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为区域发展增添动力

时间:2022-10-22 09:58:37

社会保障:为区域发展增添动力

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幸福。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如何使人民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民生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党委和政府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淮阴区立足区情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加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实践证明,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证。

筑牢民生之基,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切实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各类劳动者和创业者都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人生的依托。本世纪初,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淮阴区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淮阴区高度重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通过宣传发动、行政推动、政策驱动着力解决游离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的部分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参保问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现场咨询、深入企业讲解等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群众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为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作为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好。2013年,以目标责任状形式将养老、医疗、失业三大社会保险扩面任务分解到全区21个乡镇、10个部门,区督查室跟踪督查、按月通报、严格考核,三大社会保险扩面突击月、百日会战活动成效显著,全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净增16665人,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净增9611人,失业保险扩面净增8002人。

同时,加大社会保险扩面执法力度,确保社会保险各项政策刚性实施。按照“重点对象一户不漏、重点事项一个不少”要求,人社、地税、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一、二级网格作用,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劳动保障年检等方式,运用现场查询、资料收集、数据比对等手段,掌握各类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保、依法缴费,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2011年,《淮阴区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出台实施,将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统一纳入城居保参保范围;2012年,区政府又相继出台文件,将居住在乡镇的城镇居民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并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均可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制度的顺利实施,填补了社会保险参保空白,全区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对社会各类群体的全覆盖。

健全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发展,才是真正有含金量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红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经济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高或者更快增长,才能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认同。淮阴区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及时足额兑现政策,确保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连续十年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从2004的691元/月提高到2014年的1720元/月,增长了148.9%,养老金支出由2004年的427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2.89亿元,增长了575.5%。积极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四年连续增长,由2011年的60元/月提高到2015年的105元/月。失业保险金最低发放标准由2011年的442元/月提高到目前的585元/月。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保障机制,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工作;调整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自付比例等政策,全年医保基金增加支出3000万元;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建立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补偿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二次补偿机制,2013-2014年,支付城镇居民大病补偿资金512万元、城镇职工二次补偿资金390万元,惠及1845人;将治疗重特大疾病需要使用的一些费用较高、疗效确切且无其他治疗方案可替代的特殊治疗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为享受特药报销待遇的59人支付统筹基金105.9万元;调整门诊特定病种范围,将结核、帕金森、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术后、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5个病种列入门诊特定病种。

在持续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标准的同时,结合实际,研究政策,以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实施“特困群体助保工程”,以政府贴息的方式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帮助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养老保险关系续接问题,使他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能够正常办理退休手续,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享受退休待遇,2009年以来,已累计为358人次助保人员发放助保资金496万元,目前已有164名助保人员顺利退休。2011年,区政府印发《淮阴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各级政府根据文件执行,至2014年12月,城镇低保和重残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720人,其中低保3103人,重残617人。惠民政策的出台实施为特殊困难群体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开辟了“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全社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创新公共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淮阴区积极创新服务举措,打造服务品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2013年,建立了社会保险费“五险合一”征缴机制,实现了社会保险费征缴由分散申报到集中办理的模式转变。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开发应用社会保险费网络申报平台,参保单位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工作,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经办流程再造,真正实现就业登记、劳动合同备案和社会保险申报等业务的全程“线上”不见面服务。为了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保证城乡居民足不出村领取养老金,以村、社区为平台打造便民服务网络,在全区249个行政村建成484个社会保险金融服务网点,实现了城乡居民参保登记、个人缴费、待遇领取、权益查询“四个不出村”,城乡居民可就近就地办理消费、转账、取现、存款等业务。

积极探索建立企事业一体化的退管服务体系,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王营镇双河社区、小营社区、区人力资源市场建立退管服务中心,就近服务群众,丰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文化生活。与社会机构合作,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一表”、“一册”、“一卡”形式建立5752名离退休人员信息档案,开通公益热线“80988098”,提供信息套餐,有针对性地为离退休职工开展养老保健知识、天气变化提醒、生日节日祝福等信息服务。

积极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精简办事流程,缩短办事时间,最大限度方便职工群众。

(作者系淮安市淮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责任编辑:刘卫东

上一篇:百合依旧开,荷西不再来 下一篇:看英国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