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策略

时间:2022-10-22 09:01:2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策略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宜。然而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这些年来在高中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教材规定的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些不同类型的“任务”,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1 设计的“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例如在讲解“声音的数字化”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如男声变女声)。这样就使学生有了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教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 重视“任务”设计、明确“任务”目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把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教师要将所教的每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一步都在为大目标作准备,也向总目标更靠近了一步。即把总体目标的每一步细细分化,分化为一个个的小目标,并且把每个小目标作为一个教学模块,使学生容易掌握,再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目标。这种教学既符合人的认知心理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时,把认知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了解主要指那些学生能够记住或重复出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是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进行表述;掌握则是反映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进而举一反三。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3 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1 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

3.2 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生活中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3 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把握重点、分散难点。因为掌握信息技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因为“任务”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学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3.4 教学时要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引入概念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例证说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有个“先入为主”的意识,再通过任务去认识那些概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要按照“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归纳结论”这一个顺序来做。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概括,学生就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科学地理解任务驱动,要认真地研究。只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从而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培养语感,从朗读训练入手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强化口语的常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