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观谈习作教材建设

时间:2022-10-22 03:39:32

从课程观谈习作教材建设

习作教材是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习作教学和训练学生习作能力的主要抓手和凭借。大力加强习作教材整体建设,对改进习作教学和提高习作成效具有现实教学意义。从课程观层面,关照当下的习作教材,重构习作教材体系,改善习作教材内容,对于改革当前习作教学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一、落实课程编制规范,彰显体例的独特性

课程观的核心是该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自身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习作教材具有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是其他教材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必须改革现有习作教材编排的思路和架构,使习作教材或脱离阅读教材,独立编排自成体系;或与阅读教材单双组交叉排列,保持习作教材独特的地位,设置独立的体系。

根据习作的特点,参照阅读教材编排体系,以单元组为训练单位,力求每一单元围绕一个表达或表现的写作方法为主要训练目标兼顾其他关联目标,依次科学有序组织教材。单元组教材以“范文样例——图式揭示——病例评析——点击训练——评价交流——赏析发表”为体例,构成自身训练课程。“范文样例”就是精选极具表达图式的文本作为范例,通过阅读品味,了解、感悟文章的写法;“图式揭示”就是对范文表达图式作出恰如其分的说明,使学生对范文表达方法有更明确的把握;“病例评析”例举常见文章病例,剖析原因,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图式和写法;“点击训练”提出本次习作要求和范围,提供多元题目供学生有选择练习,强化表达技能目标训练;“评价交流”就是借助相应的交流形式,让学生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的机会,在交流中提高;“赏析发表”就是给学生创造欣赏自己作品和发表习作的机会,以增强习作的信心和动力。这是单元组教材编排基本范式,其核心是由“点击训练”向两头延伸,构建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的训练“链”系统。

二、遵循课程训练规律,强化目标的序列性

习作训练目标是教材编排的根基和实施教学的灵魂。小学习作训练目标要紧紧扣住语文学科特性,突出习作表达功能,根据社会书面交际需要、学生语言智能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提炼出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兼顾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文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为内容的独有目标,形成学段明确、循环渐进、易于操作的整体训练目标系统。

一是认知思维目标。人的认知思维活动是人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必要条件,培养正确、科学的认知思维能力是教育教学的使命。同样,习作教学担负着发展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要把培养观察、分析、思维为核心的能力作为习作教学重要目标,贯穿于习作教材编排和训练的全过程,并细化为各学段、各年级、各单元具体要求。

二是语言表达目标。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技能是习作训练与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表达目标内涵丰富,主要包括表达的动机、内容、言语、方法等。各学段应当依据学生语言智能水平,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表达目标要素,形成训练目标网络。

三是人文情感目标。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即使是小学生的习作也是自己内心想法和内在情感的流露。在习作教材编排时,各学段都要重视人文目标的设置。第一学段侧重养成良好写话态度,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表达美好的想象和健康的情感。第二学段侧重养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态度,培养对自然、环境和世界的科学认知,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美好的情感。第三学段侧重养成对事物和世界正确的看法的态度,表达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抒发真情实感,表现积极的人文情感。

三、依据课程功能特点,提升内容的适应性

习作教材建设中必须建构起符合课程功能特点,与学生表达能力相适应的多元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写什么”方面,而“写什么”是学生习作难易的分界线。只有习作内容优化了,建立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和形式时,才可实现训练目标的最大化。

一是打破习作教材内容陈述的模式化,变宽泛为明确。当下习作教材内容基本以“引言激趣+范围要求+习作建议”的模式呈现。当学生每一次面对同样的习作陈述方式,必然削弱他们习作的情趣。而宽泛习作内容的范围和要求,又常常使学生无从下笔,要想写出内容,则需要教师的有意的指点或暗示。这样就使学生习作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泯灭了习作热情。因此,习作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必须适合学生心理,不宜固定某种模式,应以新颖、变化、多样的形式来取悦学生,如,以杂志社编辑的口吻,提出用稿的内容和要求;以伙伴之间交流的方式,寻求习作的内容;以班级出板报,用主题征稿的方式等等,唤醒学生表达的需求和欲望,并使习作的范围有一定的受限,指向更明确。

二是打破习作教材内容选取的集中化,变趋向为多样。仔细考察当下习作范围,主要聚焦在:(1)写自己喜爱的事物;(2)写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人;(3)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4)写自己做过的活动。由于小学阶段所写内容基本都是围绕上述内容,学生习作思维定势于这些范围,自然形成习作壁垒,难以寻找或捕捉儿童生命视野中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材料,自然制约了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其实,策划、生成极具现场性的素材,有助于减少回忆性材料带来的习作障碍,对于解决“写什么”具有现实的课程意义。现场性素材的生成不妨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转化:学生根据自己所经历的生活,以演示或表演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其他同学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获取感性素材。(2)试验:把生活中科普性小实验引进习作课堂,通过物理、化学类简易试验的演示操作,使学生在动手试验、观察体验中,获取试验感受和习作素材。(3)游戏:利用孩子好游戏的天性,把深受他们喜爱或新奇有趣的游戏引进课堂,增加习作氛围,提供鲜活的习作素材。(4)推想:利用小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的特点,提供极具推想价值的材料,通过多向推想,获取独特的素材。……总之,必要的现场性素材对于有效指导和提高学生表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打破习作教材材料呈现的程式化,变指向为灵动。当下习作课堂,许多教师在习作指导呈现时,总是在课一开始就原原本本地要学生读题、审题,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这种固定的呈现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合理性,但不能适时满足不同年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习作心理需求。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使习作材料更具灵动、鲜活。一方面改变现实书面习作材料出现的时机和方式。伴随课堂指导过程,择机呈现习作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应从学生情绪表现、心理感受、表达欲望和课堂氛围等整体把握,可采用分步、分阶段策略,追求习作材料呈现最优化。另一方面创生形象可感的媒体习作教材。从小学阶段整体考虑,分学段或年级制作若干系列的媒体习作教材,或以独立的形态出现,或以配合书面教材,力求优化、实用、高效。媒体的内容可分为“走入生活”“情境再现”“点击目标”“习作密码”“佳作欣赏”等灵活多样的栏目,并适时根据每次指导的需要进行选择使用,实现媒体与习作教学的有机整合,以期达到教材呈现的有效和科学。

上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破”与“新” 下一篇:培养学生良好消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