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畅想曲

时间:2022-10-23 01:36:12

人工智能畅想曲

编者按:指纹识别、刷脸识别、智能搜索……在当前,这些好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了。当然,也许有一天类似于无人驾驶这样的人工智能也能被大家广泛接受。近来,除了和阿尔法狗的对决引来非比寻常的关注之外,关于人工智能,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发展。在此,主持人和嘉宾将分两期对其进行广泛探讨。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人类顶尖围棋棋手李世石的世纪大战,注定将载入人工智能发展史册。围棋这种比较小众的运动,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瞬间成为耀眼的明星。随着人工智能攻克人类智慧领域最后的堡垒――最具创造性、最复杂的棋类运动,2016年已然成为人工智能爆发元年。

阿尔法狗与“围棋上帝”

刘宗凡:在阿尔法狗以4:1的比分战胜李世石后,被称为围棋第一人的天才棋手柯洁曾表示了他的不屑:“就算阿尔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来吧!管你是阿尔法狗还是阿尔法猫!我柯洁在棋上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让风暴再来得猛烈点吧! ”

从2016年12月29日晚起,在弈城网和野狐网出现的围棋高手“Master”――实际上就是阿尔法狗2.0,以摧枯拉朽的气势连胜人类高手60局,人类对手是中、日、韩三国围棋超一流高手,其中包括柯洁以及中国围棋泰斗聂卫平。在最顶尖的棋手一一败北的情况下,还是有人提出因为这次下的是快棋,人类在正式比赛中未尝没有机会击败不可一世的人工智能。到底柯洁约战阿尔法狗有没有胜机?阿尔法狗有弱点吗?阿尔法狗是不是“围棋上帝”?

邱元阳:我可以斩钉截铁地说,包括柯洁在内的所有人类选手,现在已经无法战胜阿尔法狗了。如果说柯洁和李世石的水平有点差距,这个差距是毫厘之间的,而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差距,已经不可以用厘来计算了。幻想柯洁能战胜阿尔法狗的人,是对阿尔法狗算法不理解的人,认为阿尔法狗还停留在靠计算机超强的计算能力来战胜人类的深蓝的水平。其实,蒙特卡洛树搜索是建立在全局胜负基础上的判断,只要达到足够的训练量,阿尔法狗必定稳操胜券。

刘宗凡:既然说得如此肯定,但为什么在人机世纪大战中,李世石凭借被称为“神之一手”的第78手棋,在第四局中战胜了阿尔法狗?人类还能凭着天才的灵光一闪来战胜人工智能吗?

邱元阳:人机大战的第四局棋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一直没有定论。谷歌团队的代表赛后第一时间称,对于电脑的突然失常,要回去研究数据、分析情况,当时没有人知道阿尔法狗发生了什么,现在也没有公布阿尔法狗失利的原因。甚至有人脑洞大开,认为是人工智能故意让了人类一局――如果真是这样,那阿尔法狗就具备了真正的意识,这才是令所有人害怕的!幸运的是,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局棋阿尔法狗为什么发挥失常,但可以肯定阿尔法狗并不具备下棋之外的主观意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神之一手”已然是绝唱。

刘宗凡:在特定的情况下,人类还有没有机会战胜人工智能?比如几个人群策群力合战人工智能?

倪俊杰:我认为这也是不可能的。这些顶尖棋手风格各异,缺乏合作的基础,无法实现1+1=2的结果,甚至无法达到1+1>1的效果。即使棋手风格相近,齐心合力,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陷,无法做到战胜人工智能。还有些非专业棋手说Master下的是30秒一步的快棋,对人类不利,正式比赛时延长用时,人类就有机会。这更是天方夜谭。计算机用时越多,计算得越深入,这是和时间成正比的;而人类不同,虽然思考时间多会更加周详,但无疑不是呈正比例增加的。加长比赛时间,只会增加人工智能的优势。

刘宗凡:阿尔法狗有没有弱点呢?

倪俊杰:刚开始时,有人说阿尔法狗不会“打劫”,甚至怀疑李世石和谷歌签订了不准“打劫”的协议。后来的战局我们可以看到阿尔法狗不仅会“打劫”,而且打得很出色。有人根据阿尔法狗尽可能选择比较简明的走法,认为人类把战局引向复杂化就有机会,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阿尔法狗的下法是基于它自己认为胜率最大的着法,而不是不擅长应付复杂局面。阿尔法狗可能有弱点,但人类已经抓不住它的弱点了。

刘宗凡:那么,阿尔法狗是不是“围棋之神”?也就是说它的每一步都是绝对正确的?

倪俊杰:虽然人类已经无法战胜阿尔法狗,但阿尔法狗却还称不上是“围棋之神”。我们可以想象:两只“狗”对弈,肯定会互有输赢,这就很好地说明了阿尔法狗并不是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之所以阿尔法狗强大到人类无法战胜,原因并不是它的绝对正确,而是它的“料敌先机”。真正的“围棋之神”,应该是能达到穷尽围棋所有可能的计算机。至少从现在的技术来看,“围棋之神”在可预计的未来还不可能出现。

智能手机不“智能”

刘宗凡:说到人工智能,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产品就是智能手机。以“智能”命名的手机,到底是怎么个“智能”法呢?

1993年,IBM公司推出了一部叫Simon的手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触屏的智能手机。但直到十几年后,从苹果公司2007年第一代iPhone起,才真正掀起了智能手机的热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国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超过86%。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智能手机之所以被称为“智能”,它和功能手机相比,到底哪里“智能”了?

倪俊杰:从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来说,智能手机的一大优势是有大的触摸屏。有人说,智能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玩QQ、微信,可以听音乐、看视频、上网、玩游戏……但这些功能在功能手C上也全都有;虽然使用体验有差别,但可以说这两种手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还有人说,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智能手机可以自由安装应用(APP),而功能手机却不可以。但其实功能手机也是可以的,功能手机上的Java平台,可以安装一些第三方应用,如手机QQ、UC浏览器等就有流行一时的版本。

智能手机其实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词条:智能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从这个定义来看,智能手机并没有任何智能的地方,倒是和我们使用的电脑(PC)非常接近。如果我们把这种手机称为“电脑手机(Pc-Phone)”,显然更加贴切。

邱元阳:智能手机真的完全没有智能吗?其实也不是!大家还记得和iPhone4S同时的,还有一个叫Siri(苹果智能语音助手)的应用吗?我们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和它进行对话,可以让Siri完成一些实用功能,如询问天气、附近美食、影院等,或者调用自身功能,进行日程安排、闹钟设置、搜索资料等。Siri还可以不断学习新的声音和语调,提高对话质量。这些听起来很美好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率并不高。原因很简单,Siri很多时候听不懂你的话,有些回答和问题风马牛不相及,实用性太低。

语音助手涉及的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有两项:一是语音识别,二是语义理解。不说全球数百种语言的差异,就拿汉语来说,各种方言数不胜数,即使单纯说普通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口音,加上汉语纷繁复杂的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语音识别如何不易。至于语义的理解,这是比语音识别更难解决的难题,目前还没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出现。所以语音助手和人类进行的对话,基本上是通过谷歌、百度之类的通用搜索引擎来实现,或者结合维基百科、知识搜索技术、Yelp问答等专用领域搜索进行补充。所以Siri之类的语音助手,只能说是很不智能的人工智能。

智能手机中还应用到的人工智能就是生物识别技术,它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如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DNA识别等,都还在不断研究发展中,在手机中还无法进入实际使用阶段。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现在使用的所谓“智能手机”,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是不具备多少人工智能的!

生活中的人工智能

刘宗凡: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看起来、听起来很“人工智能”的呢?没错,肯定是机器人。富士康已经在中国各大生产基地安装了4万台机器人,此举是为了减少公司雇用的员工数量。富士康每年可以打造1万台机器人,未来它将继续利用机器人替代人类,而仅仅在昆山工厂,最近就裁掉了6万名员工。听起来能代替工人工作的机器人,是不是很智能?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机器人,只不过是生产自动化过程中的一些能完成固定操作的机器,称它们为“机械手”可能比较符合实际。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真正的人工智能还处于萌芽状态,距离实用阶段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我们来说说生活、工作中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

邱元阳:游戏中的AI。不同类型的游戏,其中的智能化水平也不相同。当然智能最强的仍然是人机博弈程序,而一般意义上的游戏并不包含这类程序。常见的页游、手游,打怪杀妖,电脑对手都是不堪一击的,虽然其依靠强大的生命值和伤害能力来设置障碍,但从智能水平上说,仍然属于弱智级别。即使是战略游戏中的人机对战,电脑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程序化智能(之所以说是程序化智能,是因为它们的智能水平都是程序设定好的固定模式),但仍然不能依据场景和战况来即时调整策略和战术。有些修改过的强AI版本,电脑的智能水平虽有大幅度提高,但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程序在进行简单的判断,o出稍微有些变化的战术而已,并没有基于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来进入决断。

倪俊杰:无人驾驶与无人飞行。之所以没有人将汽车看作是机器人,是因为汽车不具备独立行为驱动,也就是说,它的行驶动作是在人的控制下进行的,而不是自主动作。

相比之下无人机的安全威胁就小得多,但小区域内的无人机飞行常常无法监管,以至于泛滥成灾,据说法国军方就迫于无奈用老鹰捕捉乱飞的民间无人机。不过这些民间无人机,往往只是一种简单的遥控飞行器,与人工智能无关。而各国空军努力研发的无人侦察机,才具有真正的人工智能。这两种无人机虽然有着天壤之别,却常常被人混淆。

邱元阳: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傻瓜式输入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语音输入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IBM、科大讯飞、百度等都在语音识别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研发精力,目前对普通话发音的正确识别率已接近100%。不过,语音识别的用户体验并不在于对标准发音的准确识别,而在于对非标准发音的高识别率。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更在乎的是语音输入法能够听懂他带着方言特色的自然发音。好在现在的语音识别技术对这一要求的满足已不在话下。

与语音识别关联的,则是语音合成技术。在电子导航、机器朗读、文本转换、机器有声翻译、机器人语音等领域,语音合成都有着广阔的天地。但是与真人发音相比,目前的语音合成效果还很生硬,需要进一步突破。

倪俊杰:机器翻译中的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一直被人诟病。如果从效果上看,机器翻译几乎没有多少智能可言,尤其是很多的在线翻译,一对一生搬硬套的痕迹很严重。这里面对语法的处理,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

机器翻译的前提条件是对相关联的两种语言的理解。而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对外星人语言的自动翻译,以及类似可以翻译不识别的语言的功能描述,则永远只能停留在科幻之中。如果用逻辑来推论,也许这种希望连科幻都算不上,只能是妄想。如果放弃对陌生语言的翻译,转而捕捉和干预其思维活动,从中得到生命体的思想、意图并与之交流,还是有微弱的可能性的。

邱元阳:文学创作。在阿尔法狗、小度、搜狗“汪仔”、新闻写稿机器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不断地出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在未来,机器无法涉足的人类空间似乎越来越少。现在,被视为人类最后阵地的艺术也成为人工智能进军的方向。但是,无论是文字艺术、图像艺术,还是声音艺术,机器的表现都很难与人类媲美。

我们来看看网上可以给你“写诗”的“编诗姬”(http:///)。如下图所示,这是它“写”的一首田园诗,评分为102。有没有那么一点古诗味呢?下面我以“我的电脑”为题让它“写”一首藏头诗――虽然评分很高,但是……只能说我出的这个题目对用古诗来表现太难了吧。

人工智能展望:强人工智能

刘宗凡:在谷歌的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新闻引爆世界之后,有关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炒作也异常火爆。不过,有一方的观点却让人惊出一把冷汗――别让阿尔法狗给忽悠了。事实上,阿尔法狗仅仅是一台机器,强人工智能才是未来。那么,什么是“强人工智能”?它又会给这个世界添什么乱子呢?

邱元阳:我们先来看一则假新闻:1989年,苏联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于莫斯科挑战一台巨型电脑,双方整整鏖战了6天,记分牌上显示出3:0,人类大师连胜三局。裁判示意增赛一局,给电脑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古德科夫春风得意,频频挥手向观众致意。电脑的指示灯不停闪动,似乎十分恼怒。随着开局哨声鸣响,电脑先下第一手,古德科夫看也不看,伸手去抓他的棋子……一声惨叫惊呆了场上观众,人们看到古德科夫重重地倒在金属棋盘上,身上冒出缕缕青烟。赛场一片混乱,工作人员立即切断电源。等到医生赶到时,这位前全苏冠军早已毙命身亡。警方认定,这部杀人电脑在输棋后恼羞成怒,自行改变了程序,向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故意击杀了对手。

这则假新闻里,人工智能不仅具备下棋的智慧,还具有人类的感情和思维,并且可以通过感情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这种人工智能如果实现,可以认为是“强人工智能”。

倪俊杰:“强人工智能”一词是美国的哲学教授约翰・罗杰斯・希尔勒(John Rogers Searle)在1980年提出的,其定义为,“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计算机不只是用来研究人的思维的一种工具;相反,只要运行适当的程序,计算机本身就是有思维的”。与当今的机器人不同的是,“强人工智能”的机器不再只是一种工具,其本身也可以思维。“强人工智能”有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有自我意识的。与之相悖的是“弱人工智能”理论,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阿尔法狗的水平也仅仅是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还很低级,顶多算是一个天资不高,但还算勤奋好学、废寝忘食的好学生。严格来说,深度学习并不是新技术,它的基础仍然是神经网络算法。阿尔法狗的成功,是因为它积累了3000万局的验,提升了下棋的“智力水平”,最终才在对弈的时候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水准。

那么,强人工智能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来看这样两则新闻:

2016年4月,IBM工程师约书亚卡尔推出了一项新的技术,使用Emotiv Insight头盔的蓝牙功能将机器电脑和使用者脑电波连接,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意念控制,这款产品叫做BB-8,它既是一款树莓派卡片电脑,同时也是一个由脑电波直接控制的球形迪士尼玩具机器人。

2017年2月,总部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创业公司Aubot推出了一种可以用大脑控制的远端临场机器人(telepresence robot),该机器人名为Teleport。通过放置在用户额头上的运动传感器,MindWave可以监测用户大脑中的脑波。如果用户的精神集中度在某个阈值(大约70%)之上,Teleport就会移动。Teleport移动时,如果用户想要在向前、向后、向左或向右之间切换,只需连续眨两下眼。

虽然说,以上两则新闻并不是直接介绍强人工智能的,但用意念控制物体本来是孩童时的梦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通过传感器和芯片,人们已经把机器和人完美地连接起来了。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机器通过“学习积累”之后,也具备了人一样的形体动作、情感习惯,逐渐成为另一种“人”。而且,这个“人”可能是非常完美的,许多我们自然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它都能很方便地实现。试想一下,一个相貌俊朗、体格健壮、谈吐文雅、举止不凡的“人”出现在你面前,他掌握了世界各国语言,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能陪你解闷,能给你治病,能教你学习,能……好吧,我已经不敢想象了,自己脑补吧――这时,你是不是要对人工智能顶礼膜拜了?

有意思的是,作为“强人工智能”的提出者,希尔勒本人却根本不相信计算机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他给出了强人工智能的定义,并不代表他认为强人工智能会出现。但是,谁又能真的证明强人工智能会破灭呢?就好像在20年前,谁能断定互联网科技会发展这么快呢?说不定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上一篇:任务巧驱动,绘出真精彩 下一篇:小学生创造力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