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时间:2022-10-23 02:11:17

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是滋润学习的活水。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果将学习内容和生活隔离开来,那么,学习将是一潭死水。教学必须走近生活,依托生活中的相关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感悟。同时,要用知识去理解生活,做到学习的知识与人类社会、生活亲密接触。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有所用,实现它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习内容,放进生活

小学生的学习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形象、动感的课堂,喜欢和平时生活贴近的学习内容。但是,现行的课本中有一部分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的认识空间比较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有的甚至厌恶这部分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生活氛围,将学习内容放进学生耳闻能详的生活当中。让他们能感到课文的内容就是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

燕子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见到,但是由于他们平时不留心观察,或是观察不仔细,对于燕子在美丽的春天从北方飞回来时的那种神态,遨游在大自然中的那种快乐……学生不能领悟与体验。课前,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准备了多幅春景图,以及燕子尽情遨游在桃红柳绿的春天里的动画,同时将动画配上燕子发出的清脆的啼鸣声。在播放动画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空中飞翔的燕子,在教室里自由地飞翔。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个个咧嘴笑着,屁股离开了板凳。学生一边尽情地表演着,一边还学着燕子发出清脆的叫声。可以看得出他们已沉醉在其中,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与春天产生碰击,所要学习的内容就不攻自破了。在之后的学习中,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再加上丰富的想象,把燕子在空中飞行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它们搬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来,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亲身表演,切身体会,从而和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既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解读了文本内容。让学生能真切地感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联系。

二、多种形式,走近生活

我们只有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相关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的权利交给学生,还要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很好地学习知识。

1.情境对话,引向生活

小学生爱表现,不少学生爱和老师交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前,可以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话题与学生交流。可以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结合自己,谈谈自己的情感、心灵,也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引导学生把学习看作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例如,在教学《孔融让梨》一课时,课前,我先和学生进行生活问题对话:“孩子们,你们当过家庭小主人吗?”“当过,当过。”“那你在做家庭主人时分发过吃的东西吗?你是怎么分的呢?”“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这时,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做法。之后,我逐步将学生通过对话引向课文的学习。有了之前的问题对话,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课堂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学生感悟的道理也比较深刻。

2.讨论争辩,认识生活

小学教材中不少内容都是来自生活实际,但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只能初步读懂课文,而对于部分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学习相关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我自学,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辩。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在讨论争辩时,不仅仅只有课文中的例子,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在学生的相互争辩中,既理解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美文熏陶,感悟生活

教材中,很多课文内容都很优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悟生活。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圈出自己认为优美、重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提出之后,学生们埋头反复读着。在随后的汇报交流中,让学生在脑中想象当时的画面,

学生从美的语言中,理解了文本的意图,也学会了运用知识的本领。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其他形式的活动,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之水成为学习的催化器。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八一小学)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琐谈 下一篇:员工双重身份与工作嵌入的调节性中介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