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园林的源与流

时间:2022-10-23 07:48:56

清代皇家园林的源与流

清代是皇家园林发展的又一高峰,乾隆时代的皇家园林的胜景可谓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皇家御苑建设高潮,无论在数量上或规模上都大大地超过了明代,堪称我国造园史上最发达的时期。

清朝皇家园林概况

清代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和附近的河北地区,皇家园林以紫禁城为中心点向外层以同心圆分布,内外共分5层。

第一层是宫室御园,包括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四处。

第二层为宫城外皇城内的西苑、南苑、东苑和宫城北的万岁山等。

第三层为皇城外北边的什刹海、积水潭,内城东方的日坛、西方的月坛、北方的地坛,以及南城外中轴线两侧的先农坛和天坛等祭祀园林。

第四层为城西北郊区被称为“三山五园”的行宫园林,包括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海淀的畅春园和圆明园(包括万春、长春、圆明在内的三园),以及永定门以南十公里的南苑行宫。

第五层为距北京城250公里的承德避暑山庄和塞外的木兰围场,及沿途诸多行宫。它们是皇家休假的离宫,也是安抚边塞、加强民族团结等国家政治生活、军事防卫等方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朝皇家园林的发展溯源

清代的皇家园林在全面继承中国几千年的造园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形式再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景观主题和营造手法都。同时,随着集景式园林发展高峰的出现,多种园林素材走入历史舞台。

1.再现前人诗画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自然风光、园林景观、天工人巧的奇观为诗人画师提供了创作源泉,反过来园林胜景又是借诗词歌赋的意境和艺术形式加以营造而来的。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如此的诗画园林在文人士大夫的私家宅院中不胜枚举,难得的是在清代的皇家园林中也出现了诗画意境的再现。不得不提的正是乾隆皇帝,他虽为满族人,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很深,诗词、书法等流芳后世,甚至对造园也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作为实际上的“圆明园的总设计师”,他充分发挥了他见长的诗画底蕴,在园中园再现了前人的诗画意境。

例如,著名的四十景之一“蓬岛瑶台”的不拘形式就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代表作《仙山楼阁图》的再现。乾隆在《蓬岛瑶台诗序》中提到:“福海中作大小三岛,仿李思训画意为仙山楼阁之状。亭亭,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也。”

“杏花春馆“的景色设置与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的意境更是如出一辙。诗中刻画了杏花春雨的村野风光。圆明园内杏花春馆为了把诗中意境圆满再现,设置了杏花春馆、杏花村、春雨轩等具有田园风格的特色景点。乾隆在《杏花春馆诗序》中说:“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灿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瓜。识野田村,落景象。”

“夹镜鸣琴”取自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宛溪、句溪两条水系流经宣城,好像两条明镜。凤凰、济州两桥横跨宛溪,好像一条彩虹座落水上。此句突出了水桥相衬的生动意境,堪称千古绝唱。于是乾隆根据此诗意,打造了“夹镜鸣琴”这一景点。《夹镜鸣琴诗序》中说“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诗意,驾虹桥一道,上构杰阁。俯瞰澄泓,画栏倒影,旁崖悬瀑,水冲激石罅,琤琮自鸣,犹识成连遗响。”

2.写仿江南美景名园

江南园林以其精湛的造园技术、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清雅的艺术格调见长,可谓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又一造园高峰。清代康乾两帝曾多次巡幸江南,将江南造园艺术引进了皇家御苑。乾隆对江南风景更是十分偏爱,出于对江南园林的欣赏和占有的私念,长命画师墨绘成粉本带回,成为北京和热河的皇家园林中写仿的对象。

写仿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形式

1.以园仿园。

以一座江南名园为原型,在皇家园林中仿建一座相似的园林,成为园中之园。如清漪园中建有仿无锡寄畅园的谐趣园,圆明园中仿海宁陈氏园的安澜园、仿建江宁瞻园的如园、仿建扬州趣园的鉴园,。

这些写仿园林的重点在于模仿原型的布局结构,仿建与原型的山水脉络和建筑物一般都有着明显的对位关系。圆明园中的安澜园与海宁陈氏安澜园虽然规模不甚相同,但采用的水系形状类似,此外主要建筑的位置、朝向、形式等也大致相同,可以说基本达到了和陈园曲折如一无二的效果。

2.通过模仿环境与建筑关系,仿写其特殊景观形式。

此类仿写很多,例如避暑山庄中小金山、烟雨楼分别是仿镇江金山寺和嘉兴烟雨楼建造的;圆明园中坐石临流仿自绍兴兰亭等。

这类写仿手法不但成功模仿了原型核心建筑形式,更考虑到环境和配景的呼应关系。

比如清漪园中的望蟾阁和景明楼和仿写对象黄鹤楼和岳阳楼一样,都是设置在宽阔水面的周边。并且也达到了点景的效果。

3.以写意的方式模拟原型的山水植物景貌以及场所意境,对同主题的景观进行再现。

例如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也并不都是完全的仿建,只有三潭印月是几乎一模一样的仿建了三座小石塔,此外的多数景点和西湖十景的原型相差很多,圆明园中的断桥残雪不过是一个木板桥,苏堤春晓也只是岸边的一小段河堤而已,这些都是仅以符号化作为点题的手段。

4.利用地形改造,模拟大规模的山水形态,气势雄伟。

其中最典型的范例是模仿杭州西湖的清漪园。乾隆以西湖的山水环境为模版,对昆明湖和万寿山进行了大手笔的改造,造就了与他心中魂牵梦绕的西湖美景神皆似的清丽景致。虽然昆明湖比西湖的规模小一些,但轮廓形状大体相同;昆明湖上的西堤也设置在了和西湖苏堤对应,设置在相似的方位上,并且都有六座石孔桥连接;万寿山坐落于在湖的北岸,山中部的大报恩延寿寺居主导地位,这一点与孤山中部的孤山行宫极为类似;万寿山山北的后河也是对应着孤山北的里湖;另外,西湖西侧的连绵群山,在清漪园的西方正好有玉泉山、香山等西山群对应;二者对照而观,好似孪生姐妹。

吸收西洋园林元素

明清以后我国与世界交往的密切起来,西方的音乐、美术、建筑等相继传入我国,西洋园林也走进皇家宫苑之中。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圆明园中的“西洋楼”景观建筑群,由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六幢欧式建筑和谐奇趣、海晏堂、远瀛观前的三组大型喷泉,以及若干园林小品组成。这组建筑物自东向西带状分布在长春园北墙的长条区域中,是明显的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建筑风格。

然而,虽然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并没有被动摇,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独立景观。她的存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乾隆皇帝猎奇的产物。

当西方的艺术元素和中国古典元素出现相互抵触的情况时,运用了本土化的手段进行了变通。比如在处理西洋楼的景观主轴时,将西方庭园一览无余式的直线形式改为中国传统的三段式,用建筑物将园林有节奏分为三段空间。同样在处理西洋楼建筑群时,也是将带状的园景划分为几个小院落,避免一眼望不到边的游览感受。

总结

总的来说,皇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同时也是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高潮时期,集景式园林成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常采用的布局形式。即,将各地名园美景收集于一个园中,被后世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正是这样的典范,园明三园100余处景点,有对自然风景的模拟,有对前人诗画的再现,有对江南园林的写仿,还有对西洋园林的借鉴。当然诸多借鉴并非简单的复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与北方特定气候及环境特点,在清代皇家园林庞大的写仿工程中,在借鉴原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超艺术效果。最终将这一切融汇于北方皇家园林的特色之中,兼包并蓄,移天缩地,集天下名园之大成。

而清代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对西方园林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时,西方人工式园林本质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而中国古典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性理念被西方认同,颇有中国趣味的“英中式”园林在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法等地涌现,并有着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上一篇:开采活动对肥城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及治理对策 下一篇: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救济及辅导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