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掀起“青春风暴”

时间:2022-10-22 07:01:25

创新创业掀起“青春风暴”

“哥创的不是业,是情怀。”在北京亚运村小营路一座简陋的写字楼二楼,“一起作业网”的创始人肖盾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试图通过互联网,颠覆中国学生写作业的传统模式。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及青年群体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的青年人正逐年增加,他们“推倒”学院墙、融汇校园内外,走向市场,迎接互联网,打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舞台。

又一次创业大潮来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创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出现的词汇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旋即不胫而走,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表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过多次创业热潮,但与以往相比,本轮创业热潮更强调“创新”,中坚力量也由下海公务员、下岗工人等,转换成了“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

“通过创业,青年人会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会长张克科说,青年人创业就是“顶天立地做自己”,“顶天”是指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攻克科技上的难题,“立地”就是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做自己”是按自己的兴趣做事情,这是这一代青年人创业的特点和基础。

“与其经受被人挑选的尴尬,不如享受自己主动选择的潇洒。”享趣电子商务公司创始人汪昊F的创业初衷非常简单。

方瀚文是汪昊F的合伙人,大学毕业之前的半年,他投 了200多份简历,参加了20多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从找工作到创业,我们团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多次‘失败’,‘失败’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而打拼。为了自己的事业,苦点累点也是一种享受。”方瀚文说,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是很多青年创业者的共同心声。

“几个人凑在一起,想通过创办一家受人尊重的企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青想。”如今已是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谢应波说。

2005年左右,高端仪器、高端试剂等科研物资不少都依赖进口,不仅供货周期长,而且价格昂贵,部分产品进口还受到限制。谢应波和团队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局面。

“国外科学服务商不乏世界500强企业,我们团队也立志成为‘中国科学服务首席提供商’,为我们的科学家和质控人员提供一站式的实验室产品和服务。”谢应波信心十足。如今,公司已经从起步时的10万元资本,发展成为资产数亿元的集团。

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是青年创业群体的特点之一。“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沉得住气、吃得了苦。”一位青年创业者的话令人欣慰,记者调查发现,在很多青年创业者身上,都存有这份稳重。

第一次见到宋法亮,是在北京市知春路旁边小巷里的一家饭馆。饭店虽小,却远近闻名,生意很好,因为这里有机器人“服务员”。

这位1983年出生的山东小伙,如今每天和他的团队在这家小饭馆里试验着他的机器人,这两台机器人可以给顾客端茶递水、送菜送饭,萌萌的样子深受顾客喜爱。

宋法亮押上之前创业所得的几十万元,和5个小伙伴组建了蓝巨人机器人公司,在中关村开始了为梦想而打拼的再创业。

他在一栋居民楼里租了个地下室,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昏暗的地下室里摆着两台已淘汰的机器人原型,桌上、地上散落着各种电机、零件。“这里夏天很凉爽,但冬天有点冷了。不过房租便宜,而且不会噪音扰民。”他笑着说,有时忙起来不分白天黑夜,就直接吃住在地下室。

“有好几个投资人来过,但再没有回来过。”宋法亮并不沮丧,在他看来创新好比无尽的寂寞长跑,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得到认可。他说,创业那么美,每个有梦想的年轻人都想去试试。

创业潮呼唤更高创新能力

在这一轮青年创业潮中,创新能力成为决定青年人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青年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创新动力有待增强。

这两年,轻型航拍设备市场需求渐大,青年人李念看准了这个机会。李念与小伙伴组成了一个创新团队,研发出稳定、高效的无人机航拍设备。由于小巧的设备中蕴含诸多创新之处,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市场欢迎。李念还注册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航拍业务逐渐发展壮大。乐于钻研的李念并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今年,他和研发团队瞄准了车载摇臂设备。

谈及创新上的成功,李念说,一方面自己高度重视专业学习,积累了大量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善于观察,能比较敏锐地发现商机。专业技术与商机有效对接,再瞄准国际上的主流趋势,便形成了一座创新富矿。

“‘中国制造2025’的很多思路,源于创业者的创新与开拓,中国经济的未来应该在这一代创业者身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说,这些来自创业者的新点子、新创意将以点石成金般的神奇“魔力”,汇聚起中国经济新一轮推动力。

如今,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发展趋势。”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t说,新技术带来的创新正在改变世界、改变产业。

“创新是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正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发动机”。

面对新一轮创新浪潮,不少青年人已经将创新作为创业的有效抓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记者调研发现,面对创新,部分青年人还存在准备不足和认识上有偏差等问题。

随着近两年“微经济”热度骤增,一些青年人把做微商、开微店当成了创新的代名词。记者在部分高校、社会组织和公司走访发现,部分青年人对于创新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人认为跟着潮流走、照着样本做就是创新。而对于新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新渠道开拓等核心创新,一些受访青年觉得太难、太“高大上”,不愿意顶着压力和风险去尝试。

专家表示,做微商、开微店适应社会需求,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从经济转型发展、年轻人建功立业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年轻人投身真正的创新创业,不辜负时代给予的大好机遇,让青春更出彩、更闪亮。

外部环境还缺什么保障

除了心态,青年人创新还存在缺少动力、平台和保障等难题,这与创新服务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有很大关系。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支持青年人创新的市场环境发育不够,公共服务支持力度有限,青年人创新还存在不少后顾之忧。

一些青年创业者表示,他们对于创新的担心较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万一千辛万苦创造的成果无处可用,一切就都成了徒劳。据了解,目前创新成果转化确实存在不少难题,一些青年的创新成果很难获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同时转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平台推介。

一位私营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实一些青年人的创新项目虽然不大,但有些很实用的技术和发明,现在关键是很多青年人不会推介自己的项目,也没有为产品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这就造成需求和供给无法有效对接。这位负责人认为,青年人的这些创新项目也需要投资人慧眼识珠,看到其潜力和未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制约我国青年人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强,但市场上抄袭、盗版的风气依然较盛,科技创新成果很容易就被以较低成本剽窃、盗用,这直接影响到创新者的切身利益。长此以往,高成本的创新不如低成本的复制,青年人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就会被大大削减。

一些从事科技创新的青年创业者介绍,他们的产品获得了业界的好评,最担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因为科技类产品很容易被复制仿造。一位青年创业者说,现在维权的成本太高,那些“小偷”就知道你不可能去维权,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刚创业的青年人,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跟他们纠缠,一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少青年创业者呼吁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青年人创新创业构建完善的保障网络。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从创新的初始阶段就帮助他们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屏障。(来源:半月谈网)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 下一篇: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