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和帕克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9-11 02:57:39

杜威和帕克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摘 要: 帕克与杜威作为进步教育之父和精神领袖,反对传统教育,注重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个别教学等教育理念,对于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当下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其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杜威 帕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 现代启示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反对传统教育,主要批判传统教育的主智主义倾向,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儿童为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它关注普通民众的教育,关注学校的民主化问题,采用以经验、活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重视“从做中学”,成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的重要开端和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帕克和杜威都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著作共同促进了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及其思想的形成。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为: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儿童为中心;开设综合课程;强调个别教学。

进步教育运动冲击了与社会、与生活、与人的发展、与实践脱离的旧的教育,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极端做法降低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忽视以至于否定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破坏了学校在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方面应起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逐渐衰退,1955年进步教育协会解散,但是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至今仍对美国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1-2]。

二、杜威与帕克的教育思想

1.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等。杜威的理论突出了探究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批判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形式论和实质论、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等“二元论”的认识论。他的理论为现代教育和学生个体活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他的教育思想[3-4]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杜威指出:①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很多因素,主要包括: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在儿童各阶段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经验都是极其重要的载体。在经验的引领下,儿童不仅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一些生活与生存的能力,并最终形成人格、品德。②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而且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使用科学的方法实验探究的过程、运用智慧的过程、理性的过程。③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仅是有机体接受环境的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④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增长。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是指有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杜威提倡的是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都必须适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并通过教育引起儿童内在的变化和发展。另外,根据该命题的内在要求,杜威认为虽然要尊重儿童但也反对放纵儿童。

(3)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杜威所要求的就是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又合乎社会的需要,使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

(4)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而要将其成为现实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学校即社会是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的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5)教育无目的。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杜威所追求的是过程内无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及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2.帕克的教育思想。帕克是美国教育家、进步教育运动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关于教学的谈话》、《普通教学法》等。首次提出了“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原则,他重视发展儿童个性,主张学校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认为新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成长,研究儿童应该通过他的自然行为和自然倾向来进行。他在教育理论、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改革[5]。

(1)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并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注意和兴趣是学生心理准备的重点,要使学生对于学校各种活动注意,应利用他们冒险、浪漫、动手制作等的兴趣。帕克认为兴趣是区别新旧教学法的根本所在,在旧教学法中,教师使学生强迫注意某种教材,学生对教材没有自发的兴趣;在新教法中,教师则利用了学生固有的兴趣,他们的注意是自发的,而自发注意比强迫、分散的注意有效。

(2)修改教材。帕克抛弃了固定的课程及教科书,主张教师在教室里使用杂志、报纸和自己设计的材料,替代传统的教科书。

(3)主张必须用自然的活动的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在做中学”。

(4)主张通过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使得学校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及课程与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5)强调教师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受过专业的训练,有良好的文化教养,有教育科学的知识,热爱儿童,对教育工作应具有巨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

三、杜威和帕克的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本质区别

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但实际上杜威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垄断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经理”与“仆从”(《学校与社会》)。他在《教育哲学》中叙述:“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6-7]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约,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并反过来对社会起着某种重要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与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均衡发展,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8-9]。

四、杜威与帕克的教育思想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杜威与帕克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教育,对当下教育也带来了很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0-11]:

1.促使教育心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和名人都曾强调兴趣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鼓励探究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育实践、实验和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的课程与方法,使得学校的课程与课程之间及课程与实际生活经验联系了起来。

3.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新型教育模式。帕克与杜威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主的模式。把教育的中心放在了学生身上,这样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观察培养自我表现的能力。

4.在教材方面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上也增加了大量的事件、新闻为背景,摒弃了一些理论过强的知识点。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贴近生活,适应以后生活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这一点使教育人性化、多元化,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5.在培养教师方面的启示是教师应该受过专业的训练,有良好的文化教养,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的知识,热爱学生和教育工作,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献身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单中惠,杜成宪.中外教育简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郭发奇.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J].比较教育法,2004,3:13-17.

[4]赵小丽.论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55.

[5]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帕克《普通教学法》,127.

[6]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43.

[7]杜威.杜威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8]张淑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教育意义.理论月刊,2007,7:14-16.

[9]王少华.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探索,2001,11:14.

[10]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梁花,李雪梅.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11:7-8.

指导教师:韩荣弼,延边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备考复习策略 下一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