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音乐,绽放灵动的生命

时间:2022-10-23 01:56:38

倾听音乐,绽放灵动的生命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而对于音乐教育,倾听则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有效倾听,方能让孩子真正学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提高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倾听呢?

一、有效激励,激发学生倾听兴趣。

学生学唱歌曲《小树叶》,由于首句两段旋律节奏不同,学生学唱第二段时易受第一段的影响而唱走音,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模唱,势必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学生聆听一至两遍,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之后,老师提出范唱,并故意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唱错了,当有学生急切地举手给老师指正时,教者给学生极大的赞赏和鼓励:“你听得真仔细,不愧是个小音乐家!”“真棒!听也是学习音乐的有效方法。”……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此时,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寻找规律,孩子的倾听兴趣瞬间迸发,在“听、比、说、唱”的过程中,掌握《小树叶》两段节奏不同的旋律,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课堂上的注意力很多时候集中在那些“说”的孩子身上,而常常冷落了更大一部分正在“听”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坐到“听众”中间,用有效的语言激励,让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品尝到倾听的甜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

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小学音乐教材中,像《让我们荡起双桨》、《数鸭子》等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他们通过碟片、电视等各种途径,已经对这些歌曲非常熟悉,但又未进行系统的学习,或多或少都和课本上的节奏、歌词有些差异。所以在演唱歌曲时,这些错处就如顽疾一般很难纠正、根治。

怎么办?不少教师常常让学生演唱一遍后,指出学生哪几个地方唱错了,需要纠正,再采用范唱、跟唱的方式强化纠正,这种 “老师范唱,学生跟唱”的课堂是毫无生机可言。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教师是不是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告诉他们“听”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在“听”中发现问题,在“听”中激起思维的火花呢?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演唱自己的版本,紧接着,布置任务:“请你仔细听老师的版本,找出节奏或歌词和你唱的不一样的地方,并试着模唱出来。” 结果出现空前盛况!听时,鸦雀无声;答时,滔滔不绝,竟也获得了未曾预约的精彩。

三、角色转换,促使学生享受倾听

歌曲《过新年》中有几句模仿鼓声的乐句:

咚咚咚咚呛―

咚呛咚咚呛

咚呛咚呛0咚咚呛

这几句歌词大同小异,但节奏不同,学生唱时易受影响将节奏唱混了,笔者在教学探索中,首先示范并让学生模唱之后,便指名学生演唱,以检查是否掌握,此时小手林立,孩子们踊跃发言,气氛很是活跃。孩子们极力想表现自己, “我来,我来”的叫声此起彼伏,有个别学生会插嘴跟着唱,或是几个人在下面“交流切磋”,很少有学生去倾听别人的演唱,一时间众“唱”纷纭,而别人唱的对与错根本就不会在意和纠正。以至于自己再进行演唱时,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模唱过后,让孩子主动表现自己,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是新课程理念的一种体现。但经过实践,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教育理论与实践证明:一切经过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课堂上在鼓励学生踊跃表现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因此,笔者尝试改变战略方案,让学生尝试进行角色转换,在适当地时候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听一听他唱得对不对,大家一起来“找碴儿”!这时孩子们就听得特别仔细,等演唱的同学一唱完,他们就纷纷举手,畅所欲言。结果证明,角色转换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反复地倾听和感受,是音乐教学的法宝,让学生倾听旋律,感受节奏,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音乐知识要切实得多。笔者以为:只有用心倾听,方能绽放儿童灵动的生命, 别辜负了“上天赐人以两耳”的良苦用心!

上一篇:在孩子的世界里,让爱永驻心间 下一篇:浅议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