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素不良反应—药物热5例分析

时间:2022-10-23 03:03:38

抗菌素不良反应—药物热5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1-0312-01

临床上因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对其引起的不良反应—药物热重视不够,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如持续高热、脱水、抽搐等。为了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合理使用抗生素,笔者总结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间抗生素致药物热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留观病人,男2例,女3例,年龄18岁—24岁。平均年龄21.4岁。5例中上呼吸道感染2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急性支气管炎1例,急性肠炎1例。使用的抗生素有:口服用药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静脉用药物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1.2 临床表现:5例患者中2例上呼吸道感染者,就诊时体温正常,口服抗生素后分别于第一、第二天开始发热,同时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皮疹,有的融合成团状,伴瘙痒;另3例就诊时均有发烧,用药前两天体温时升时降,与第三天开始持续发热,更换或加用头孢类抗生素静脉点滴仍持续高烧,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经临时加用解热镇痛药,体温有所下降,疼痛症状减轻,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但停药后体温再度升高。全部患者发热时间3-5天,最高体温39.1℃。鉴于患者临床表现、体温变化及用药特点考虑药物所致,故停用抗生素,改用口服扑热息痛、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并配合物理降温后,体温1-3天逐渐降为正常。

1.3 诊断依据[1]:(1)本组病人因感染性疾病无发热,应用抗生素后出现发热,同时伴药物过敏反应;(2)感染性疾病有发热者,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反比用药前更高,不能用原有的感染来解释,因为患者一般情况好转;(3)经停用可疑抗生素后体温逐渐下降者可诊断为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

2讨论

近几年抗生素普遍使用的现象逐渐增多,抗生素导致药物热的病例临床也多有报道,其中不乏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本文2例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本无发热,使用抗生素后出现发热和过敏症状,这说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不确定是否合并细菌性感染的情况下要慎用抗生素,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本文另3例不伴有皮疹等过敏症状的药物热患者,由于对药物引起的发热症状认识不足,多考虑是感染症状加重所致,从而加大抗生素用量、更换抗生素种类,在治疗上走了弯路增加病人痛苦,加大了医疗费的支出。临床上对多此类药物热的诊断多采用排除法,即当高热的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或原来病情已改善,发热持续存在或更高或再发热,应考虑药物热可能。

引起此现象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因药物作为全抗原或半抗原与体内蛋白结合后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从而引起患者发热。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到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抗生素的用药指征,合理应用抗生素;要不断学习,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一旦发生及时停用或更换其他药物。要详细询问病史,注意既往有否药物过敏及药物热史,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 刘正印,吴梓涛,盛瑞媛.药物热40 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0(6):364.

上一篇:防风的功效及鉴别 下一篇:浅谈药师在抗抑郁药联合用药时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