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2 05:46:00

三维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简言之21世纪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的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围绕这一热点问题的进行了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对国外研究和国内研究进行综述,加以思考和推论,从而得出研究趋势以及研究中的不足。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从国际范围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起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由于世界整体范围内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不同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发展方式,其中比较成功且有代表性的如: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双元制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日本的短期大学等。二战以后,它们发展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与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代表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CBE(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高校的“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能力培养为中心的MES模式等等,都是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独特模式。

1、美国的社区学院和CBE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与典型模式。发展到现在的社区学院包括许多职能,职业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其中职业教育职能是最主要的职能,学生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相关证书或者学成就业,也有成人通过再培训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自己。CBE人才培养模式即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近年来来自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模式,具体是指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2、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及“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教育是指由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学校制职业教育相比,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深受企业和学徒的欢迎。“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职教立法为保障,以企业培训为主体;专业设置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按照企业要求、广泛适应、相对稳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五项原则和规范性、合理性、效益性、可行性,进行教学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课程教学采用综合化的课程,实践课程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块;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对学生进行既有知识水平又有技能操作,既有过程考核又有结果考核的考试,有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德国高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人数比为1:2,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比为1:4。这样培养的学生,其综合应用能力比较高,支撑起德国的经济脊梁。

二、国内研究综述

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从文献检索来看,我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探讨开始于1998年,以《江南论坛》第2期发表的《本科应用型应重视创新性培养》为标志,第一次提出“本科应用型”,可以说,对本科应用型教育的研究时间主要是2002年到现在。从1994年至今,以“应用型本科”为关键词检索篇名可得到论述引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献近400篇。例如:黄新华、刘国荣:《办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几点认识》,《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雷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9期;刘煜、苗振清《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分析》,《高教论坛》2009年第7期;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高教论坛》2010第10期;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8期;龙英《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艺术科技》2012年第9期;朱兴琳《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0期;曹静《计算机专业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韦宗发《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与规格定位》《高教论坛》2012年第11期。

2、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文献,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如此提法和此类为题的文献,不过在百度上能搜索到笔者的导师普林林教授在其申报《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以名称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高职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中如此使用。目前有相关提法的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以此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以此提法和应用的文献,但数量也不是很多,如何平《论当代高校图书馆员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东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李龙生《构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设计教育教学新模式》《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年11月;韩沚凊《“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基础会计数学模式》《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6月;崔文丽、张旭峰、郑忠喜、闫仕农、王建邦《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与表征》《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5月等为数不多的几篇,都是零星的使用,没有形成成熟的提法和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把范围扩大,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关键词继续检索,也只有993条文献纪录,较早的是郁浩然《知识 能力 素质》《中国石化》1998年2月和杨叔子、姚启和《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探讨》《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9月,两篇文章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徐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论述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是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研讨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分析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几项重点工作,并围绕坚持三个面向、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张荣国《论素质与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年5月)中进一步论述了三者的关系,认为素质是构成知识的基础,是形成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体现了素质的要求。这些研究都更偏重知识、能力、素质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没有太多的实践应用案例的研究。

2009年后,把知识、能力、素质同高职教育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较多,从较早的李敏纳的《高职教育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建构刍议》《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7月)文中指出:既重知识、又重能力,能重素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近年发表的有何玲、郑彩霞《新疆高校预科汉语“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语言与翻译》(2009年5月);刘克宽《优化知识 强化能力 内化素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结构与培养模式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0期;李柏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探究——浅谈物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辽宁高职学报》(2010年9月);任昌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信管专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电子商务》(2011.10);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7月,文中指出社会发展暨需要发现知识和探索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客观规律到实际生产之中,为社会直接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既有共性要求,也存在个性特征。综合看来,相关研究虽不多,但也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应用型人才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围绕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研究也在增多,但都不系统,特别是实实在在的该模式案例研究的也不多。

三、研究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研究趋向热门

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于知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刚起步,理论指导严重不足,客观需求刺激着相关研究趋向热门。对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科研论文逐渐增多,但还是严重不足,目前还没有此类硕士论文,也没有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2、研究内容由务虚性向务实性过渡

数年前,相关研究多为界定知识、能力、素质概念及三者的关系的研究,介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及具体的结构,谈为何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近两年以来,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本科的普遍发展,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务实性内容展开。

3、研究方法由义理阐发向实证研究转变

随着研究内容的变化,研究方法也由义理阐发向实证研究转变,调查研究成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例如,普林林、董兴等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本科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并以云南民族大学为创新试验区,探索了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究中的不足

总结已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相关研究不够深入,概念层面的阐述偏多,研究集中于要做什么,但怎样做往往一笔带过。

其次,基础性研究工作薄弱,例如具体实施方面,至今还没有一篇关于此模式研究的硕士论文,就一些申报书,但都是针对具体的案例,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并结合实践案例得以推广,一些基础性的数据,根本无从获知。

再次,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多数高相关研究的论文只是在题目中含有本科应用型人才和“知识、能力、素质”的字样,其中的研究内容,提出的方案、措施等并非专门针对该模式,对一般本科生和中高职生同样适用,因而研究缺乏本科应用型人成才培养的特色。与专业关联性不大是针对性不强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也正是本论文书写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吴巧慧,邢培正.应用型本科人才研究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2]普林林,董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3]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6月.

[4]郭语燕.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前沿 2009年第6期.

[5]鲍洁,梁燕.应用型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5月.

[6]陈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4期.

[7]丁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8]陈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附件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第1期.

[9]刘克宽.优化知识 强化能力 内化素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结构与培养模式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2010年9月.

[16]任昌荣.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信管专业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 电子商务,2011年10月.

[17]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7月.

[18]韦宗发.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本质特征与规格定位[J].高教论坛,2012年11月.

[19]普林林.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期.

[20]普林林.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5期.

[21]普林林.“知识+能力+素质”三维一体的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J].云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申报书,2010年第5月.

作者简介:刘瑞萍(1987—),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另外,在文山州民宗委民族研究所工作,也从事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投壶游戏在高职人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篮球运动员“Choking”体验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