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节目利弊谈

时间:2022-10-22 08:26:53

方言节目利弊谈

方言,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通用语言。按区域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粤方言等。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载体。近几年,方言类节目在荧屏上风生水起,大放异彩,不仅拉动收视率、收听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像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谝闲传》、山西阳泉新闻广播的《叨舌叨舌》等,这些节目用本地话说本地事,新闻叙述故事化,传播效果趣味化,百姓喜闻乐见。

方言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听众喜爱,有以下原因:

一是迎合了受众对当地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地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的,包含着历史、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积淀等多元信息,承载着当地的民间思想。在一定的地域和人群中,方言具有特殊的魅力。尽管一些人觉得方言“土气”、“粗陋”、“狭隘”,但当地人听起来却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特别容易引起共鸣,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和认同感。所以,不管是杭州话、四川话还是东北话,都能带给人一缕浓浓的乡情,一种厚厚的归属感和一份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恰恰是自觉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原动力。因此,方言播报是吸引人们对新闻事件本身更加关注的一种手段,迎合了人们对自己民族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创造了一种更加贴近群众生活的视听效果。

二是顺应了多元背景下民众对多元文化的诉求。

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普及尽管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交流更加顺畅,但长时期广播电视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有些单调。方言节目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普通话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成为主流节目的有益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也让受众有了更多选择,兼顾到了不同人群视听习惯上的喜好和差异。在社会交流日益广泛、思想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一种轻松的方式,所以要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空间。方言节目对于常规节目来说是一种创新,它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给人们新奇、独特的感受,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心理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

方言节目越播越热,有人认为这会让地域意识更加强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交流融合;但也有人认为,方言节目有市场,老百姓愿意听、愿意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方言节目的利弊呢?

先说说方言节目的弊。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国家、省、市都设有专门的推广普通话机构。2000年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广播电视播音用语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而方言节目的兴起,影响到了对于这样一部法律的施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规范用语有误导作用。

另外,方言节目不利于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我国地广人多,语言各异,方言复杂,不要说南北方言各不相同,不同省市、甚至一个县域之内的方言也都差别很大,前几年一些相声、小品还据此创作了不少段子。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标准的普通话是各地区、各民族人们学习的样板。而方言节目的受众限定在特定区域内,外来人群听不懂,不愿意看,势必影响到这部分人群通过广播、电视这一渠道获取信息。

第三,阻碍本地文化的发展、进步。开放是当今世界总的发展趋势。中国处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中。任何封闭、狭隘的地域意识只会让一个地方以自我为中心,停滞不前。在一个方言区内,使用本地语言的人会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在解放前的上海,不会说上海话的人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当地人瞧不起。方言节目的出现强化了这种优势,也让不会或者不擅长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心理上感觉受到冷落和歧视,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互相借鉴和发展。比如海派清口在上海受到热捧,但在黄河以北反响一般;二人转在东北妇孺皆知,但南方的观众有时理解不了其中的笑料和包袱。语言差异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障碍。

但也有人认为,方言节目相对于普通话节目,只占很小的比例,是普通话节目的调剂和补充,不可能动摇普通话的绝对主体地位,更不可取代普通话节目成为主流。方言节目之所以有今天的火爆局面,是因为它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都非常丰富。这些方言给普通话以丰富的营养,使汉语普通话不断充实、不断发展。没有方言,就不会有西北秦腔的高亢激昂,也不会有吴侬软语的婉转细腻。而且,普通话中的很多词汇来源于方言,比如“尴尬、懊恼、垃圾”等来自吴方言,“酒楼、打工、炒鱿鱼”等来自粤方言。所以,方言节目的存在和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完全可以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和谐共存。

第一,方言类节目更加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

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心理压力也随之加重。媒体扮演的角色已不单单是传递信息,人们还希望借助媒体愉悦身心、舒缓心情。方言节目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平民视角、平民生活和平民的话语权,内容多是本区域内的民生新闻、日常琐事和趣闻轶事。在节目包装形式、语言风格上贴合当地区域文化特性,平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和老朋友在聊新闻、拉家常、发牢骚、说笑话,大家突然发觉,自己从小耳濡目染的地方话从屏幕里、广播里说出来,是那样亲切、实在、温馨。

第二,方言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地域认同是方言节目的核心。人们爱听、爱看方言节目,是因为从中体会到了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实际是受众对于自己家乡固有思想文化的心理认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言的发展是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方言的形成包含了当地特有的词汇、语调、韵味,这些是普通话无法表达和不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方言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在广播电视中运用方言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如重庆电视台的方言短剧栏目《雾都夜话》,就把当地一些有意思的人和事编成小短剧,演员用当地话分角色演出,乡情乡韵,播出火爆,在传承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方言节目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在展现大众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

第三,方言类节目拉动和提高了收视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行业竞争激烈,方言节目受欢迎、投资小。因此,广播、电视等媒体纷纷开办方言节目来提高收视率。根据权威部门的收调数据显示,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刚开播时收视率仅为1.9%,但杭州的电视观众迅速就熟悉并接受了这个操着一口地道杭州话的“阿六头”,听他说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短短60天时间,该节目就窜到了收视率的榜首位置,如今收视率依然保持在10%~12%,并获得了“全国百佳栏目”殊荣。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也是一档以温州当地话播报温州新闻的节目,内容贴近群众生活,语言诙谐幽默,形式随意亲切,受到了百姓欢迎,成为该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土壤和市场需求,方言节目才会在荧屏大显身手。

客观、理性地看待方言节目,首先要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去人为地限制或破坏它;另外要正视方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俗”、“滥”等;同时防止一哄而上地跟风开办,精简数量,精办节目,使其成为广播电视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河南南阳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改革策略 下一篇: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