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新闻面临的发展困境

时间:2022-10-23 01:51:40

浅析公民新闻面临的发展困境

【文章摘要】

公民新闻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获得了话语权,怀着对本阶层民众生活的深刻体会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用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眼中的社会,推动了社会良性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公民新闻;面临;困境

麦克卢汉说:媒介影响现存社会的主要因素,是加速度和分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的创作主体不再是少数的精英阶层,而是每个人。借助网络平台,个人的民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每个人都能自由的进行文化创造和信息传播,社会以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多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在构筑“仿真社会”的信息流中,公民新闻功不可没。公民新闻是网络传播时代的产物,它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所以公民新闻又被称为草根新闻、大众参与式新闻或开放式新闻。公民新闻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获得了话语权,怀着对本阶层民众生活的深刻体会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用文字、图片、视频、评论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眼中的社会,鞭挞黑暗与腐败,追求公平与正义,谴责假丑恶,呼唤真善美,推动了社会良性有序的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社会的舆论主要是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官方舆论场”,是少数精英人士的话语表达,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其力量强大而直接,操控着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民众的声音被淹没其中。而新的通讯技术所催生的公民新闻则通过鼓励普通市民参与新闻传播活动,记录原生态的生活,表达个性化的意见,在广大的普通民众之间构建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民间舆论场”,打破了“官方舆论”独霸一家的局面,成为与“官方舆论场”相博弈的舆论阵地。“民间舆论场”的构建是舆论多元化的表征,是话语权分散的必然结果,它消解了官方舆论的权威,它大胆质疑,勇于反驳,热衷于探索被遮蔽的事件真相,促使精英阶层放下身段,与之平等对话。

“公民新闻”是反权威、去中心化的,它颠覆了传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权利的颠覆与挑战,它增添了新的价值观(一是传统媒体看来“不是新闻”的信息,现在却可能成为新闻;二是公民新闻的报道原则与传统媒体不同),这就使得公民新闻的报道路数与传统新闻迥异其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加,而公民新闻则成为他们表达诉求,争取权利,追求公平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民新闻”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

毫无疑问,“公民新闻”的出现代表着一个美好的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携通讯工具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成为一名“公民记者”。但同时,这也是一个纷乱、糟糕的时代,正因为人人都可以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才使得这个时代真假难辨,丑恶不分。所以,公民新闻犹如一个“潘多拉宝盒”,让我们在领略到它的民主、进步、自由的同时,也目睹了它的杂乱与无序。

1 公民新闻面临的发展困境

很多学者都对公民新闻的未来持乐观的态度,预言公民新闻必将打破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百家争鸣”的舆论氛围。固然,公民新闻是新传播技术下新闻发展的一种新态势,或者新方向,但是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毕竟是非专业化的普通公民,这一群体数量庞大且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公民新闻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1.1 公民记者的身份尴尬

对于公民记者身份的合法性,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西敏斯特大学的新闻专业教师莎莉.菲尔德曼认为,公民新闻只是业余新闻报道的一种新说法而已。而这种职业状态尽管非常罕见地没有约束,但这也并非新鲜事物,因为专业媒体一直都在对现场目击者进行访问,而媒体也经常播放业余人士录制的作品。由此对新闻记者这一称谓是否成立提出了怀疑。确实如此,公民新闻的制作者是职业记者之外的社会大众,他们这种体制外的身份能否被社会认可,为他人接受,并且能不能帮助他们获取信息,这就是目前公民记者所面临的身份困扰。

我们知道,职业记者拥有国家行政机构颁发的“身份证”——记者证,他们在获取新闻信息时,一旦出示记者证,亮明身份,通常都能得到被访者的积极配合,搜集到常人无法获得的信息内容。但是公民记者却常常在信息采集时遭遇身份尴尬,他们的“伪记者”身份得不到社会的包容和认可,被访者面对公民记者的采访时,往往不愿多说,认为即使说了也是白说,尤其是公民记者进行揭丑报道时,其人身安全更加难以保证。例如,2008年天门市城管工作人员在竟陵办事处湾坝村处理公务时与村民发生冲突,市水利建筑工程公司经理魏文华路经事发地点,停车用手机录像,随后与城管人员发生纠纷,被殴打不幸身亡。此案一方面说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公民记者的身份危机。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公民记者的身份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包容,将会极大地影响其民利的行使,公民新闻的发展也将步履维艰。

1.2 盲目的技术崇拜

公民新闻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物,正是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普罗大众才有了自由表达的平台,然而也正是这些让人欢呼雀跃的新媒体技术让人的思维日益扁平化,在享受快餐文化的同时,以快速浏览代替了深度阅读,以画面感知取代了理性思考,人们沉迷于对技术的狂热崇拜之中,而忽略了技术上所负载的信息内容。所以,上网更新微博,不断地发帖转帖,跟踪评论,多数时候并不是真的有值得分享的内容,相反只是因为喜欢熟练地应用传播技术带来的。也正因此,公民新闻中才出现了大量琐碎、无聊、毫无价值的内容。

无论是记录事实,还是抒感,都应该是我手写我心,心手相依的。然而,自媒体时代,心、手出现了分离,象征性地表情达意随处可见,公民上网留言只是想证明我来过,甚至只是想炫耀我发了多少微博,拍了多少图片和视频,以此证明我没有落伍,我和新媒体技术一直都在亲密接触,至于内容的意义如何,则不予计较。结果,我们并没有放宽视野,给予世界更广阔的关照,反而束缚了我们的手和脚,大部分时间端坐电脑前,透过小小的屏幕妄图看透宏大的世界,沦为技术的控制之物。

2 结束语

尽管公民新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已无可辩驳的成为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只要对其进行正确的规制和引导,它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传播革命,构建起新的“公共领域”,成为自由交流、自由表达的民间舆论场。

【参考文献】

[1]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

[2]转引自王建磊.《草根报道与视频见证——公民视频新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关于大学城二手交易市场可行性分析报告 下一篇: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企业治理指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