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10:54:32

史铁生散文

史铁生散文篇1

历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从生命体验、情感体验的角度激发读者对人类所共有的某种情感的普遍性认识,史铁生关于“母爱”主题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倍受读者青睐,其奥秘就在于作者以坦露的心魂抒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深沉而无法释怀的母子之爱,这种爱因人生的特殊变故始终处在失衡的错位状态。二十一岁双腿残疾,史铁生被厄运逼入了人生的绝境,他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命运与苦难,没有心力感受与理解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承受的痛苦;49岁的母亲突然离世,尚未走出人生阴霾的史铁生骤然间理解了母亲,可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这种母子之情的不平衡、大幅度错位,构成了史铁生抒写“母爱”散文的艺术魅力,它能直指读者心灵,激荡读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一件艺术品不是别处已经存在的美的记载,而是艺术家所感受到并且传达给观者的一种感情的表达…… 而且感染的程度是衡量艺术价值的惟一标准。”本文想通过对史铁生有关“母爱”主题的散文中母子感情双重错位的探讨,感受其散文的美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母子感情的第一重错位。双腿残疾是史铁生与母亲之间感情第一重错位的关键。“活到最狂妄的年龄”——21岁,双腿突然残疾了,这种人生变故一下子让他坠入了人生的谷底,自卑、恐惧、绝望遮蔽了一切。看不到生的希望、找不到活的勇气,他只能在残疾的黑暗世界里苦苦挣扎,做着“生”与“死”的拔河赛。此时,厄运和不幸在他心间竖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阻隔了他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屏蔽了他对外界的感受与体验。他残疾后母亲有着怎样的心情,做着怎样的努力,付出了怎样的情感,他的眼里看不到,心里感受不到,他把自己最亲、最爱的母亲阻隔在了自己情感世界的大门外。因此,他与母亲之间的感情通道是单向的,母子感情呈现出不平衡的、错位的状态。相关的作品中,作者以叙事的方式,一方面,真挚而坦然叙写残疾之初“我”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深情地追忆母亲给予自己的厚重的爱。

“我”残疾后的生命状态和情感体验。残疾之初的史铁生情绪暴怒无常,常常无缘无故地摔砸东西或缄默不语。《秋天的怀念》中这样记述:“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妹妹史岚在《天上,人间,相距并不遥远》一文中也写到:“他动不动就发脾气,我看见他把鸡蛋羹一下扔向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一口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双腿残疾的不幸强烈地刺激着史铁生,使他的情绪严重失控。其实,摔砸东西只是他宣泄自己恐惧、绝望情绪的一种方式,他的人生需要这样的出口。但他不知道,每一次摔砸都在撕扯着亲人的心,特别是母亲那颗为儿子不幸命运悬着、揪着的心。此外,残疾之初的他对母亲的担忧、关爱视而不见,毫不领情,甚至厌烦和拒绝。对端着眼镜费力地在偌大的地坛寻找自己的母亲,他曾故意地为难母亲,有意地让母亲在地坛焦急地寻找自己。“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我与地坛》)北海的开了,母亲想推儿子出去散散心,缓解缓解儿子内心焦躁不安的情绪。史铁生却十分厌烦母亲的絮叨、忙碌:“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秋天的怀念》)总之,这时的史铁生,眼里只有厄运,心里只有自己,人生词典里只有死亡。母子情感的交流因他的双腿残疾而遇到了障碍,他把对母亲的爱和理解的情感通道暂时封闭了。

母亲无私、博大的爱。母亲始终默默地站在被绝望所左右的瘫痪的儿子背后,无怨无悔地承受着一切,奉献着一切。史铁生在作品中没有工笔式地刻画母亲形象,而是选取了母亲在“我”残疾后的一些生活片断、生活细节等,以“散点式”的刻画,凸显母亲坚韧、隐忍、无私等个性品质。首先,母亲不辞辛劳,求医问药,执着地想医治好儿子的双腿。散文《合欢树》中有这样的记述:“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希望她的努力能发生奇迹,有一天儿子能从轮椅上站起来,用双腿去闯荡他的未来人生。她一次次怀着希望而去,却一次次承受着失望而归。身患重病的她为了儿子,必须站着,明天还要奔波!其次,母亲隐忍地承受一切。残疾使母子之间失去了交流沟通的共同话语,母亲渴望学会与儿子交流的语言,更渴望能走进儿子的心里世界。她极力避免使用“跑”“踩”等与儿子双腿有关的词语,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那颗敏感、脆弱的心。面对儿子暴怒无常的情绪,母亲默默地隐忍着,毫无怨言地承受着,因为这是她的儿子呀!更令母亲揪心的是儿子能不能从残疾的阴影中坚强地走出来,她知道这个时候儿子需要一个可以独自思考的去处,所以她从未阻止儿子摇着轮椅去地坛。但独自呆在地坛里的儿子会做些什么,她又不能不担忧,怎么办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悄悄地去地坛看儿子,看到儿子好好的,她则放心地离开。儿子在地坛一呆就是好几年,这无数个日子母亲就这样提心吊胆、坐卧不宁,不敢问,也不能问,一日又一日地煎熬着度过的!另外,母亲更期盼儿子能找到一条生存之路,这条路能把儿子带出人生的沼泽地,重新迎来生命的曙光。所以,母亲拖着患病的身子,四处奔走为儿子找工作,低声下气地忍受着别人的嘲讽与搪塞,《庙的回忆》里有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叙述:“母亲陪我一起去劳动局申请……什么申请呀简直就像去赔礼道歉,一进门母亲先就满脸堆笑,战战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个什么人,就把她的儿子介绍一遍……那些人自然是满口官腔,母亲跑了前院跑后院,从这屋被支使到那屋。母亲,直到她去世之前还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儿跑……”徒劳地四处奔走却为儿子找不到工作,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失望、无奈、不甘呀!不过,当母亲意外地发现“我”在写小说时,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不遗余力地为儿子奔走,“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合欢树》)

通读史铁生写母亲的散文,一位将全部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儿子的伟大母亲,一位身患绝症还四处为儿子奔走、日夜为儿子操劳的无私的母亲,站立在读者面前。这位母亲承载了太多命运的苦难、生活的重负、心灵的痛苦和疾病的折磨!然而,遭受厄运的史铁生对母亲的这一切,不察觉,也不感动。母亲却不因儿子的不理解、不领情而动摇,依然故我地为儿子操劳着一切、奉献着一切。这种母子感情的不同步,不平衡,能强烈地撞击读者的心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恰恰就是史铁生母爱散文别具感人魅力的地方!

史铁生散文篇2

《机器的诗》记述了巴金访问公益的行程。他写道:“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我和三个朋友一路从会城到公益。”一路上,秀丽迷人的侨乡大地令巴金心旷神怡,他说:“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密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轮渡载火车过江,是新宁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的首创。巴金用浓墨重彩,描写这当时中国唯一的奇观:“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的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接着,巴金详细叙述了渡江的经过和工人的操作,他写道:“我看着这一切,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道真正的诗。”

关于巴金此次公益之行的情况,台山市所有的地方史著作、文史资料和新旧报刊均无记载,巴金作品集中亦无注释。经多方探查,2003年初,我才在江门市找到一位曾接待过巴金访问新会的老先生欧阳可羽(1918年生,曾任江门霹雳通迅社记者),承老先生赠送了西江师范学校校刊,我得以了解巴金公益之行的相关背景资料。

巴金此次公益之行,为的是探访没有见过面的笔友――新会人黎健民(又名黎百强),时任设在公益火车站二楼的新宁铁路工人子弟学校校长、西江乡师校董。1922年至1927年,黎健民在会城编辑《民钟》月刊。巴金在上海求学时读了这份杂志,因为志同道合,他于1925至1927年,即21岁至23岁时,在《民钟》上发表了《俄罗斯的悲剧》、《杂感》等十多篇著述和译作,同时也结交了一些志趣相投的笔友。

1933年春,新会县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赴山东、河北考察乡村教育,返程时途径上海。陈洪有在上海劳动大学读书时因学习世界语而认识巴金,故邀请巴金来新会参观学校。巴金应邀于5月31日抵达西江乡师所在地现江门市蓬江区环市镇篁庄村委会。巴金在学校参观三天,创作散文《庶务室的生活》。6月3日至5日,巴金由西江乡师教师陈毓就、梁朝令和叶渠均陪同,访问了会城近郊天马(“小鸟天堂”所在地)、茶坑(梁启起故里)和天禄乡,创作散文《鸟的天堂》和《农民的集会》。每一位1967年以后出生的中国人,都在小学五年时学过《鸟的天堂》。

6月6日,巴金的笔友李元觯会城律师)、吕绍谦(新会大泽吕村学校校长)和一位工友陪同巴金去公益访问,并创作散文《机器的诗》和《朋友》。7日下午,巴金离公益返回篁庄,继续访问西江乡师,创作散文《谈心会》,9日去广州。

史铁生散文篇3

一是因为,母亲很喜欢花,所以也希望作者能陪她一起去看看花。二是因为母亲希望作者能去看看花,缓解一下心灵的伤痛,能乐观面对人生。春天去看花是想让作者有对生命的复苏,秋天去看花是想让作者有对生命的绽放。

《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来源:文章屋网 )

史铁生散文篇4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身体和精神所遭遇的“极限情景”是其诗学的逻辑起点。自觉到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和苦难性,史铁生关切生命过程、迫近心灵自由、深入艺术根基和寻求超越之路的诗学理念,确立了他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也使他具有一种谦卑的伦理心态,客观冷静地观察人的能力和处身位置,而使他对个体心性和人的存在的勘探,抵达了理性不能照亮的“黑夜”。

【摘 要 题】作家作品研究

【正 文】

史铁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写作进入现代汉语文学和诗学未曾到达过的领域。那里隔着一条河,河的那边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思想飞地,史铁生从写作之夜出发,摇着轮椅,借助冥思和无与伦比的意志到达那里。史铁生记录这个过程写下的那些小说、随笔,是这个时代汉语思想界足以与帕斯卡尔、克尔凯郭尔、薇依等人媲美的思想录。

一位学者在谈到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时指出,“如果放长时间尺度——例如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甚至更长——来估量中国文化的发展,这部被人忽略的长篇小说,就会以其卓绝独特的品格,立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成为一柱标尺:这个有着悠久文明的民族,可能已经开始新的艰苦寻求。”(注: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7月号。) 另一位学者对史铁生曾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一位作家,一位真正的创造者,一位颠覆者,他不再从眼前的现实中、从传说中、从过去中寻求某种现成的语言或理想,而是从自己的灵魂中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并用它来衡量或“说”我们这个千古一贯的现实。在他那里,语言是神圣的、纯净的,我们还从未见过像史铁生的那么纯净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配成为神圣的语言,才真正有力量完成世界的颠倒、名与实的颠倒、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颠倒;因为,它已不是人间的语言,而是真正的“逻各斯”,是彼岸的语言,是衡量此岸世界的尺度。……它理智清明而洞察秋毫,它表达出最深沉、最激烈的情感而不陷入情感,它总是把情感引向高处、引向未来、引向纯粹精神和理想的可能世界!……使逻各斯的真理自由地展示在他心里,展示在读者面前。(注: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第151—15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史铁生从自身的残疾,看到了人的残缺和人的有限性;从人的有限性思入了人的存在;又从对人的存在的追寻,抵达了对神在的仰望。他完成了从审美向伦理、向哲学,最后向宗教的跳跃。他为人的“不可能”的现实,敞开了一个无限的可能性世界。而这些非凡之“思”则是以“诗”的方式完成的。这为当下以至未来已经或将会被消费欲望引诱或刺激得失魂落魄的汉语文学与诗学,找到一条超越之路。

我以为史铁生的诗学是一种存在诗学。一方面,他确曾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注:参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第175页,海天出版社,1998年。);另一方面,我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存在”的:“存在”是“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之在”。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即此在,因为人的存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注:参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七章,第14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然,史铁生的存在诗学在思路和言路上可能与哲学不一样,它是倒过来的,他首先面临历史性的此在,并由此在出发去追问和追寻那个意义之在,再反过来让此在的意义得到澄明。

史铁生的存在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逻辑起点的。他是从常人难以遭遇的困境中感受到的体验出发,开始诗学之思,这决定了他诗学的走向、样态、品质、高度和深度。

史铁生诗学的逻辑起点,或者说那个生命体验为何?简而言之:极限情景。极限情景是存在主义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始作俑者雅斯贝尔斯用以指称人类生存中这么一些情景:

我们从未选择过它们,而它们却使我们面对“在此世存在”之彻底开放性和疏远性。……这些情景中最重要的有偶然、过失以及死亡。它们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但又无法改善的状况。它们向我们的生活注入一种使人不舒服的对危险和不安全的感觉,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家可归。(注:詹姆斯·C. 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下卷),第694、686、638、690、634、619、61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显然,极限情景是一些威胁生存,又无法逃避,把人直接抛入无家可归的深渊性事件。

史铁生在21岁上遭遇了这样的事件:高位截瘫。他在《我与地坛》中说:“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突然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注:史铁生:《我与地坛》,见《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第8—9、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请注意这个时间:21岁,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一切正在和就要展开的时候。如果是先天性残疾,或者是没有记忆之前已经这样了,也许史铁生不会如此剧烈地体会到命运的巨大偶然性和不公。不期而遇的苦难,从此把他残酷地锁定在轮椅上,将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囚禁于见方之地,绝望的高墙陡然间隔断了他的前程。灾难并未就此结束,五十岁左右他又患上尿毒症,双肾坏死,每三天去医院做一次透析。死神须臾不离地觊觎着他的生命。接踵而至的苦难,注定了史铁生——如果他要活下去——终生必须无休无止地撞墙。这是加谬《西绪福斯神话》里那堵“荒诞的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面对的那堵“监狱的高墙”,是安德列夫象征世界中“我和另外一个麻风病人”以胸膛撞击,用鲜血染红的那堵墙,也是史铁生笔下那堵神明般启示的墙、“伟大的墙”:墙永远地在他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注:史铁生:《墙下短记》,见《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第104—1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就这样,史铁生实际上成了萨特境遇剧的主人公,他面临一个致命的问题,即当年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曾经面临过的:是死还是活?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的问题(注:加缪:《西绪福斯神话》,《加缪文集》,第624页,译林出版社,1999年。)。这意味着,史铁生必须在命运设定的极限境遇中做出“自由选择”——生与死的抉择。

许多年以后,当他在回忆当年残疾的情景时这样写道:“心里荒荒凉凉地祈祷: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但是上帝没有应答,也没有给他留下能走路的腿,只是把无路可走的绝望,以及还要不要继续走路和走怎样的路的问题留给了他。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史铁生一思索就是好几年。

从一般的意义而言,史铁生陷入了这样的悖论:对于他,生存下去就是受苦,而这种受苦如果没有意义,也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正当性,不如及早解脱;而要解脱,又必须找到去死的理由,寻求死亡的意义,否则就此放弃生命这一行为本身也就失去了根据。换言之,不解决死的意义,这样的死与无意义的活没有什么两样。可是,死的意义不是容易解决的,它关涉到人生的根本问题。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说,人就是向死而生的存有。死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边界。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死是毁灭性的虚无,是人面临的一种无可逃避的、非存在的威胁。死的意义是如此重大:“对于死亡时虚无的预想,赋予了人的生存以其生存的特性。”当然,人受到非存在威胁的还不仅仅是死,另一位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认为还有无意义之威胁(注:蒂利希:《存在与上帝》,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中卷),第850、854-862、865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即是说,虽不死,但无意义地活着,依然是非生存。这样,史铁生事实上陷入了更大的悖论:选择死,就是选择非存在,选择活,倘若无意义,也是非存在。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了:活,而且必须活出意义。不过,这只是存在主义的理论推论,而史铁生面对的是更为残酷的生命事实。

据史铁生回忆,在那些思索的日子里,他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他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注:史铁生:《我与地坛》,见《中华散文珍藏本·史铁生卷》,第8—9、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史铁生散文篇5

哈尔滨松花江滨州铁路桥缘起于中东铁路的建造,承运百年,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既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又是重点保护文物。本文通过对滨洲铁路桥景观现状的分析,发掘其景观再生的潜力,分别从设计时令景观、营造功能空间、改建基础交通、创建中东铁路历史博物馆四个方面提出景观再生设计的策略性思考,为工业遗产景观的再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滨州铁路挢 工业遗产 景观再生 设计思考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39-03

社会发展带来的是铁路提速和运载频繁等运营需求,哈尔滨松花江滨州铁路桥(下文简称:滨州铁路桥)作为单线铁路桥已经远不能满足承运需求,取而代之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与其相距仅60米,如图1所示。但是不管怎样,滨州铁路桥经曾陪伴几代人成长,在哈市人民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其承载了哈尔滨城市和中东铁路的历史记忆,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工业化和近代化的演进历程。作为历史文物保留,有利于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有利于后来人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同时,作为景观桥再生,则有利于拓展松花江的江上旅游形式和扩建哈尔滨城市的绿道系统。(图1)

一 关于滨州铁路桥

哈尔滨松花江滨州铁路桥在中东铁路滨州线的2.741千米的位置,北接太阳岛湿地公园,南接哈尔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于1900年5月开工,1903年7月正式通车营运,当时负责滨州铁路桥施工的是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临监督,另有350名专业的沉箱工人,从事桥墩基础沉箱作业。铁路桥共19孔,宽7.2米,桥长949.185米。作为中东铁路沿线的第一座桥梁,又是松花江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桥,当年有着“第一松花江大桥”的美誉。直到2014年4月停运,历经―百多个春秋。

最开始建成的时候,穿行于铁路桥的火车并不多,而且旅客多数是欧洲人。路经的不仅有旅客、货物,还有沙俄、协约国以及侵华日本的部队。除了作为铁路承运桥,它还是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景观桥,随处可见悬挂于两侧同心锁和游人留下的字迹。如图2所示。

1.1 景观再生概念的产生

景观再生是基于景观形态、景观环境生态以及景观文化等景观遭到破坏的问题变得日益明显而提出。景观再生是指通过技术整治、生态恢复和艺术化处理等方式,改善工业场地衰退和弃置的面貌,重振其场所精神,从而带动区域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产生社会效益,并能更好地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滨洲铁路桥的景观再生主要是指场地包括形态、功能、生态和文化的四个方面的再生。最终目的是防止铁路桥在失去铁路运输功能后被废弃和破坏等不良状况,使其向着对哈尔滨城市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公共空间演变。

1.2 景观再生的潜力

城市的发展必然会面临拆旧建新,然而滨州铁路桥在景观再生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考验,是如何协调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关系,同时又能节约建设中的隐形能量。

经调研分析得出其具有以下的景观再生潜力:一是开发为历史文化景点。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滨州铁路桥恰好深谙着哈尔滨的灵魂。二是发展为科普教育基地。了解和学习的本土历史文化,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地域感的增强。三是梳理为旅游娱乐枢纽。滨州铁路桥连接松花江南北两岸,连通两岸包括中央大街和太阳岛在内的多个旅游景区。四是拓展为哈尔滨城市新绿道。城市绿道的多少标榜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作为线性景观桥,通过恰当地引入绿色设计和先进技术,从而为游客开辟一条全新的绿色之旅。

二 结合实际状况的分析

结合实地调研和资料调研的成果,分别对滨州铁路桥上的客流量、使用人群以及活动类型进行分析。最后,描述了哈市现有历史博物馆的概况,从而得出在滨州铁路桥上建造博物馆的必要性。

2.1 铁路桥上的客流量

相关资料显示,在平日,滨州铁路桥上的人流量为3000-5000人次每天,到了节假日人流量便会增长数倍,尤其是端午节,游人数量高达30000-50000人。根据北方城市气候特点,把全年12个月分为两部分,即4月~同年9月和10月~次年3月。如表1所示。该铁路桥上通过的除了火车,就是两侧的或步行或骑单车的行人。而且4月至同年9月通过的行人数量明显多于10月至次年3月通过的行人数量。

2.2 铁路桥的使用人群分析

调查显示,铁路桥上的人群以青年人和老年人占很大比重,活动于此的青少年并不多。中老年人乐于在铁路桥上散步,江水涛涛,承载着众多或遥远或难忘的故事。青年人则多是把她当成某种情节的守护者或见证者,在铁路桥上许愿、承诺或是告白。如表2所示。

2.3 铁路桥活动类型分析

游人在铁路桥上进行的活动可分为五种类型:散步、观景、通过、摄影和其他。由于哈尔滨季节温差大,对人们的户外行为影响也很大,故把仍是把全年分为两部分统计。如表3所示。

2.4 哈市历史博物馆概况

哈尔滨现有博物馆18个,在这些博物馆中都有对中东铁路历史文化介绍的篇章,但大都是零碎的片段。因此,目前还没有能完全展示中东铁路的起源、发展及变化的博物馆。

三 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设计“时令景观”

“时令”一词多用于与气候相关的果蔬以及旅游业,主要指在不同的季节里,推出的节令性的产品。本文提出“时令景观”,即指能迎合时节改变的景观。由于北方城市季节温差较大,人们的户外活动受限。夏季里,江风习习,适当的遮阳装置和各式各样绿植的种植,形成美妙的江上花园,风吹过,带来鲜花和泥土的芳香,将是炎炎夏日里的最清爽的风景。冬季里,江面冰封,加上哈尔滨浓郁冰雪文化,在铁路桥上设计冰雪景观,同时结合江面的冰雪欢乐谷在垂直空间进行拓展,这将是冬季里关于冰雪的盛宴。“时令景观”设计概念的引入,主要是为减小铁路桥的景观质量因时节变更而产生巨大的落差。

3.2 营造功能空间

由于景观再生考略到功能的多样化,故将铁路桥划分成包括展示、观光、休闲、体验和消费等多个功能片段。空间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功能,恰到好处的功能空间能够给场地带来活力,而唤起场地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人的行为。设计有考略到老年人行走时间过长,容易疲劳而提供必要的休息空间;有为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和青少年提供的休闲娱乐空间。大桥共有18个桥墩,共19孔。分别以3号和13号桥墩为节点,把大桥分为三个区段,其中1-3号桥墩段为消费体验区,3-13号桥墩段为参观展示区,13-18号桥墩段为亲近自然区。如图3所示。

3.3 改建基础交通

由于不同的活动类型需要配合不同的交通方式来实现,在对铁路桥基础交通进行改建的设计中,分为慢行通道和快速通道。其中慢行通道即步行通道,道路可设置多处路径转折,供游人驻足休息或绕行徘徊;快速通道是指以自行车、电瓶车、轻便型电车等作为代步工具的车行通道,道路特点是顺畅便捷。如图4、5所示。

3.4 创建中东铁路历史博物馆

作为中东铁路的一部分,滨州铁路桥将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向来来往往的游人讲述关于整个中东铁路的故事。同时,连同大桥本身在内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在中东铁路历史博物馆的设计中,考虑到既要展示真实的历史事件,又要实现与时俱进,所以,除图片、影像、实物的展示外,还将引入人机交互参观模式和游客体验参观模式,以给游人带来启发性思考。

四 松花江滨州铁路桥的设计研究

4.1 空间形态设计

结合铁路桥线性狭长的空间特点,将其进行分段处理,原先由于铁路桥的中间有火车并行,所以两侧人行道是相互隔离的,而且是贯通始终,游人只能选择在铁路桥的一侧行走。现在设计首先就要将铁路桥进行分段处理,区段之间设为开敞的集散区,连通两侧步行空间和包括中间原铁轨部分在内的三部分空间。如图6所示。

考虑到大桥钢架高达13.76米,为减少底部拥挤,可在钢架上方局部搭建通行平台,用来布置展览空间和观江平台,与底部通道连成环路,在立面上形成循环参观路线,拓展竖向空间。如图7所示。

4.2 构筑造型设计

铁路桥原有的基础框架坚实而有张力,充分展现了钢铁的材质美与韵律美,如图8,9所示。设计选择沿用全部的基础框架和局部的辅助元件。同时,构筑物的造型根据空间形态而进行设计和调整。可以是独立的景观隔断,也可以是成组的休闲装置。其中,针对休闲空间的构筑物造型给出概念性方案,如图10所示。

4.3 基础设施设计

配套的基础设施表达着场所对人的关怀,衡量着场所的环境品质。铁路桥全长近千米,基本的休闲设施和休息座椅可以帮助游人及时调整状态和缓解疲劳。由于铁路桥桥面空间狭长,需要留出足够的交通空间,故提出双朝向座椅的设计方案,其中座椅的选材来自铁路废弃的枕木和钢材。如图11、12所示。

4.4 景观小品设计

如今,铁路的景观环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关于铁路桥因废弃再生的景观设计将会牵扯到各个方面的利益冲突,同时,伴随设施建设的再投资和能源消耗。因此,合理对铁路桥进行景观改造和小范围调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铁路桥上的景观小品设计应充分考虑铁路景观的独特性和趣味性,既要与铁路桥的整体感觉相呼应,体现其地域性和标志性,又要适当地与游人发生对话。

4.5.1 符号语言提取

铁路桥上的“工”字钢、枕木、小喇叭、探照灯等都是特点鲜明符号语言,如图13 -16所示。而两侧的同心锁和游客留字都是依附大桥而生的文化语言。在设计铁路桥景观小品的过程中,对原有结构和符号进行艺术的二次加工,融入形式、材料和尺度等设计元素,实现新与旧的对比与碰撞,既能表达与时俱进的思想,又可以宣示老江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4.5.2 废旧设施处理

原有的设施和装置,体现着工业的技术之美,所使用的构筑材料表述着场地的肌理特性。重新利用起来以后,很多功能不同于往日,但是传达出的是时间的信号,这些信号不容易被模仿,更不可被复制。铁路桥上的构件都是最好的时间信号,对其进行再利用,既能节约资源,又能设计出与铁路桥气氛相符的景观小品。

对原有这些工业遗迹的处理一般有整体保留、部分保留和构件保留三种方式。整体保留,是指保留包括构筑物和设备设施,以及铁道和功能分区在内的全部工业遗迹;部分保留,是指保留能代表其性格特征的片段,具有典型意义或是重要历史价值;构件保留,是指保留包括基础、框架以及桁架等的一部分结构或构件。

五 结论

滨州铁路桥是城市工业遗产和桥梁景观的共同代表。城市的发展总是在新与旧的对比和碰撞中前进,利用景观再生成就工业遗产的完美落幕,开启场所集休闲、旅游、娱乐以及活动于一体的新篇章。用设计的手法把铁路桥的景观空间完全开放给市民,借用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熏陶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使滨州铁路桥再现新的活力。

史铁生散文篇6

20世纪80年代初期,辽宁作家群的金河、邓刚、刘兆林、王中才、宋学武、达理、胡小胡、马秋芬、于德才、边玲玲等的中、短篇小说,在那个时代几乎引领风潮占尽风光。他们以小说的方式参与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一体化”,显示了辽宁文学积极健康的整体风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已经成为“新时期文学”成就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那个时代坚持了文学的最高正义。

在文学实现“突围”和寻找新路径的80年代中期,马原异军突起独领风潮,《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开“先锋文学”之先河,使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焕然一新。虽然近年他放言“小说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死亡期”而引起文坛的骚动和毁誉参半的不同反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原对中国先锋文学的巨大贡献仍没有成为过去。

在“后先锋时代”,小说创作已没有“宗主”。这是一个众神走出阿尔卑斯、走向千座高原的时代,也是辽宁中、青年小说家的时代。刘兆林、邓刚、孙惠芬、孙春平、谢友鄞、刁斗、马晓丽、皮皮、津子围、陈昌平、李铁、于晓威等,如关东的文学铁骑,踏遍了中原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已不是地域性的作家,而是有全国影响的作家。长篇小说如刘兆林的《不悔录》、邓刚的《山狼海贼》、孙惠芬的《上塘书》、谢友鄞的《嘶天》、刁斗的《回家》、马晓丽的《楚河汉界》、皮皮的《爱情句号》等,是批评界近年来重要的批评对象和谈论的话题;谢友鄞、孙春平、津子围、陈昌平、李铁、于晓威等的中、短篇小说,怀珠握玉各领,不仅经常占据各大刊物的头题,是转载率最高的作家群体之一,而且屡获全国文学大奖。辽宁当下的小说创作虽然还没有出现在全国具有“领袖”或象征意义的作家作品,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在中国文学的造山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的高原地带。

值得强调的是,辽宁是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地。它的重要性不在于作家队伍和声势,而在于它不能替代的影响力。王充闾的文化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散文创作的标志性成就,他在文坛引起的巨大反响仍在持续;原野的散文大气磅礴英姿勃发,他对人与自然、家乡、历史的感受新奇而生动,鲜明的个性难以取代;青年散文家张宏杰的“大历史散文”打破了散文写作的“范式”,他的历史学修养和对散文新的理解,为这一文体带来了新气象;素素的散文对东北的人与事、风情与风貌、日常生活等倾注了全部的情与爱,她温暖了东北,也温暖了自己。

在诗歌领域,李松涛近年创作的长诗《黄之河》好评如潮。他不仅显示了喷涌不竭的诗歌创作能力,而且有力地回答了诗歌在今天究竟要承担什么;柳、巴音博罗、王妍丁、李轻松、李见心等人的诗歌在诗坛各领,寂寞而绚丽。

在批评界,张学昕、古耜等,已经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他们对文学理论和创作现状的积极介入,显示了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贺绍俊、季红真、宋琳等著名批评家调入辽宁工作后,为辽宁的文学批评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他们已经形成的广泛影响将会推动辽宁文学批评走进新的阶段。

史铁生散文篇7

学生只要运用发散思维的眼光,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让作文材料的“活水”激荡起来,何愁觅不到新颖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文本,进行深加工,用同一则写作素材辐射多个话题的论证

学习了《我与地坛》这一课,学生的内心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有的被史铁生的事迹感动着,有的被史妈妈的母爱震撼着。过去一提起史铁生,就把他看作残疾人的骄傲、身残志坚的典范。抛开固定的思维模式,从发散思维的角度运用这则材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不同的话题:

1.史铁生没有一味地在废墟上哭泣,他以挫折为笔,痛苦为墨,书写生命的新篇章,在人生的路途上,他收获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功。(“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话题)

2.史铁生的母亲默默地为儿子做的这一切,她唯一指望的是儿子能读懂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家庭教育”的话题)

3.苦难是一架梯子,勇敢者利用它摘取幸福的果实。史铁生以苦难为笔,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读懂了苦难就读懂了幸福,读懂了苦难与幸福也就读懂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的话题)

4.乌鸦尚知反哺报恩,人更应当把感恩当作美德之树上葳蕤的绿叶。史铁生为感恩母亲,疯狂地想使母亲感到骄傲,硬生生地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通向未来的路。(“感恩”的话题)

5.史铁生背负着沉重的心灵枷锁,背负着沉重的人生疑问,来到地坛,反思自己,终于参透了生与死。他明白了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到来的事实,明白了“怎样活”才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和计划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话题)

同一则写作素材,只因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成为多则话题作文的材料。这样不仅使作文内容丰富,而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立足生活,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的写作也是如此。面对话题,学生应将时代的“活水”引入作文,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比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体育新闻”等栏目,翻阅《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开阔视野,拓展选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化品位。例如:

1.谁说现代是失落英雄的时代。尽管远去了刀光剑影,消泯了战争烽火,但行行出英雄,英雄的精神永远驰骋。非典肆虐时,为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忘我工作的白衣战士就是英雄。(“英雄”的话题)

2.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打非除恶,保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让登封市人民自豪和骄傲的成绩,“戛然而止乘风去,定格光环在巅峰。”(“平凡与自豪”的话题)

3.田径场上的短跑项目,从来都是由欧美选手(尤其是黑种人选手)垄断的。刘翔的110米栏冠军,意义远不是获得金牌,他实现了黄种人一百多年来的梦想。如果刘翔和教练没有打破垄断的梦想,没有超越梦想的勇气,一直满足于进入前八强的成绩,他会创造这个奇迹吗?因此,有了梦想才能去努力的超越梦想。(“超越梦想”的话题)

4.每一个失败的英雄都像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他们是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在赛场上拼搏,哪怕以失败告终,也比见好就收更有意义,毕竟赛场不是。阿兰・约翰逊悲伤的离去,但他仍然赢得了对手的怀念与尊重。刘翔与约翰逊之间不是狭隘的瑜亮之争,而是真诚的惺惺相惜。(“王者英雄”的话题)

5.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洪战辉,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的艰难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难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面对挫折”的话题)

这些事例,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是学生必须关注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时面向生活,关注这样的事例并作深入思考,可以丰富充实作文内容,使文章语言摇曳生姿,读来唇齿留香。

只要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并积累最富有时代特色的,与新生活、新事物密切相关的新材料,勤于思考,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练习题。”在行文时选材,反复推敲,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新鲜的材料,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史铁生散文篇8

关键词:地铁防排烟隧道通风

1科学地设置防排烟设施及事故状态下进行合理的防排烟处置,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地铁站台、隧道设置通风排烟设施是由地铁的建筑结构决定的。与地面建筑相比,地铁工程结构复杂,环境密闭、通道狭窄,连通地面的疏散出口少,逃生路径长。发生火灾,不仅火势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温浓烟很难自然排除,并迅速在地铁隧道、车站内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抢险带来困难,严重威胁乘客、地铁职工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这是造成地铁火灾人员伤亡的最大原因。经统计,北京地铁自1969年至今的34年运营历史中就曾发生过151起火灾。1969年11月11日,北京地铁客车行至万寿路东600米处时,在隧道内因车下放弧引燃车体起火,造成300多人中毒,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地铁国王十字车站电梯引发火灾,造成32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中央路地铁车站因纵火造成火灾,造成196人死亡、147人受伤。国内外地铁火灾的历史充分证明:地铁车站、客车和隧道不仅会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将很难进行有效的抢险救援和火灾扑救,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灾害事故。根据国内外地铁火灾资料统计,地铁发生火灾时造成的人员伤亡,绝大多数是因为烟气中毒和窒息所致。而且地铁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恐怖集团、组织、对社会不满分子均有可能把地铁作为袭击的目标,人为破坏造成的火灾,其损失和影响将更为严重。因此,有地铁的国家,均对地铁的通风排烟设施极为重视,不仅将通风排烟设施做为地铁必备和最为重要的安全设施,在各自国家的规范中明确提出了很高的设计标准和设置要求,而且无一例外在地铁的站台、隧道都设置了机械通风排烟设施。由此可见,在地铁站台、隧道科学地设置防排烟设施以及事故状态下合理地进行防排烟处置,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目前国内地铁站台、隧道设置的通风和排烟设施的情况

因建设年代不同,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广州地铁的通风和排烟系统不尽相同。总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通风和排烟同为一个系统,即通风和排烟系统均由相同的风机、消音器、风口、风道和风亭组成。由风机的风叶进行正转或反转,来实现系统的送风或者排烟。隧道、站台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为沿隧道或站台水平方向流动。站台发生火灾,通风排烟方式是站台隧道入口上部的风机反向运转,将站台内的烟气由风口吸入风道,经风道尽头处的风亭排到地面;隧道内发生火灾,区间风机反转吸风,站台风机正转送风,使隧道内烟气从事故发生处流向区间风口,经风口进入风道,再从风道尽端的风亭排到地面。

另一类是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分开设置,各自分别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即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是由各自独立的风机、消音器、风道、风口(排烟系统含风亭)分别组成。进烟口、通风口分别设在站台行车道上方和站台集散厅顶部,站台内的烟气流动为垂直方向流动。

因建设年代早,北京地铁的站台和隧道采用的是通风和排烟共为一个系统。上海、广州地铁的通风和排烟是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即隧道内采用第一种方式,站台上采用第二种方式。

国内地铁设置的通风排烟设施的实际排烟能力至今没有经过重特大火灾的实践检验。站台的通风排烟设施在通风排烟的设计能力上,能够有效解决站台火灾的排烟问题。北京地铁每个站台及隧道的通风排烟系统均采用双风道、双风机,单台风机的设计排气量为每小时20万立方米,(即每分钟3333立方米,每6分钟为2万立方米),每个站台或隧道通风排烟系统的通风排烟能力为每小时40万立方米,北京地铁多数站台的体积为6000立方米至10000立方米。依靠现风机能力,仅需1~1.5分钟即可对站台内空气实现一次换气。现《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对疏散的要求是6分钟内将一列客车及站台候车乘客疏散完毕。按此要求,在车站乘客6分钟的疏散时间内,排烟系统能够对站台实现4~6次换气。因此北京地铁站台的通风排烟设施是具备了足够的设计排烟能力。作者虽没详细了解上海、广州地铁站台通风、排烟系统设计的具体情况。但上海、广州地铁均为九十年代设计建造的,建设年代近,且通风排烟方式较北京地铁的通风排烟方式更为先进和有效。因此,上海、广州地铁站台的通风排烟系统应该具备了有效的排烟能力,能够保证人员的疏散安全。

3地铁站台、隧道的通风和排烟存在的问题

3.1地铁隧道在通风排烟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隧道内排烟的原则是沿乘客安全疏散方向相反的方向送风。这样既可以阻止烟气与人同向流动,又给疏散逃生人员送去新鲜的空气。地铁隧道内起火部位与客车的位置关系决定了乘客的疏散方式。而乘客的疏散方式又决定了隧道内的排烟方向。因此,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起火部位与客车的位置关系既决定了乘客的疏散方向,又决定了区间两端站台风机和区间风机的送风排烟方向。

发生火灾时,起火部位与客车大致有三种位置关系,即起火部位位于车头、车中或车尾。

当起火部位位于车头时,乘客必然向车尾即后方车站疏散,后方车站的风机送风,前方车站的风机排风,使隧道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与乘客的疏散方向相反。

当起火部位位于车尾时,乘客必然向车头方向即前方车站疏散,前方车站的风机正转送风,后方车站的风机反转排风,使隧道内的烟气流动方向与乘客的疏散方向相反。

若火灾发生在客车的中部,起火处前部车厢的乘客将向前方车站疏散;起火处后部车厢乘客将向后方车站疏散。无论客车迫停在区间隧道的任何位置,乘客自然分成两部分分别向隧道两端进行疏散。在此种情况下,用地铁隧道现有的排烟设施无论采取怎样的排烟措施,隧道内烟气流向必然与部分乘客的疏散逃生方向相同,威胁同向逃生乘客的生命安全。

由此可见,现在地铁隧道采用的通风和排烟共用一个系统的方式,势必造成烟气在排入风道前与疏散逃生人员均同处隧道内,这种通风排烟方式既不科学合理也不安全有效,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隧道内避难人员的安全疏散,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地铁隧道的通风排烟问题。

3.2地铁风机的实际耐火性能以及《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对风机耐火性能的规定要求过低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规定“火灾状态下不超过150℃时连续工作1小时”。北京地铁风机的轴温继电器的正常工作温度为90℃,风机的实际火灾工作时间和工作温度均与《地下铁道设计规范》的规定相同。然而地铁的特点及地铁火灾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抢险救援力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抢险救援工作和灭火作战任务。因此《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对火灾时风机的150℃的最高工作温度和1小时的工作时间的规定以及北京地铁风机的实际耐火性能,均不能满足实际地铁火灾的防排烟要求。此外,风机的电源箱设在风机房内,电器线路也没有经过防火保护,火灾状态下风机的电源系统必然在短时间内被高温烟气损坏,使风机停止运行,无法进行通风和排烟。

3.3北京地铁站台防排烟设施不完善

一是没有实施防排烟分区,二是站台通向站厅的出口处也未设挡烟垂幕。

4地铁站台、隧道通风排烟问题的整改意见

总原则是实施人、烟分流。即在地铁发生火灾时,用设施将人员和火灾烟气有效分隔,使避难人员在无烟气的环境中进行避难和逃生。

4.1改变通风排烟系统的通风排烟方式

在站台、隧道顶部设置排烟管道,将通风系统和排烟

系统分开设置,用垂直方向的排烟方式取代水平方向的排烟方式。

因为自下向上是烟气本身的扩散规律,且排烟管道内气体的流动降低了烟道内部压力,使隧道和烟道形成压差,这种“吸啜效应”进一步加快了隧道内的烟气进入烟道中的速度,从而提高了排烟效率。此外通过排烟管道也使避难人员和烟气进行了有效的分隔,从而使避难人员的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

4.2充分利用上下行隧道并行的特点,对现有隧道安全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

应在上下行隧道的联络通道处安装甲级防火门,使上下行隧道各自成为独立的防火分区,并在隧道内设置应急事故照明和蓄光型或蓄电池型疏散导流指示标志,使上下行隧道相互作为紧急事故避难通道。保证事故状态下,避难人员能够尽快由起火隧道疏散到非起火隧道。这样不仅可以使避难人员免受起火隧道中烟气的伤害,而且能够在非起火隧道中进行安全有序的逃生。

4.3完善地铁站台的防排烟设施

在站台按规范标准设置防排烟分区,在站台通向站厅的楼梯口处设置挡烟垂幕。

4.4提高地铁排烟风机及其供电设施的整体耐火性能

提高规范对地铁排烟风机耐火性能的标准,提高地铁排烟风机的实际耐火性能。将设置于风机房内的风机电源箱迁出风机房;对风机房内的电气线路进行耐火保护,提高电气线路的实际耐火性能。从而使地铁排烟风机的整体性能真正能够满足防止重特大火灾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春节放假通知范文 下一篇:体检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