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吏形象

时间:2022-10-23 10:39:21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吏形象

摘要:本文从爱民恤民、廉洁清正、生活俭约、自省自律、甘于奉献等方面论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吏形象。通过论述,揭示出古代廉洁诗歌弘扬清正廉洁风气的社会价值与精神,以期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清廉文化、加强廉政建设起到必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廉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56-03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就廉洁文化而言,中华民族也已形成了一个优良的传统,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洁思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为广大黎民百姓称赞的清官廉吏,他们或为民请命,或为官清廉,或爱惜民力,或生活简约,或拒绝受贿,在历史上留下了洁净的历史痕迹。而他们的事迹又被广大老百姓深深记在了心里,或给他们立祠建庙永久纪念,或把他们编入民谣诗歌作品代代相传。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廉吏形象作浅显的论述。

一、爱民恤民

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众多思想家的理论学说中都充满了上天或是神的意志的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渐强,眼光深邃的思想家逐渐把自然现象或朝代的更替更多地和人的因素联系起来,从多角度审视社会现象,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本思想。孟子就深刻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代的皇帝李世民在亲眼目睹了隋朝在农民起义的疾风暴雨中灭亡的活生生的现实后,发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感叹。自然地,许多诗人也将民本思想反映到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唐代多位诗人在其诗作中表现了同情社会最底层黎民百姓、强烈讽刺抨击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为民请命的民本思想。如元结的《舂陵行》(并序)中写道:“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州县忽忙乱,得罪复是谁?逋绶违诏令,蒙责固其宜。前贤重守分,恶以祸福移。亦云贵守官,不爱能适时。顾维孱弱者,正直当不亏。何人采国风,吾欲献此词。”诗人通过议论,表白自己甘愿守分、守官而受责,也不肯适时以求福避祸,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为官之道就是守正不阿、顾念广大黎民百姓。同时诗人也希望朝廷能采纳良臣忠言、体恤民情、减轻人民负担,充分反映了诗人博大真挚的爱民思想。同样,在清代,众多的文人也表达了这种民本思想。如清代诗人、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上书请求赈济饥民而得罪上级官吏,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官回乡,以书画为生。在他为吏期间,亲见耳闻了百姓的疾苦,他把他的所见所闻写进了诗歌,深刻反映了他的爱民情感和民本思想。他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在诗中活脱脱地描摹出一位关心民间疾苦、深夜辗转不寐、有着深深的民本思想情怀的廉吏形象。其实,这正是诗人自己为官清正、爱怜百姓的真实写照。

二、廉洁清正

在古代诗歌中,为官清廉的思想也是众多的诗人、文学家所表达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古代诗人不仅从正面表达为吏要刚正清廉的思想,还从其他角度表现了这种思想,主要有刺贪、拒贿、崇廉劝诫、自勉等方面。

1.拒贿。为吏者要真正做到清廉,能够看见送上门的礼品而不动心,拒绝接收贿赂则更是一种高境界。汉代李广镇守边关任郡守四十多年,与士兵甘苦与共,从不向下属索贿,也坚决拒绝部属的贿赂。缺粮少水时,士卒们不都一一领过,他一口都不尝。他对士兵宽厚仁爱,得到朝廷的赏赐,立即分给部下。直到去世,他家无余财,他也从不谈及置家产的事。部下有功,他总能及时上报,而他自己终生未能封侯,部下却有几十人因军功封侯,故而士卒们都甘愿跟他效命疆场。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元前119年他死后,他的部下个个失声痛哭,附近的百姓都为他流泪。后世的诗文作家也常在作品中讴歌他的才能和功绩,如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称赞李广的神勇武功:“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则在《燕歌行》中批判了唐将“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骄奢淫逸后充满感情地慨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记李将军”,高度赞扬了李广不贪不贿、廉洁清正的高尚人格。明代的吴讷也是一位清廉的官员,洪熙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一次,吴讷巡访贵州准备返回时,地方官员为讨好他派人携黄金百两追上他予以馈赠。吴讷向来对行贿之举十分反感,但是他并不是简单地拒绝,他接过黄金并未启封,而是向随从取过文房四宝在礼盒上题此诗回绝,让来者带回。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于是送金者持黄金和拒贿诗只好悻悻而归。

2.崇廉劝诫。自古至今,凡是为吏者应当说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若想收受贿赂肯定有理由和机会的。但是,廉洁的官吏是例外的,他们不但不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劝诫他们的亲朋好友要清正廉洁,生活得清清白白。清代的郑板桥,为人正直,为政清廉,鄙视逢迎,一生写过不少崇尚廉洁廉政的诗作。例如他的一首题竹诗是这样写的: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作者为官时间不短,但从来都是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即便如此,还担心别人的无端怀疑,其高风亮节恰似竹君子,我们不能不为郑板桥的高尚品格精神所感动。

3.自励。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玷污了自己清正高洁的品质和操守。

三、生活俭约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都曾亲眼目睹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他们对百姓富有同情怜悯之心,在诗作中表达了这种思想。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作者以精练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引人深思的立意,勾勒出了一幅丰年百姓仍挨饿、吏治腐败和官府盘剥之重的图景。提醒人们要勤俭节约、珍惜农民辛辛苦苦用劳累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发出同样的感叹,诗人着眼于历史的时空,深刻总结了历代兴衰的经验教训,道出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深刻哲理,令人深思。北宋寇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家乡,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家人刘妈并叮嘱她,如果日后寇准有错处,就用这幅画启发他。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写着一首诗: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洁身爱民,秉公无私,成为宋朝有名的贤相。

四、自省自律

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完美的人格、追求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古往今来,凡能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无不首先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正心、修身。即使在逆境中,也尽力保持自己的人格,自觉抵御外来不利因素的玷污,坚守自己的节操。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着同样的思想,如他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歌似乎在咏蝉,但后四句直抒胸臆,作者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全诗借蝉的高洁清贫来警示自己,尽管“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政治环境险恶,自己也要像蝉一样保持清高廉洁的品质。而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写的则是麦收时一些农民在田间劳动和贫妇拾遗穗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又想到了自己,觉得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与农民相比,不耕而食却吏禄甚丰、生活富裕,心中充满了惭愧责备感情,以至于“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的同情思想。清代许多文人志士同样有着这种高尚的廉耻思想,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度此河。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过去京城中所用的粮食,都用粮船从各地运来的,运粮船上的船工生活十分悲惨,劳动十分艰苦,他们流血流汗运来粮食供京城中那班公贵和官僚们享受。诗人自己也是官僚中的一员,因此当他夜间听到船工们悲惨的号子,马上想到自己也曾享用过他们用血汗运来的粮食,就不免心有所愧,忍不住要泪如雨下。

五、结语

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包含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廉吏形象,他们同其他诸形式一道组成了中国古代廉洁思想文化的长廊,反射出抨击贪婪、弘扬廉洁正气的民族精神。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今时代,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廉洁文化思想,必将对我们当今的廉洁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个人的廉洁修身、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和永葆人生本色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益庸.历代民生诗(上)[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2]葛杰,仓阳卿选注.绝句三百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彭勃.中华廉吏传[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4]闫春三.古人拒贿与戒贪佳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9,(9).

[5]芦笛.郑板桥散论[J].新美术,1981,(3)

[6]许志杰.终当不易心[J].望,1991,(37).

[7]孙晓轩.有感于“寇准罢宴”[J].吉林人大,2004,(7).

[8]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9]黄益庸.历代民生诗(中)[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10]黄益庸.历代民生诗(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山东协和学院人文社科课题(中国古诗词中的廉洁思想研究,编号:XHXY201316)。

作者简介:彭克清(1969-),男,山东邹平人,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史、中国古代艺术史。

上一篇:现代经济社会的信用风险及其规避 下一篇: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