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行农业标准化

时间:2022-10-22 06:15:48

浅谈推行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以先进技术为依托,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每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是对农业经营理念、运行机制、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等进行的一次变革,把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的生产经营中,以达到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效果,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1)开展农业标准化的意义。①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一是优质农产品需求量增大。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无论从产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场对传统农产品的需求呈现为相对饱和的状况,而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相对增大。目前许多大城市对外来蔬菜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对没有无公害等产品质量认证的蔬菜严加控制,直至拒绝进入市场。二是农民增产增收缺少切入点。在许多城市,农产品买方市场已形成,由于传统农业的产业链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农产品附加值低,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标准化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可以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本身就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了基础。②农业标准化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的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生产者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生产和使用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残留农药、化肥。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③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全面提高农业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过程,就是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过程,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过程。同时,实施农业标准化是一条推广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新路子,它改变了各级政府指导农业的工作方法,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市场农业转变。因此,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方法。①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政府和部门要总揽全局,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领导和投入,加强组织协调,把涉及农业标准化的相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制定符合实情的规划和计划,完善体系建设,形成全力,确保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②制订符合实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推行和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没有标准的,要抓紧制定和配套完善地标和企业标准。重点从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方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③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须突出抓好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引导和组织农民按标准进行生产,才能加快标准的实施和推广应用。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对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加快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做到县(市)有示范区、乡(镇)有示范点、村(屯)有示范户。逐步扩大示范基地规模,通过基地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产业化经营优势,把提高“龙头”企业的标准化水平作为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组织形式,由“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推动整体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产业化进程。

总之,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增强开展农业标准化的责任感,需要政府加强领导和投入,需要农业、质监等相关部门要严密配合,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一条适应农业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标准化道路。

上一篇:乒乓球教学训练中对错误动作的预防和纠正 下一篇:落实“一岗双责” 促进校园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