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魅力

时间:2022-10-23 03:36:06

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魅力

【摘 要】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众多领域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魅力,体现在它能够形象、生动、准确地将信息、数据展现出来。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的魅力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并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魅力 地理教学

1998年,我在一个中学当老师,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喜欢用电脑写教案,做课件,然后把教案用铅字打印出来,整整齐齐,自己很喜欢,我的师傅也经常用电脑备课,当时的一位教学管理人员当我的面夸奖师傅,于是觉得信息技术还是很有前途的。2002年,当时的校长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批评某些教师用电脑备课,自己不认真书写教案,从网上或者光盘上下载一些现成教案来敷衍检查,打那时起,我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教师用电脑备课是一种懒惰的表现。多年以后,校长走马灯似换了若干茬,但是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却还是多年以前的模式,进一步强调需要自己书写教案,而且还规定最简单的备课模式,但是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容量大而丰富的信息源,成为丰富师生地理知识,拓宽师生地理视野的重要手段。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地理学习的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合现代科技,同时也能够拓展教师知识视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活化地理教材和地理课堂。

过分强调知识掌握和分数至上的地理教学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够重视,一味的强调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而且各种教学方式仍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观看为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机械听,划重点,记笔记。学生只是简单的看书,大量做练习题,也很少从课本上面去寻找答案。考试中,为提高分数而复习,猜题、压题过多,对系统知识的掌握过少。新课标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色彩、符号、图形、声音等全方位、多感觉刺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课件制作工具可以选择FLASH制作动画课件,比如说解读海陆迁移这一节时,利用FLASH可以让同学更好的理解海陆迁移的变化情况,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很多,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利用网络技术解答一些自己平常不会的问题或者课堂上面没有被消化的知识,能够愉快的学习。

一、借现代信息技术,创情境激趣

没有考虑到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可能导致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样地理课堂会让学生感觉变得索然无味,扼杀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而有趣味的教学生境,声音化,动态化,兴趣化,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愉悦学习。这样的地理课堂让学生感觉到新鲜空气,学生学习的胃口一直被这些情境吸引着,学习的过程中保有足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如讲授《荒漠化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课的前,可以播放该与西北地区相关影视片段,让悦耳音乐、美丽画面、动听解说,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学生如亲涉其境。影视视频片段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学习者的感官刺激,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视视频片段相对传统讲解导入更新颖,一下子把学生学生注意力抓到课堂来,他们会觉得轻松而又自然,激发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往课堂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的语言讲解和描述,即使有经验的老师会用一些板图来协助学生理解,但这些静态而又简单的图形,相对复杂一点的图形凭教师的能力又很难画出,线条或图像等教学元素动态处理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地理现象的动态规律的教学更难用传统方法实现,给学生深刻的认识和理地理知识和规律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被动的听取教师讲解讲,其主体性作用很难发挥,学生感觉无事可做,久而感觉枯燥无味,可能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师应乐于发挥这种技术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源,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给学生以地理课堂美、地理教学美的享受,培养并呵护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去参与、主动发现和主动探索。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可以使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过程,表达地理规律更加易于再现和表达,帮助学生多视角、多方位感知地理教材内容,并保持这些元素对学生强大的吸引力。

二、借现代信息技术,育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教学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处理好双基和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地理教学要勇于突破传统陈规、教学习惯所形成的定势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探索,得出新结论或者体验和重现已被前人发现的规律。创新思维具有独创性、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臻启迪创新思维。

运用信息技术,易化地理教学难点,能使课本中易误解的抽象地理知识、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而直观地再现或者演示,便于学生对他们进行观察、想象、分析和比较,这样,学生思维就得到锻炼和启迪。例如:“海陆的变迁”内容的教学,通过播放地震、火山的动画或者视频资料,开启学生的想象,引起学生的联想。再如:“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通过播放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随着黄赤交角的变化,地球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同时设计一些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找出问题答案,这种问题式、观察式、体验式学习方式,加快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孕育过程。

三、借现代信息技术,筑自主学厦

新课程对地理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学科本身也和其他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单纯的说这是地理知识,那是物理知识、数学知识,这就过于险隘和封闭。地理学科向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包容和联系,这是地理学科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跨学科的整合,综合运用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例如:区域农业发展和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空间、规律、图表的推理和归纳可以用到数学或者物理知识;教材中许多案例分析也是综合的分析等等,地理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学科,因此,地理课堂教学理应突破教材的约束,考试的禁锢,应该大胆运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搜集生活化、图片化、趣味化、理性和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能够课堂与生活的整合,掌握更多的信息,并能够促动学生主动去实践和探索。

利用多媒体结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络资料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上网找有效信息。通过网络来查询、收集、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调用互联网上海量知识源,同时利用电邮、论坛、博客、微博、im软件等途径参与问题讨论,把领悟到的信息存入电脑,放上网络,与他人共享或者分享。这样,学习系统就变成一个多向、立体的,无时限和空限的学习共同体,不仅扩大了信息获取范围,也扩大了信息参与者视觉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就有了主动性,于是便充满了学习的动力,驱动着学习者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不断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奖励。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齐步走、统内容,统进度,统程序的抹杀个性化发展的短板,有利于学生学习个性发挥,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也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过程。

四、借现代信息技术,变教师工作方式和角色

以多媒体和intenet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悄然改变,同时学生学习方式也正悄然变化。地理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的秦晋之好,也在改变着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对比,不难看出:地理教师备课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备课方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张图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大的改变。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现在的地理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学生学习协作者和合作伙伴。地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和进行指导。地理教师的行为将由单一的讲解,变为讲解、指导、引导、激励、组织等多种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打破了由教师主宰的教学活动进程,学生由被动地位转为主动,这就需要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地理教学模式和适应地理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更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达到地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只有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发挥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推动作用,同时也才能使得教师得到更好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是在地理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其他的领域中也用着重大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魅力,在于它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实用性。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可以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自己的便利。其实不仅是教学,在生活中的其他各方面也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

参考文献:

[1] 周琪. 把信息技术教学落到实处[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4期

[2] 张丽,周申立.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8(33)

[3] 陈晓琴.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J]. 知识经济. 2010(22)

[4] 彭秀军.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地理教学的空间[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20)

[5] 雷开峰.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J]. 文教资料. 2009(26)

[6] 余言.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池州学院学报. 2010(03)

上一篇:城市的智慧化演变 下一篇: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层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