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3 12:18:40

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以广西财经学院与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对广西财经学院2013、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追踪调研项目为数据依据,探讨当前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等层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80-03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如何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顺利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广西区内唯一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在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做法,结合该校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的对该校2013、2014届两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能为更好地提升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分析

为更好地反映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广西财经学院与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对广西财经学院2013、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追踪调研项目。其中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等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相关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比该校2013届(70%)低2个百分点,比新建本科2014届(65%)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参见图1)。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期待吻合度反映了当前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1.职业期待吻合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3%,与2013届(53%)持平,比新建本科2014届(49%)高4个百分点。

2.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有44%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有28%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参见图2)。

(三)离职率。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声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

1.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8%,与2013届(28%)持平,与新建本科2014届(29%)基本持平。

2.离职类型和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的毕业生中,有98%有过主动离职,与该校2013届(99%)基本持平;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参见图3)。

二、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自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财经类院校以其特色鲜明的优势定位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供给,在各类院校中独树一帜,通常拥有较好的生源及较高的就业率。然而,随着各类院校财经类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财经类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些年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就业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等层面问题及原因。

(一)从国家层面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总数和经济高速运行时相比,稳中有降,然而从劳动力供给看,财经类院校招生每年都在扩招,不断叠加的毕业生基数,使得就业市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这也催生出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心理,上文广西财经学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调研的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仅占68%,有25%的毕业生“迫于现实先就业后择业”的调查数据很好地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

(二)从非财经类院校角度看,专业设置欠缺平衡与规划。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来的,是教育领域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蓬勃发展。名字好听、收入高、工作体面、就业范围广等因素吸引着广大学生及家长奔着财经类专业而来。财经类院校的生源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每年递增的势头。非财经类院校则通过增设财经类专业等方式“分一杯羹”。高校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源支撑,在这种市场化的招生争夺战中,财经类专业成为了“香饽饽”。然而,各自为政的专业设置欠缺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平衡与规划,导致财经类毕业生的人数连年上升,并且由于一些不具备很强师资、实训等条件的院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高,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加剧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从财经类院校自身来看,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当前高校的体制问题,生源的扩大与教师收入等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院校也在千方百计扩大本校生源。在重数量的同时,容易忽视质量,缺乏对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意识。从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来看,招生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专业也是每年都在增加,然而这种专业调整,多是为了增加而寻找理由,而不是根据现实需要推出增设的必要性,对市场需求因素的考虑往往不足。为了扩大本学院规模,为了本学院教师收入增加等利益考虑而增设专业的做法,脱离了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最终必然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这对于教育资源和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消耗与浪费。

(四)从用人单位来看,学历盲目攀高现象严重。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是教育领域“学历过剩”的普遍现象。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使其中一部分人转而追求更高的学历,然而这也导致了硕士博士的大量增加。这种就业难导致盲目追求学历的恶性循环,投射在职场就是专科生能做的工作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研究生来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高学历的求职者不断增加,用人的门槛增高,因此在学历上存在盲目攀高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反映,和高学历对应的是求职者更高的薪酬期待,然而高学历的求职者未必具备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并不会因高学历而提供高报酬,这又加剧了就业竞争与压力。

(五)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来看,未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偏高。从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数据来看,毕业半年内有高达28%的毕业生发生过离职,其中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从离职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及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半年内心理比较浮躁,未能很好地处理职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任何一份工作来说,半年的时间还太短,不足以掌握该职业甚至该行业的精髓。任何职业都需要与人进行磨合,半年内主动离职,实际上更多地是毕业生内在职业规划模糊和就业期待过高的反映。

此外,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大部分毕业生期盼高收入的城市生活。广西财经学院的“启航奖励”数据显示,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三支一扶”项目和“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共4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88%。而对2014届毕业生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想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约68%,更多毕业生考虑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愿意到省外工作的学生只占16.2%。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往往从个体角度出发,因此都希望选择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的城市就业,然而其实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平台在基层,从接待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来校招聘的基层中小企业用人都相当紧缺,然而毕业生却宁愿在城市里待业甚至失业,也不愿意到这些基层单位就业,这提醒我们,要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勇于到基层这个更大的舞台去就业创业,施展抱负。

三、解决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由社会、经济、教育、民生等诸多因素综合构成,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国家、非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自身着手,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国家层面应重视就业问题,做到平稳过渡。就业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经济新常态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和就业结构都面临转型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人群中最具有知识性和创造性的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于人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会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领域必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者素质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处理好就业问题,考验着国家层面的智慧,一方面国家需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就业政策进行调整,消除束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另一方面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有意愿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万众创新创业,使创业带动就业,最终实现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和就业的平稳过渡。

(二)非财经类院校层面应着眼自身特色,合理规划专业布局。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非财经类院校应冷静思考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向,突出优势特色,合理规划本校的专业布局。如果说在以往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各高校都设立财经类专业的话,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财经类职位减少,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剧,那些财经教育实力不雄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可能会进一步被挤压,从而不能顺利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立的大背景下,非财经类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找对发展路径,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强做精本校的特色专业,而不能一味地贪大求全。

(三)财经类院校自身层面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财经类学校应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端口前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好对接,可以把就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和就业分布,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毕业生的反馈,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较低的专业进行停招或隔年招生,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层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在校院两级分别建立就业咨询室,安排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帮助。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大学教育的全程。三是分类别、有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群体,重点鼓励他们早就业、就好业;针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群体,鼓励他们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西部地区就业;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认真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摸底、调查和帮扶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统一组织培训帮扶,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四是一对一、有目的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校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使就业指导更具人性化。

(四)用人单位层面应坚持能力导向,任人唯贤。由于学历崇拜和就业压力等多种原因,教育过度和学历过剩在中国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以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这也造成了基数不断增加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挤压了相对低学历的毕业生的求职空间,使用人单位在优中选优的思维主导下,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求职者,从而导致不科学的用人观念和不公平的用人标准,有些单位甚至设置了与岗位不匹配的学历条件作为筛选条件,使能力有余而学力不足的求职者望而兴叹。而这种用人导向,又反过来作用于求职者,使更多求职者盲目追求用人单位所要求的高学历,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用人单位应回归市场经济本义,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人职匹配,任人唯贤。这也是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更高效的人力投入和更高的盈利。

(五)毕业生自身层面应认清形势、科学谋划、建功基层。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能够顺利就业是实现个人抱负及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毕业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应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及个人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目前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然而高校基本都在扩招,毕业生数量连年攀高,在劳动力供需矛盾面前,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毕业生初入社会,欠缺工作能力和经验积累,想要短期内获得很高的薪酬待遇和较宽广的发展空间是不现实的。只有踏实肯干、不断学习,科学谋划并做好足够的积累,变换工作才有意义和价值,盲目地跳槽只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陷入更漫长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此外,毕业生应将眼光放长远,勇于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到基层更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华与抱负,基层极缺人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极缺财经类人才,相比城市,基层有更多的商机和市场有待开发。

总之,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及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要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多方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的挑战也会成为优化就业结构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汪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践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3)

[2]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

[3]李海霞.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4)

[4]孟丹,汪央.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商学院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校级课题(2014C110)

【作者简介】关敏泓(1988-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财经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干事,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

上一篇: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 下一篇:“五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