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教育探究

时间:2022-10-23 01:20:20

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教育探究

一、创造性教育的意义及目的

新一代的艺术创造潜力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美育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其高度开发与利用将直接关系到国家艺术教育领域的兴衰。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WTO的加入,面临21世纪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需要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有创新意识、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美术是感性的和精神的东西,不要太理智的去认识它,否则就是从教条到教条,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变成苦涩无味的东西。从事艺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创造和欣赏艺术,更好地掌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进而表达自己对大千世界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就美学而言,孩子们从很小的年纪就对某种事物的“好奇”产生极大兴趣,并且带着极大的热情去讨论这些问题。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扼杀神圣的探究好奇心,这不啻是个奇迹,因为这株稚嫩的幼苗,除了需要激发他外,主要就是需要自由生长,没有这种自由,他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毁灭。认为洞察和探究的乐趣可以用压制的手段和责任感来促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例如,有一天因教学需要我换了一件印有卡通图形的羊毛衫,头戴一顶画着精美图案的船型纸帽,孩子们见到之后,立即加以评头论足,比任何一次课堂讨论的气氛都要活跃。不仅如此,他们还思索这些问题,并且为自己的见解提出理由。他们有的甚至说:“老师,您应该再戴个面具、贴个胡须!”

三、灵活运用课堂上的实践方法

1.提出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在教《静物装饰画》这一课时,我提了几个问题:“在教材中的六幅图中,哪几个使用了暖色调表现手段?哪几个使用了冷色调表现手段?谁能准确说出其中一幅图中用哪几种色相?每幅图又有什么特点?如果让你自己绘制静物装饰画你将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之前,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准确的。然而,他们却凭着以往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常常是老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做,这样往往会局限孩子们的思维。而提出问题,就给孩子们留下了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恰恰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火花,提供他们更多的尝试机会,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提出问题的结果,不仅激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更是极大的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欲望,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渴望用实际操作来求证自己的思考结果。

2.创设激励式的讨论与探究的环境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始终是兴致勃勃的,这是提问带来的好处,有些孩子成功了,他们急于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喜悦。但是正如前面所述,孩子的理念是有局限性的,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有的能解决,有的却束手无策,这时讨论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这样的形式自由且随意,学生能随心所欲地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并且立即纠正不足。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这时教师可以有意地引导学生加以整理、归纳。例如,景物装饰画的设计与绘制有很多种,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相同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

3.创造轻松活跃而亲切祥和的课堂氛围

曾经有人做过实验,人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亲切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地使用鼓励、表扬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加以肯定,这样做既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作、实践欲望。同时,恰当的音乐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上《中国画欣赏》这一课时,我从开始上课直到下课,40分钟内我选取了多首古典乐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氛围中,孩子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沉浸在欣赏祖国国画的艺术之中。

四、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的通,想的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实践证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只能教出画匠,而创造性的教学却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孩子的潜力是无可估量的,教师的任务已不只是教他们技巧、方法,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思考、探索掌握方法,在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力才能得以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初中的美术教学,不仅要以提高学生兴趣,鼓励学生不断地录求新的创作理念为主,而且让学生自由思考,畅所欲言,多留给他们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为民族的振兴,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县九龙镇中心中学)

上一篇:有关初中体育教学中耐久跑的训练 下一篇:谈初中英语课使用多媒体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