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法在信息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3 09:44:39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信息课中的应用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多途径收集和分析信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几个典型课例的授课分析,来探讨问题解决教学法对不同课程目标的达成作用。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55-02

【作者简介】高健,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一级教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四个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它们囊括了知识、技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这表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倡导的问题解决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关键,并应用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求真知,能够较好地达到课标所设定的课程目标。以下,笔者将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四个不同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几个典型课例的授课方式加以阐述。

一、引入案例,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实施步骤的。第一,我们先教会学生最基础的操作能力和基本知识,它是正式开展任何知识应用搜索的基础,也是教学当中比较枯燥的一部分内容;第二,要教会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去寻找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告知学生解决问题要具有方向性;第三,呈现针对问题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

例如,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一课时,笔者将整个课程进行顺序和环节的重新设计,在开课之前,提供如下情境。

在某单位工作的小张,一天忽然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如下:尊敬的客户,您好!为庆祝本公司成立十周年,现回馈广大互联网用户,您被抽中二等奖,请您点击下列链接登录领奖!http://。如果你是小张,你会怎么办呢?

在引入这个案例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有所争论时,可以演示点击链接之后出现的画面,告知学生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尤其是链接所含病毒在这个阶段可能涉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原理,该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等。以便学生明了到了哪个阶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可防止进一步的损失,让学生掌握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最终目的之一是让所有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知识,快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案例的提出,都是从情境上的一种模拟,实质是要学生熟悉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主题,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先告诉学生整个过程主线是什么,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讲述方法之前必须要讲明白说清楚的方向性问题。整个项目最好是提出一个情境式案例,整个过程教师要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去把握整个过程的主题,如何在了解整个过程之后,把握每个环节应注意的方法,每个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设计应用文档”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设计主题进行定位,然后针对设计主题进行排版。从这些大框架方面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不断地理清整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指导:(1)要对图片的编辑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例如,如何选择图片的颜色,如何调配,等等;(2)要强调图片整体观感,如何选择颜色去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要给予学生深入的指导;(3)整个制作过程的引导必须要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与眼光,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过程,形成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辩论与点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流程展开。在开课之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主题辩论。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时间里,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说明看法和理由。在该项教学任务中,我们必须要突出教学的最终效果,那就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所呈现出来的价值,以及整个案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同时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对如何敏感地发现信息,如何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如何利用团队进行沟通和协作等,都要作出相应的点评。

例如,在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章中,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供学生讨论。

小李是某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他通过业余时间钻研网络知识,一天,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收购个人信息,他就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进入他人的电脑,盗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转卖给他人,获利800元。小李这种行为犯法吗?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不要发表任何评价与感受。更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在整个团队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整个团队当中选择自己的角色定位,要让已经分组的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整个过程一定要引起辩论组之间的兴趣点,同时,辩论必须要言之有据,考验整个学生分组团队内成员的配合与默契。

四、以“行为与创新”贯穿课程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掌握操作与软件技术的课程,但实质上,更强调的是对问题认知、发现以及寻找对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针对问题展开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不断体会和认可这种行为创新带来的感受,不断地累积成功体验,逐渐形成学生独有的人格和自信。“行为与创新”的课程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每个章节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他们从有创新的意识到有创新的方法,乃至产生习惯性的创新行为。对于这个课程目标,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能很快、很好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再局限在课本中,从对问题的解决到方法的思考过程都能让学生产生大量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力。

例如,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声音的获取与加工”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声音的获取途径与方法,正确选择适合的播放格式。在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情境,让学生解决。

学校要举行艺术节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小王同学有一副好嗓子,可他这次犯难了,原来小王要唱的歌曲,没有伴奏音乐,你能帮帮小王吗?写下你的想法。

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本组有创意的想法进行陈述。这些想法中有些会与课本重合,教师在这些想法的陈述时及时加以讲解,以解决课本知识的学习;有些想法课本没有,对于此类想法,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类想法加以评论,并提出问题,由设计小组回答,教师及时答疑。这样,本节课对于“声音的获取与加工”的内容,就能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教授,学生也会有创新性思维的生发,从而达到对本节课行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使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对课堂进行改进的几点粗浅的认识。通过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在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古代身份证 下一篇:哮喘会遗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