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深思与达观长在

时间:2022-10-23 02:35:12

那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全世界都在翘盼新年。然而,12月31日凌晨3时,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节日提前降临:他去世,离开人间。他以前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时间写点东西。谁也没想到,患病为生的他用文字照亮了世人的心灵,带给读者源源不断的朴实温暖和坚忍毅力,留给读者永远挖掘不尽的精神富矿,留给世界的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获颁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的授奖词对他的写作人生归纳总结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11年1月4日,史铁生的至亲好友,铁凝、张海迪、王安忆、李锐、余华、刘庆邦、曹文轩、陈村、孙甘露等文化界人士同时在北京798艺术区和上海复旦大学举行追思会,追念史铁生。

下乡患病退回,以创作为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1969年作为知青下放插队在陕北延安。插队期间,他在清平湾放牛时遭遇暴雨和冰雹,不经意的浸泡使得他竟落下双腿瘫痪的病根,病退回到北京。从此,史铁生与轮椅为伴。

虽然命运将他束缚在轮椅上,但史铁生毅然决定投身阅读和写作,为自己寻找活下去的出路和生活的寄托。197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爱情的命运》,为他打开了生命的一扇窗户,让生命展翅翱翔。但是,命运的坎坷没有离开史铁生,1988年患上了尿毒症,从此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长达数十年的血液透析,让他身体越来越虚弱。

常年在生病中度过的史铁生,坚持在“业余”时间里,著述了许多的作品,甚至被翻译到国外。尤其,史铁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字字珠玑,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和智慧,感动一代代的读者,让人对人生、对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我与地坛》沉思,名篇传天下

史铁生曾经在几篇小说里提到一座荒芜冷落的古园落,钟情其间。这座园落距离他的家不远,史铁生由于陷落在轮椅中无处可去,便常常摇着轮椅去园子徘徊和休憩。

史铁生经年累月在那园中读书,看瓢虫、蚂蚁,眺望北京寥廓的远空。“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这一切对生与死思索和对母亲关爱的情思与痛悔,都写在关于那座古园的散文里。那篇散文,就是《我与地坛》,这文章迅速成为史铁生的名篇为人传诵。

据了解,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就和朋友商量,是否应该把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尽管曾在地坛荒园中长久静坐的那个人去了,不过,数千册新版的《我与地坛》又要上市,继续向读者传播他的沉重思索和感恩。

他的文字深邃,引人思考与心动

散文《我与地坛》扬名海内外之后,在病患的漫长岁月中,史铁生继续坚忍地书写和思考,继续写出一篇篇、一本本关于生死、关于人生感悟的作品。在每周血液透析3次之余的宝贵空隙里。在夫人陈希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与照顾下,史铁生的作品一一问世。《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秋天的怀念》、《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上)、(下)》等,都是他用生命灵魂呕心沥血换来的智慧结晶,内中的坚强精神和睿智思考,启迪着无数的读者面对生活。

作家史铁生表达过,“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他身为残疾人,有着异常的敏感,对健全人在生活中忽视的细心、琐碎的关心而感悟,通过作品和文字深沉地传达,让读者对生活中的关爱记得更深,感激更深。

从《命若琴弦》开始,史铁生的写作关注点发生转折,从残疾人的个体问题转向残疾人的社会性问题,思考整个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从而沉静地考虑“残疾情结”。

为什么很多身处逆境的读者喜爱阅读他的作品?史铁生解释说:“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的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于是,愈来愈庞大的读者群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学会冷静地面对自身的处境,面对身有残疾的现实世界,感悟人生的真谛。同样地,史铁生通过一生不断地阅读与著述,完成了从追问“为何生命有所残疾”,逐渐摆脱对身体残疾的愤恨,达观、豁然、幽默,超然地升华到对自由与崇高追求的人生境界。

上一篇:一家祖父级公司怎么拥抱互联网 下一篇:吴淡如:有梦就要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