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23 12:03:20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关系着学生对于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高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小学数学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去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关键的一步,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日常学习心得入手,谈一下笔者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点思考。

【关键字】小学数学 生活化 趣味化 策略

一、从生活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在课堂上往往会注意力不集中,同时由于其学习耐力有限,遇到有一定困难的知识,就往往会退缩、逃避,不能去克服、去学习,而如果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所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往往会采用生活化教学,提高他们的成功意识,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讲简便运算的时候,我就给大家举例:周日晚上,妈妈把本周的花销账本拿了出来,想让小明帮忙算下本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账本上记的是:周一53元,周二43元,周三32元,周四47元,周五57元,周六68元,周日90元,请问本周家里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是你,你怎么算呢?来,我们大家一起算,看谁算的最快!于是,同学们就都忙着在本子上计算了起来53+43+32+47+57+68+90,十秒后,我就给大家说:我以已经算出来了,是390元!大家都惊奇的看着我,我说:其实算这个题很简单,只需要把式子里的几个数字换下位置,并在重新组合就可以了,其实就是:(53+47)+(43+57)+(68+32)+90,也就是100+100+100+90=39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便运算,学好了这节知识,以后如果妈妈叫我们算账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简便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起来哦!这样方法果然效果不错,大家对这节课的知识十分感兴趣,教学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从故事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还处于童年时期,这时候的他们对于故事具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单单的讲课,学生可能很难认真的听下去,而如果将教学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那么相信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完分数的知识的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要到西天取经,有一天在路上唐僧说口渴了,让猪八戒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猪八戒就高高兴兴的去了,他到了一个西瓜园,偷了4几个大西瓜,还说:刚好4个,我们每人一个,走到半路,他渴的不行了,于是就自己先吃了一个,还剩3个,他想:这3个我们4个人怎么分啊?于是他就走着走着又吃了一个,拿着2个西瓜回去了,于是他们4个人就分了剩下的2个西瓜,他们每人吃了多少西瓜?分别占总数的多少?于是大家就进行了思考:猪八戒吃了2个半,就是2.5/4,即5/8,我继续追问:猪八戒吃的西瓜是唐僧的多少倍啊?有了前面的答案,学生很快答道:5倍!猪八戒吃的真多啊!于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分数应用题就被这样的一个故事解决了,同时通过故事,大家还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不丰富,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体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有机会进行生活经验的展示,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感觉,这也能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完四舍五入的知识之后,我就给大家说: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考试,每个考场20个学生,我们班有45个同学,那么需要分几间教室啊?有些同学就说是45÷20=2.25≈2,就需要2个考场,很快有同学发现不对了:2个考场只够40个同学考试,那么剩下的5名同学怎么办呢?于是我就给大家讲解:其实生活中有些时候我们是不能使用四舍五入的,比如这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四舍五入,而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四舍五入的。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从培养学生创造性解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参差不齐,对于相同的题目的认知也是各不一样,有些学生能够很快的予以解决,有些还需要做一些考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就比较重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对于一题多解的训练。比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客车、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5千米,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求甲、乙两地距离是多少千米?

题目一出,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题目比较简单,直接算出客车、货车各行了多少千米,相加即可得出两地距离,即65×5+55×5=600(千米);还有一部分学生说可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乘以行驶的5小时即可得出距离,即(65+55)×5=600(千米);于是我就着重引导学生:“我们之前学习了列方程解题,在这个题目里面,怎么使用列方程计算呢?”于是学生就想到了可以通过设X来进行计算:设甲乙两地距离是X,即可得出X=65×5+55×5,或X=(65+55)×5,通过计算可以得出X=600(千米);“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路呢?”笔者做作进一步的引导,“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这样也可以解答”一个学生回答,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解法:X÷5=65+55;这时另外一个学生回答:“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即X-65×5=55×5……

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了5种以上的解题思路,“原来一道题有怎么多解法啊!”学生们都发出这样的感叹,通过这些解题方法,让学生们举一反三,不仅将学习到的知识及时予以利用,还有了不同的阶梯思路,培养他们的这些解题习惯、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朱丽.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国科技博览》,2010第14期.

[2]张静稳.小学数学教学与兴趣培养《教育艺术》,2009第3期.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的后勤管理工作 下一篇:略谈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