了主观能动性的思考能力。从而“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礼的宗教性色彩至此才可以说被哲学色彩所取代,基本转化为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仁―礼思想从而成为孔子政治思想中最基本最稳定的思想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最基本的伦理政治架构模式,进而构成了中国的伦理观、政治观和世界观三者合一而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模式。

结论

孔子对周礼的修正,就在于为周礼赋予了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新的内涵,由于春秋晚期的历史情况与西周初年已经完全不同,孔子不得不从以王朝“天命”为终极关怀的传统中另辟蹊径,找到一个个人本位的“仁礼”。孔子对周礼在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变革,从人性、人伦自身及宗法制存在的根基上来说明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必然性,因此,只有回归到人类最本质最原始的自然情感中,回归到以血缘关系为最基础、最质朴的亲情关系中,以寻找潜存于人类原始基因中的道德因子,从人性内部深处挖掘符合人性的道德原则,作为解决所有矛盾冲突的唯一办法,这就是孔子援仁入礼、以仁释礼的新的诠释方法。(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解:

①《论语・为政》

②《礼记・表记》

③《左传・僖公十一年》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台北・洪叶,修订本1993,页634。

⑤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333。

⑥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社2014年版,页95。

⑦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台北:联经出版社2014年版,页103。

⑧杨伯峻:《试论孔子》,《东岳论丛》1980年第2期,页98。

上一篇:论《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异化”的孤独 下一篇: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