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22 05:03:00

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味。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9%;治疗组为94.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少。结论 中西药联合治疗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中西药联合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我国15岁以上患病率为2%,老年约为18%[1]。2003年5月至2007年3月,笔者采用阿奇霉素联合中药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味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14~78岁,平均(44.8±10.2)岁。入院时急性发作病程3~7 d,平均5.2 d。对照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5~77岁,平均(43.9±11.1)岁。入院时急性发作病程2~7 d,平均5.3 d。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观察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诊断相关症状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有关症状[2]。患者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喘息症状和多次出现哮鸣音,每次发病持续3个月,全部患者人院前均作血、尿常规、胸片、心电图、肝肾功、电解质等检查,排除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临床分型均属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分期均属急性发作期。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用阿奇霉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合止咳药物-必嗽平片,纠正酸中毒、给氧、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味,基本方: 白芥子、紫苏子、莱服子各20 g,陈皮15 g,茯苓12 g,半夏10 g,白果15 g,款冬花15 g,紫菀15 g,甘草6 g。加减:痰热蕴肺者加桑白皮、黄芩各15 g,鱼腥草20 g,肺肾两虚者加五味子12 g,蛤蚧10 g,胡桃肉15 g,兼有表寒者加荆芥12 g、防风12 g,血瘀者加桃仁10 g、丹参20 g,1剂/d,水煎服。

1.4 观察指标 观察疗程结束后48 h内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并进行胸片检查,详细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7 d内咳嗽、咯痰及喘息症状明显改善,肺部音基本消失,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数降至正常,X线胸片示炎症消失。有效:用药7d内咳嗽、咯痰及喘息症状改善,肺部音减少,发热者体温下降,X线胸片示炎性反应大部分消失。无效:用药7 d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 治疗组治愈29例,占50.0% ,好转26例,占44.8% ,无效3例,占5.2% ,总有效率94.8% 。对照组治愈18例,占31.0% ,好转22例,占37.9% ,无效18例,占31.0% ,总有效率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7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例症状在治疗中好转,其他均在疗程结束后消失。治疗组1例用药后皮肤有搔痒,1例有轻度皮疹,持续时间4~5 d,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常因急性期失治或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成。临床上以咳嗽、咯痰或气喘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按病程经过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为临床常见病[3]。本病多由呼吸道反复感染、变态反应等原因引起支气管充血、水肿、细胞浸润、平滑肌痉挛等病理改变,病程长,反复发作,可发展为肺气肿、肺心病,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阿奇霉素是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体外试验证明阿奇霉素对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与细菌核糖体的50 S亚单位结合,从而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合成而起抗菌作用。

在中医上,本病属祖国医学“喘证”、“肺证”范畴,由外邪刺激机体痰盛等因素反复刺激肺系所致,久病咳喘耗伤肺气则肺气虚,故出现咳嗽、喘息、咯痰症状。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味正是基此立法。其中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行则痰不逆,白芥子温肺利气消痰;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紫苏子、白芥子都有明显的祛痰和平喘作用,白芥子的祛痰作用较紫苏子强,紫苏子的平喘作用较白芥子强,镇咳则以莱菔子作用最强[4];三子养亲汤还有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同时可使循环阻力降低。故其几味药联合应用制成中药针剂,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化痰等作用,且使用方便,目前临床还没有发现不良反应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49-1453.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

3 郭广琪.止嗽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26-28.

4 邝玉子.止嗽散加拔罐辨治疗顽固性咳嗽.现代康复,2000,4(4):50-51.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NO水... 下一篇: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微创脑出血术后轻中度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