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评、改融于一课(时)让学生融于习作的全过程

时间:2022-10-22 11:24:35

赏、评、改融于一课(时)让学生融于习作的全过程

一、课例背景

作文源于社会实践的真实体验,萌于书本的阅读积累,悟于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要让作文与做人、真实与诚实融为一体,让作文记录人的思想,通过作文来磨炼,达到做人促进作文,作文升华做人。基于对作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的认识,近几年来,我对作文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获莱西市课改作文优质课,并有几篇。因而,本镇的诸多同事,在领导面前鼓动让我出节作文公开课。领导一声令下,让我晕了,怎么出呢?我没有成型的作文教学路子,所以想冠以探索课。为无愧于“探索”二字,我认真究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刻苦钻研了教材、教参,结果发现,北师大版行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参中,也提出:“习作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评赏几个阶段,学生要参与习作的全过程。”这正是在我们莱西市倡行的五段式作文,但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五段式”作文教学路子虽符合个人作文思维过程,但在小学生起步习作中,若把评议、修改、评赏三个阶段分别放在不同的课时中,会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脱节。其实,成人写作的思维过程与小学生学习写作的思维过程是两个过程,教小学生学习写作,还是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出课前,我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要求,确定了内容与形式结合,注重从正面引导发掘学生作品,有的放矢,以评议、修改、评赏三段合并的教学思想把这节课定为“赏评修改课”。

二、课例描述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发放例文。

2.导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评赏标准。

3.赏评修改例文:赏;评;改。

4.评改自己的作文。

5.赏评同桌作文。

6.作业:定稿成文。

下面是赏评修改中的几个教学情景片段:

片段一:

(师)课前,我抽阅了几位同学的手稿,并把几位同学的手稿做了些“手脚”,作为例文印发给大家,下面我们请于倩(化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感觉有不对劲的地方,随手画上波浪线,感觉比较好的地方,画上横线,有较好的句子,用标出,有不当或错别的字句,用标出。

(于倩读,学生听、画,教师出示投影)

(师)好,谢谢于倩同学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例文,大家可以先在小组中交换下一意见。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评改。

(师)好,咱们一块来交换一下看法。

(师提示)从总体上你感觉怎么样?

(生)好!

(师)哪儿好?

(引导学生针对习作要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片段二:

(师)咱们请本文的作者来谈谈自己的写作过程或听了大家评价后的感受怎么样?

(学生于倩)我原以为大人买东西时讨价还价,仅仅是为了得小便宜,所以当时拿了人家的书,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想到妈妈严厉的批评,让我懂得了诚信,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师评点)作者写自己买书拿书还书的过程,不仅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还写出了自己由原来的无知犯错受到教育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懂得了诚信,最后成长为一个诚实的孩子。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成长的历程,这就叫有真情实感。

片段三:

(师)还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生)有!有些地方有错别字。

(生)还有的句子我认为也不好。

(师)请具体指出来,说说怎样改。

三、课例分析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是小学生书面作文的起步阶段,什么是作文?怎样算是一篇好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是三年级作文教学中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根据小学生学习习作的思维特点,我在课堂中注重从正面引导,利用学生中的优秀习作试图在评赏中解决以上问题。以赏、评、改引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既引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又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做人、做事与作文结合,进行了习作的全程训练。而“五步作文法”或“四步作文法”,把赏、评、改放在了不同的课时中,这在形式上也割裂了学生习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对习作全过程的思索被打破,变成了零碎的探索。

四、反思

首先,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因为应试教育,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就连教师也要按学生的考分来排名次,作文教学也就流于了形式,于是,“一奏、二拼、三套”成了老师作文教学的路子。背范文成了老师作文教学得高分的“绝招”,至于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提高,那就无暇顾及了。

其次,传统教学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作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思想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重点,表现在作文教学上,即只注重于教会学生审题、扣题,注重传授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试想这不就是给学生一个死套子、一个定型的作文路子吗?

记得过去的旧教材中,还有几篇《读写例话》作为沟通阅读和写作课的桥梁,并对作文训练提出了一整套的训练要求。新教材则以说话训练和开放课堂代替了,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作文训练策略的变化。是从范文出发,由形式入手展开习作训练还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入手,展开习作训练?这两者的效果是不同的:从范文出发,由形式入手,必然是大而又大的习作理论,框住了小学生;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必然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有了习作兴趣和习作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写作的理论。

作者简介:于永通,男,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于2004年在《实验工作通讯》上发表《作文教学的反思与探索》,对作文教学颇有研究。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小里小学)

上一篇:新课改条件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方法窥探 下一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扎实上好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