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顾客需求差异与高效制造协调的供应链耦合机制研究

时间:2022-10-23 08:51:59

基于顾客需求差异与高效制造协调的供应链耦合机制研究

摘 要: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但精益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的应用都还存在不足。本文在阐述通过供应链耦合提升企业制造和管理水平的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耦合点定位分析、延迟战略应用方式、信息共享的优化思路等三个支撑提出了实现供应链耦合的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顾客需求;高效制造;耦合机理

中图分类号:F306

顾客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重视顾客导向原则;但企业同时也必须提高自身运行效率,在全面满足顾客要求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低成本地对顾客需求做出更好更快的响应。

一、顾客需求差异与高效制造的协调机制概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巨大压力,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随着大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激烈竞争带给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用户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需求结构普遍向多样化和高层次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买卖双方关系中的支配力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顾客有广泛的挑选余地,有条件去满足自己的个人爱好。很多大宗商品市场被分割为许许多多的规模很小的买卖,有些交易的规模小到只有一个单独的买主。各种顾客,无论是消费者或工业企业,都要求供方区别对待他们各自的需求,都希望产品符合自己特定的需要,交货的时间能配合自己的生产计划或工作时间,支付货款的条件能使自己感到方便。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战略问题:

1、实现更快更准确地响应顾客需求。

2、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3、加强与顾客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动双赢。

面对今天的全球市场中挑战,维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在于能低成本地对顾客需求做出更快更好的响应。而随着生产分工不断细化,企业越来越难以在各个领域都居于领先地位,单打独斗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竞争的需要。因此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企业将集中精力管理他们的核心能力,而将其它业务外包出去,在新的环境里,更多地依靠供应链和联盟伙伴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

供应链管理能通过整合合作伙伴的优势,实现整体运作的最优化。竞争的胜者将是那些有着更好的组织结构,能够在内部相互合作,在供应链上彼此支持,更贴近最终顾客,更灵活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经济组织。笔者认为灵捷供应链是能够实现快速低成本响应顾客差异性需求的重要模式。

二、供应链耦合提升企业制造与服务水平

灵捷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精益是指通过发展价值流程来减少各种浪费(包括时间),实现高水平的计划生产。敏捷是指使用在一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知识和合作来发掘赢利机会。灵捷供应链通过对精益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进行充分耦合,实现面向顾客差异性需求的低成本快速制造。

精益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在需求平滑的环境中,精益供应链通过发展价值流程来减少各种浪费(包括时间),实现高水平的计划生产,最小化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变动的环境中,敏捷供应链会根据需求变动情况,通过快速响应需求来发掘赢利机会,实现最大利润。不论是精益供应链或是敏捷供应链,都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缩短订货提前期(从顾客提出需求到产品或服务被交付的时间)。在需求变动的环境中,如果订货提前期非常长的话,那么企业就很难对市场需求做出有效反应,企业平均订货提前期的缩短往往会造成企业竞争底线的大大提高(Towill,1996)。

从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角度看,精益与敏捷的区别在于:对敏捷供应链来说,服务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成本是精益供应链的核心。精益供应链通过利用高水平的计划来降低成本,提供适当的服务来最大化利润;敏捷供应链通过准确地满足顾客需求,同时在不妨碍向顾客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来实现赢利的最大化。所以对于精益供应链来说,质量、服务水平、订货提前期是市场资格因素,成本则是市场优势要素;而成本只是敏捷供应链中的市场资格要素,服务水平才是市场优势要素(Fisher,1997)。

精益供应链上高水平的计划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促使企业倾向于仅保持极少的空闲产能,精益过程的经验法则是最大产能大约保持在平均需求的1.2倍左右。由于要在高度变动的需求环境中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敏捷供应链需要应付从20%到100%的需求变动,因此最大产能要设计为平均需求的两倍左右(Mason and Towill,2000)。

精益供应链通过取消存货和消除浪费,简化了后勤管理,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它注重成本导向而非顾客导向,更强调后勤管理的计划性而不是随顾客需求而动,所以生产经营主要依靠预测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敏捷供应链是对市场敏感的,它有能力获取真正的顾客需求并对其做出有效反映(Christopher and Towill,2000),通过与顾客交流和共享信息,敏捷供应链能够准确把握顾客的需求。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供应链上的活动不仅仅要应对这种变化,而且还需要在变动中获取竞争优势,敏捷供应链能确保在变动市场中满足用户变动的需求。成本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备的条件,而降低成本通常是精益供应链的优势。因此,要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合理的解决方法就是整合精益模式和敏捷模式,形成灵捷供应链运作模式。见图1。

图1 精益供应链、敏捷供应链、灵捷供应链

精益模式强调通过消除浪费来降低成本,而敏捷模式重点在于供应链总体的灵活性。通过对耦合点的合理定位来构建灵捷供应链,既能有效满足耦合点下游变化的需求,又能在耦合点的上游实现高水平的计划管理。通过确认顾客对订货提前期的要求,进而定义供应链上的耦合点,就可以确定供应链的总体结构通过在耦合点的上游采用精益生产模式,下游采用敏捷制造模式,从而最大化供应链两个部分的利润。所以灵捷供应链既能保证在变动的市场中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同时又能确保在整体上具有成本效益。

三、实现供应链耦合的思路支撑

(一)耦合点定位分析

耦合点是供应链上直接响应顾客需求和高水平计划生产啮合起来的点,耦合点在产业集聚发展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物质产品的耦合点,在这里,战略性存货应尽可能地以类别的方式存在,在理想状况下,这个点应该尽可能地靠近最终顾客,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另一方面是指信息的耦合点,从这个角度看,耦合点应该尽可能地位于供应链上端,它影响到真实的需求信息可以延伸到供应链上哪个位置。Mason和Towill(1997)已经说明,真实信息在供应链上回溯的线路越长,回溯的时间越短,就越能减少信息失真和和需求扭曲,这将减少“bullwhip”效应的影响,同时可以降低供应链上存货过多或不足造成的损失,带来成本的节约。耦合点的位置是和延迟战略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将产品差别化的点(在耦合点)尽量向最终用户靠近,延迟产品的差别化,能够减少存货不足或存货过量的风险(Davies,1993)。(见图2)

图2 耦合点与灵捷供应链结构

耦合点的位置对供应链整体表现的影响。耦合点下游面对的是高度变动的需求,敏捷模式能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向顾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而在耦合点上游,通过减少变化,增强计划性,需求是比较平滑的,精益模式能较好地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由于在耦合点上游需求是平滑的,价值流中产品是标准化的,所以精益模式能得到较好的应用;在耦合点下游,需求是变动的,价值流中的产品是差别化的,应用敏捷模式更为合适。

(二)延迟战略应用方式

延迟战略是指寻求在设计中使用通用的平台、组件或模型,只有当最终市场目标或顾客需求明了之后,才进行最后的组装或按顾客要求定制。耦合点将供应链上响应顾客需求的部分和预先计划的部分紧密啮合起来,这就决定了存货的保存状态。

从图2可以看到,在最上层的例子中,需求一直延伸到原材料供应商,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战略性存货主要以原材料或零件的形式存在,而在最下层的例子里,需求只在供应链的末端才是可见的,所以存货将以完工产品的形式存在。灵捷供应链的目标是存货尽可能的以类别的形式存在,以标准半成品的形式等待最终被装配或本地化。

在供应链上综合使用信息共享技术和延迟战略来推迟产品的差别化配置,能大大改进供应链的响应速度。Gavireni和Tayur(1997)的研究表明,最大限度推迟产品的最终配置比信息共享带来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供应链战略中要重视产品设计,这将影响灵捷供应链的最终表现。

(三)信息共享的优化思路

信息流动缓慢会增加供应链的风险,过时的数据容易扭曲真实的需求,导致供应链上活动的混乱,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压缩信息流动时间(Mason and Towill,1999),这将会对整个产品交付过程产生实质性的改善。

在传统供应链中,只有零售商扮演着直接探寻顾客需求的角色,供应链上的其他成员仅需注意他们直接顾客的订单,因此需求信息很可能从零售商开始被扭曲,随着供应链的层级链条这种扭曲会加剧。而通过信息共享,灵捷供应链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直接接收真实的需求信息,这将增加供应链的透明度从而减少信息扭曲,同时也有利于缩短订货提前期。

对灵捷供应链而言,信息共享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存在有效的市场需求牵引时,上游供应商的产品交付行为才会被拉动,为了适应这种快速变动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发展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共享信息,使灵捷供应链实现无缝化(Seamless),那么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能象一个人那样系统性地思考和行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最优化(Towill,1997)。

参考文献:

[1]PorterM.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2: 77-99

[2]伍琴,张汉江,李巍.整合供应链管理推进产业集群化的优势与对策分析[J].系统工程,2005(4):75-78

[3]黎继子,刘春玲,常亚平,等.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6(1):108-116

[4]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等.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式供应链的战略合作决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4(10)

[5]Gulyani S. Effects of Poor Transportation on Lean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Evidence from the Indian Auto Industry[J].World Development,2001,29(7):1157-1177.

[6]Gereffi G.l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3(2):3211-3223.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下一篇:让小学音乐课堂“闪耀”人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