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抒写生命

时间:2022-08-23 05:40:36

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抒写生命

【作家亮相】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还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而这段话是对他作品的最好诠释。

【作品展厅一】

我与地坛(节选)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唯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选自《史铁生短篇集》)

探究练习

1.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像“孩子”“老人”和“热恋中的情人”?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4.文章写“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先说“那不是我”,接着又说“那不是我吗?”应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说法?

【作品展厅二】

角色(节选)

在电影里,我见过一排十几个也许二十几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产科的婴儿室一尘不染,他们都裹在白色的襁褓里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排,睡着,风在窗外摇动着老树的枝叶,但这个世界尚未惊动他们,他们睡得安稳之极,模样大同小异。

那时我想:曾经与我紧挨着的那两个孩子是谁呢?据悉我也是在医院里出生的,想必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和这样的一排最初的伙伴儿。与我一同来到人间的那一排孩子,如今都在做着什么都在怎样生活?当然很难也不必查考。世上的人们都在做着什么,他们也就可能在做着什么;人间需要什么角色,他们也就可能是什么角色。譬如部长,譬如乞丐,譬如工人、农民、教授、诗人,毋庸讳言譬如小人,当然还譬如君子。

可以想见,至少几十上百年内人间的戏剧不会有根本的改动,人间的戏剧一如既往还是需要千差万别的各种角色。那么电影里的那一排孩子将来都可能做什么都可能,成为什么角色,也就大致上有了一个安排方案,有了分配的比例。每天每天都有上百万懵懂但是含了欲望的生命来到人间。欲望,不应该受到指责,最简单的理由是:指责,已经是欲望的产物。但是这一排生命简直说这一排欲望,却不可能得到平等的报答。这一排天真无邪稚气可掬的孩子,他们不可能都是爱因斯坦,也不可能都是王小二,不可能全是凡夫俗子,也不可能全是英雄豪杰,这都不要紧,这都不值得伤脑筋,最最令人沮丧的是他们不可能都有幸福的前程,不可能都交好运,同样,也不可能都超凡入圣或见性成佛。即便有九十九个幸福而光荣的位置相应只有一个痛苦或丑陋的位置在前面,在未来等待着这些初来乍到的生命的令人沮丧的局面也毫无改观:谁,应该去扮演那一个和为什么?

我不相信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个美满的答案。释迦世尊的回答可能是最为精彩的回答:“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也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在他们这样回答之时他们已经超越痛苦步入慈悲安详,在他们这样回答之后他们已经脱离丑陋成了英雄好汉,可问题呢,依旧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未得答案。因为正像总统的位置是有限的,佛与菩萨的名额但愿能稍稍多一点而已。

我不再寻找它的答案。尼采说:“自从我厌倦了寻找,我便学会了找到。”

(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叙述电影里的镜头有何作用?

2.文中“欲望”一词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文中的“指责,已经是欲望的产物”一句?

3.文章最后说“我不再寻找它的答案”,那么,作者寻思的问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再寻找它的答案?

【作品展厅三】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我比她小时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尽管医院已明确表示,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了。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也看不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短篇集》,有删改)

探究练习

1.文中说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具体指什么?

2.文中的老街坊为什么不提“我”获奖的事?

3.怎样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

4.本文一开头就写了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其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6.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会产生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史铁生用顽强的意志抒写生命》

作品展厅一:

1.(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死了。(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2.说自己像孩子,是因为自己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了渴望;说自己像老人,是因为自己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亦无怨无悔;说自己像热恋中的情人,是因为自己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了眷念。3.(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使得描写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4.这样说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作品展厅二:

1.(1)增强画面感;(2)自然地引发下文的抒情和议论。2.(1)理想;(2)与自己的理想不合才有指责,指责也是一种理想。3.(1)生命不可能有平等的报答,谁也可能去扮演不幸的角色。(2)角色的差别无法改变,与其苦苦寻找,不如超越痛苦坦然面对。

作品展厅三:

1.为“我”治病和找工作。2.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获奖更重要。3.“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4.(1)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2)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用一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自己夺魁的事实形成对照。(3)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5.(1)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不懈努力,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2)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深厚。6.想表现的是:母爱是伟大的,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上一篇:漏掉的阳光 下一篇:感受友谊 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