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入侵式策略

时间:2022-10-22 04:17:04

小说的入侵式策略

所谓小说的“入侵式”,即作者在小说中突兀地加入一段自我表白,将自己的叙事手法、表现风格,以及虚构的痕迹等揭示给读者,而无视故事的连贯性和氛围的虚幻性。如马原在《虚构》开篇写道: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点耸人听闻。

这里,作者将自我表白的叙述“置于故事之上”,使原来诉求“再现真实”或让人“信以为真”的小说叙事,暴露出了它的虚构的实质。读者于此不得不从一开始便像一个批评家而不是欣赏者,去理性冷静地面对文本。这种“去真存伪”的叙事策略,或许旨在告诉人们,小说原本无需借“真实”的名义去求取自身的特殊价值。

除了“强行闯入”故事情节以揭示作品的虚构性以外,小说的作者还常常在作品中硬性地加入有关小说创作情景或技巧运用的交代。如美国威廉・加斯的小说《在中部地区深处》:

在中部……难得会有天空放晴,让人喜悦一天。我一直都在数着,到我写这页的时候,太阳足足有十一天没露面了。

隐于故事背后的作者,忍不住从故事中探出头来,似在说明故事的忧郁感伤情调。又如莫言在《我们的七叔》中的一段插叙:

我们回过头来接着讲小车和裤子的问题。另外这一段好像很长了,为了让你们阅读方便,我们就分个段吧。

作者站在读者的立场,从阅读心理而不是客观真实来考虑故事的展开,表明了小说创作中主观意识的主导作用。可以看出,由于采用了入侵式叙事策略,小说不仅阻止了读者的情感投入,而且完全搅乱和颠覆了作者、叙述者乃至小说人物的明确身份定位。不过,也正是这种看似无厘头的叙事风格,反而让小说具有了极大的弹性和张力,使读者在虚与实、出与入、各种角色和叙事本身的穿梭游弋中,获得了集参与、观照、体验、思考于一体的独特阅读。

不仅如此,小说的作者还往往会设置一个叙事圈套,将暴露和虚构手法穿插应用,既揭示小说的创作要素,又运用种种手法强化小说的“真实性”。如莫言的小说《梦境与杂种》:

这件现在看来甚至是令人愉快的事情竟然成了我在学校生活期间一件难以忘记的大事,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无论怎样地挖空心思来解释,这件事情也不具备文学性,不应该写进小说中充当细节。想到此我的文学信心就要土崩瓦解了。我甚至不想把这篇所谓的小说写下去,但我必须违背自己的意志往下写,尽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琐碎和无趣。

【赵增娜/供稿】

上一篇:懂得太多的人 下一篇:构思巧妙 内涵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