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家族摆手舞透析

时间:2022-10-23 03:27:11

湖南土家族摆手舞透析

摘 要:湖南土家族摆手舞是融土家歌、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的原生态舞蹈,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它冷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原始土家文化内涵,并传递着土家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滑和孕育着土家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土家民族的气质和性格。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艺术审美及保护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YBB01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民族舞蹈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TW004);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土家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研究》(项目编号:k1407046-41)。

土家人称摆手舞叫“舍把日”。“舍把”意为“摆手”,“日”即“做”,土家语动宾倒置,汉语直译“舍把日”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摆手舞”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活动项目,源于土家先民的舞蹈形式“毛古斯”,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土家族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内容大至为祭祠祖先、模拟刀耕火种、军事演练等等。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着丰厚的文化底韵,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

湘西,地处湘、鄂、川、黔四省交界的边远山区,那里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山高路险,勤劳勇敢的土家族在几千年以前就定居于此,他们自称“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吉首、泸溪等地。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源于土家族先民的原始舞蹈形式“毛古斯”,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散发着浓郁泥土芬芳的、保留着原始气息的、质朴的原生态舞蹈。“摆手舞”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保护和发展土家“摆手舞”,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将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尊重土家族“摆手舞”的发展历史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渔猎经济时代,土家先民以捕渔猎兽为主,他们模仿捕渔和打猎,创造了“猎守舞”;进入农业社会,人们又以最简练的方式将耕田、插秧、扯草、打谷等农事动作加以表达,形成了“生产舞”。这些取材于生产生活中的身体动作,经过人们的串联和加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节,表现了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生活资料后的欢娱和对劳动成果的庆贺。土家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摆手舞”是新石器时代的土家先民在生产、生活的真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是带着土家族本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感彩。

新石器时代在美丽的湘西酉水河畔生长着一群“毕兹卡”先民,他们勤劳勇敢,以树叶茅草护体、以打猎为生,使土家族在此代代繁衍。流传至今的舞蹈“毛古斯”便是反映祖先狩猎、繁衍后代生活的真实的写照。“毛古斯”的意思即“毛人”,是对远古的土家先民的称呼。“毛古斯”舞源自钻木取火的时代土家先民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和日常生活的动作,舞蹈中断断续续的喊叫声便是模仿原始人在狩猎中追赶野兽的口号声,也是现在摆手舞中逢舞必歌的前身。“毛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摆手舞由“毛古斯”发展而来。随着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的产生,农业生产的兴起,农事劳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纺织业的兴起布衣代替了茅草衣裙,铜器、铁器替代了狩猎用的木棍而且当作一种御敌的武器,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以血统为家族的部落时代,部落首领以成为高居与上的显贵,这时候的舞蹈已成为全部落的娱乐。到了夏朝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此时的舞蹈已由娱自变为娱神,这是我国舞蹈史上的大转折,是舞蹈发展的新时期,土家族“摆手舞”便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

晋代《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龙山县志》卷十一载:“相传某土司,调征南门外,乃令其士卒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们,勇而入,遂克。”又《永顺县志・风俗志》记彭施铎《竹枝词》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祠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土家族人民唱歌跳舞蹈历史悠久,众人喜爱,尽管统治阶级三令五申禁止,也无法禁住。正如《龙山县志》卷七上承认说:“屡出示禁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已。”

2 深入了解、挖掘土家族摆手舞

深入生活,到土家族聚居的湘西地区了解土家族摆手舞才能取其精华。首先,让我们来了解

(一)“摆手舞”中所包含的形式

“摆手舞”中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湘西土家族各地形式、内容大致相同。土家族摆手舞特色浓郁,其独特的特点是摆同边手,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单摆”,时而“双摆”: “单摆”即双膝微屈,身体顺边先上右脚出右手,再上左脚出左手,反复一次共上四步,右脚屈点在左脚旁,双膝颤动,双手在胸前交叉,在身体两侧甩开,右一次后转身左一次重复右边动作。称为“单摆”。例如模仿劳作的“挖地”、“插秧”、“打谷”都属于“单摆”动作。

以此展示劳动中的“撒种”、“插秧”、“挑担”、“纺线”、“老鹰展翅”等。“双摆”即动作在“单摆”的基础上双手与身体的配合,最后屈膝摆动重复一次称为“双摆”。例如“蛇缠腰”双手在腰前模仿蛇状的动作便属于“双摆”。“回旋摆”例如“牛打架”动作,两人相对而站,双手垂下在腹前相连,做成牛角的感觉,右脚侧前抬起,双手保持相连动势与脚相悖,左右各一次,然后随动势两人交换位置,呈牛打斗的感觉。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动作刚劲健美,体现了土家人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的气质。它流行在酉水流域湘、鄂、渝边区的土家族地区,其内容丰富,主要有“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 等。动作也有一定的规律,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摆动线条流畅,大自如,如侧身摆、单摆等。舞蹈动作的特点是甩同边手、屈膝、颤动、下沉。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屈膝时上身摆平,脚掌用力,给人以敦实、稳健的感觉; 颤动要求脚部及两臂略带小幅抖动,动作应显得有弹性和韧劲; 下沉动作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田而身体不下塌,动作沉稳而坚实。摆手舞的音乐以锣鼓为主,通过不同的鼓点节奏来调节引领舞蹈队形和动作变化。祭祀祖先的动作,节奏庄重舒缓;表现农事、狩猎活动时,节奏轻重快慢有致; 表现日常生活时,节奏轻松活泼。舞蹈时,鼓声随着众人发出的响应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乐效果,氛围气势浓烈,场面刚劲稳健、热烈隆重,把土家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摆手”是祭始主“八部大王”,如龙山县马蹄寨,田姓子孙们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田好汉,在举行“大摆手”时,场中竖有桅杆,悬有龙凤旗,挂有大灯,场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以备照明之用。场中有火树二根,专用来烧爆竹。路旁插写着“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牌灯,神堂有祭嗣用的飞禽和野兽。整个活动分“三夜”:第一夜 由“梯玛”主持祭祖,先由“梯玛”请神、拜四方,然后把打来的山禽、野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 各寨青年身披手织的五彩“西兰卡普”即织锦当作古人的盔甲,手执刀、枪、旗等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夜 篝火烧起来,锣鼓敲起来,摆手舞跳起来主要形式是:

1.围成圆圈集体而舞,一圈换一个动作多与农作、军事有关也有一些武术动作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阳等表现出春季生产的劳动过程。

2.动作动律: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雀跃”、“套摆”等。“摆”是土家族摆手舞的基础,体现出土家族舞蹈与其它民族舞蹈不同的韵味和韵律。所谓的“摆”就是包括人体的肩、胸、臂、手、头等各个部位协调运动。 “摆手舞”的“摆”动时身体整体转动变化方向,双臂和双手协调配合在身体两侧自然甩开,手的动作较多但动作较小,最高不超过肩膀。膝部微屈颤动是“摆手舞”中又一显著的特色,微屈微颤动律贯穿“摆手舞”终始特别是在每一动作最后一拍膝部弯曲更深。

3.边唱边舞,锣鼓伴奏。“摆手舞”的锣鼓点:“点”代表锣声,“咚”代表鼓声,4/4拍,

(1)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

(2)点 咚 板 咚|点咚 0咚 板 ||点 咚 板 咚|点咚 0咚 板 咚||

有舞必有歌,土家山歌也为摆手舞增光添彩,土家山歌分为坡头腔和沿河腔多在舞蹈间隙时唱山歌,特别是坡头腔的蜜蜂头“嗡嗡嗡”声高低起落是土家山歌的一大特色,足以表达土家人的丰富多情。吹奏乐、打击乐柔和在一起为舞伴奏,使土家摆手舞散发着浓浓的原始山林的味道。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 “摆手舞”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

1.“摆手舞”是南方少数民族高山农业文化的典型。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族生存、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地处四省交界的山区,奇峰峻岭、山高林茂,环境非常艰苦。土家人常年在山里劳作以至于劳作的习惯动作溶化于舞蹈之中。例如身负重物上下山时必须双膝微屈颤动来调节身体平衡,双膝微屈颤动着这一动律贯穿摆手舞的终始,动律下沉无不体现了靠山吃山的高山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一种亲地文化,顺拐则是劳动的习惯化于其中。

2.原始古朴的遗风。“摆手舞”和“毛古斯”是一脉相承的,至今“摆手舞”中还保留着“毛古斯”舞者头扎五根棕叶大辫子,身披茅草连头也被裹住,模拟野兽与狩猎的动作,围成圆圈左右跳摆、摇摆,敲击竹筒、击石为节,充满人类浑朴天真,反映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的生活。其中“毛古斯”中诸如“打露水”、“撬天”、“搭肩”、“挺腹送胯”、“转臀”、“左右摆动”等一系列动作无疑是祭祠祖先的原始性媾之舞,让后代不忘先祖,以求民族的生生繁衍。

3.信仰心灵之寄托,祭祠文化的传承。“大摆手”是祭始祖“八部大王”歌功颂德,使土家人的历史代代以歌相传。“大摆手”由排甲起驾、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饮酒敬荷、自卫抗敌、送驾扫堂等八部分组成大型民族祭祠舞蹈史诗。

“小摆手”由一村一寨或一姓氏进行,除祭始祖外又祭家族祖先,其中包括表现始祖的”毛古斯”。

3 让在摆手舞在创造中得以继承与保护

从古至今,艺术一直处于不断的创造才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如果失去创造力,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苏珊・郎格认为:创造是一种“生命形式”。土家族“摆手舞”丰富的素材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绚丽瑰宝,为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作也是土家族“摆手舞”发展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放宽视野,把原始的动作素材加以提炼选择最具代表性、最闪光的点去发展、变化并重建起新的艺术语言。例如:九十年代湖南省湘西歌舞团创编的土家族三人舞《踩瓦泥》便是从摆手舞中吸收了大量的舞蹈语汇,作品的内容继承了“摆手舞”中反映劳动生活的场景,把生活中的土家族人民建房、烧瓦这一生活场景搬上舞台,作品中的动作、动态的选用是土家族典型的双膝微屈、顺手顺脚、颤动下沉等顺拐动作,把土家族的这一典型动作加以提炼,给予弱化、缩小到教的动作来表现“踩”。

湖南土家摆手舞全面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状况,这对研究土家族舞蹈、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是极可贵的资源,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第一,生态保护。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地理环境、族源关系、人文生态等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已经或者正在受到破坏: 自然资源的过度或不合理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 我们已经很难在土家族地区城镇见到别具一格的“吊脚楼”和身披“西兰卡普”的土家人,更难得一见原汁原味、古朴庄

重的“摆手舞”了。土家族文化的边界正逐渐缩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正在恶化。保护土家族摆手舞,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土家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但这必须得到政府重视,全社会参与才能收到成效。

第二,学校保护。长期以来,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体育和艺术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重要原

因就是,我们自己祖辈留下的东西往往被当成“下里巴”文化而被排斥在中小学课堂外。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学校教育者无旁贷。民族地区中小学应改变因循守旧的教学思想,将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展示保护。展示摆手舞是保护与开发土

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广西桂林举办的“印象刘三姐”和云南昆明的“云南映象”的做法值得借鉴。举办类似的大型土家族歌舞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族传统经典文化,而且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湘、渝、鄂、黔边区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而从实际出发,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来带动旅游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第四,集中保护。集中保护是将土家族传统体育艺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品等汇集在一起,通过构建民族文化走廊的形式,集中

展示和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方法。构建民族文化走廊不仅有利于全面保护土家族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突出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这一点尤其值得决策者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考虑。第五,加大资金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编辑成书,并制作相关音响资料,以便更好的推广和传承。构建民族文化走廊、展示、宣传和保护土家文化、完善设施都需要资金作为强有力的后盾。第六,技术培养。进一步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文艺骨干,作为群众健身操进行推广,加强土家摆手操的普及,从而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第七,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土家摆手操民族文化品牌,加大媒体宣传。让世界认识摆手操,了解土家人。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展示摆手操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的举办重点推出湖南土家族摆手舞这一原生态舞蹈。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这一舞蹈现象浸透这丰厚的文化底韵,是土家族先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记载土家族历史的“活化石”,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一支奇葩,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发、发掘、发展土家族及其它小民族的舞蹈成为新一代编导们的又一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浅谈土家族摆手歌舞》彭秀枢著 《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2]《土家族舞蹈探源》李万生著 《舞蹈论丛》1985年第一辑(总二十期)

[3]《中国民间舞蹈》何建安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选介》中国民间舞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山东友谊出版社

[5]《中国民间艺术》苏连弟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芯源(1982-),汉族,湖南武冈人,湖南长沙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舞蹈、民族音乐。

喻秋兰(1962-),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王月明(1961-),汉族,湖南长沙人,长沙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上一篇:论归纳推理结论的相对可信性 下一篇:古埃及墓葬文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