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的功效及鉴别

时间:2022-03-24 03:23:00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1-0305-02

【摘要】防风作为一种常用药材,在日常方剂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恰当的应用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而药材的真假影响着药效的发挥。

【关键词】防风功效 鉴别

防风: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Schischk) 的干燥根。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又称: 山芹菜、铜芸、回云、回草、百种、屏风、关防风、川防风、云防风。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

一、 功效

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

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1],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术、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相关方剂

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2、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3、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益气固表,主治表虚自汗,易感风邪。

4、消风散(《外科正宗》),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主治风疹,湿疹。

5、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6、玉真散(《外科正宗》),功效祛风化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药理研究

1.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经口给予关防风煎剂或浸剂,有明显解热作用,煎剂的作用较浸剂好。

2.镇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风(品种未鉴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显提高痛阈(电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样有效[2]。

3.抗菌作用 新鲜关防风榨出液在体外试验,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

品种未经鉴定的防风煎剂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4. 防风醇浸膏给家兔皮下注射,对血糖无影响。

二、 药材鉴别

1.药用植物鉴别

防风是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体无毛。根粗壮,茎基密生褐色纤维状的叶柄残基。茎单生,2歧分枝。基生叶三角状卵形,长7~19厘米,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条形至披针形,全缘;叶柄长2~6.5厘米;顶生叶简化,具扩展叶鞘。

复伞形花序,顶生;伞梗5~9,不等长;总苞片缺如;小伞形花序有花4~9朵,小总苞片4~5,披针形;萼齿短三角形,较显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头,向内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圆锥形。双悬果卵形,幼嫩时具疣状突起,成熟时裂开成2分果,悬挂在二果柄的顶端,分果有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

2.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3.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木栓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有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有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

粉末特征:淡棕色。

① 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

② 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

③ 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

④ 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以上总结了当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防风的研究,包括功效主治,药理作用,相关方剂,显微鉴别。防风的研究以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为主,这两个方面的报道比较丰富。针对防风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进行本草文献学研究,帮助我们理解防风的药性,使我们对防风的认识更加的深入,对防风的应用更加准确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窦红霞 高玉兰 防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信息2009-03

[2] 孙晓红 邵世和 李洪涛 周丽琴防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30

上一篇:蕲蛇酶、脉络宁治疗脑血栓30例 下一篇:抗菌素不良反应—药物热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