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60例的中医治疗分析

时间:2022-10-22 01:09:49

上消化道出血60例的中医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措施和疗效。方法:收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西药治疗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治疗组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实验组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单纯应用中医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疗法,但是在现代临床中更趋向于中西结合治疗方法的运用,以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77-02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上消化道出血是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急症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便血、呕血等,少数患者出现隐性出血症状。在国内外医学研究中,尚未完全清楚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其病因较为复杂,如果患者不能及时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有可能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目前,国内外临床中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主要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疗法,各种疗法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达到80%以上,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我院收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8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37.6±2.5)岁。出血原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3例,急性出血性胃炎8例,胃溃疡5例,应激性溃疡3例,胃癌1例。出血程度:轻度9例,中度14例,重度7例。实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9岁,平均(35.8±2.8)岁。出血原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急性出血性胃炎10例,胃溃疡4例,应激性溃疡1例,胃癌1例。出血程度:轻度7例,中度19例,重度4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原因及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疗法。按照现代中医辨证分型理论,治疗组30例病例分为:肝火犯胃型13例,胃中积热型8例,瘀阻胃络型6例,脾不摄血型3例,根据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中医分型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

肝火犯胃型的13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吐血或便血颜色紫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失眠多梦等。中药处方以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为主,中药材及剂量为:黄芩20g,生地黄15g,茜草15g,炒地榆12g,龙胆草12g,牡丹皮10g,生白芍10g,山栀8g,夏枯草6g,水煎,1剂/d,早晚分服,15d为一个疗程[2]。

胃中积热型的8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吐血或便血颜色成咖啡色,并夹有食物残渣,舌红苔黄,心烦不安,口苦口臭等。中药处方以降逆止血、清胃泻热为主,中药材及剂量为:紫珠草15g,黄芩15g,茜草根12g,生大黄10g,黄连8g,生地榆8g,生甘草6g,血竭5g,水煎,1剂/d,早晚分服,15d为一个疗程。

瘀阻胃络型的6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吐血或便血颜色紫暗,或出现局部血块;胃脘疼痛,舌质紫或有瘀点,脉细涩等。中药处方以活血行瘀、祛瘀止血为主,中药材及剂量为:旱莲草20g,花蕊石15g,茜草12g,生蒲黄12g,川楝子10g,延胡索8g,五脂灵6g,三七5g,水煎,1剂/d,早晚分服,15d为一个疗程。

脾不摄血型的3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吐血暗淡,病程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腹胀纳差,头晕心悸,脉细弱等。中药处方以摄血扶中、健脾益气为主,中药材及剂量为:黄芪15g,炒地榆15g,血余炭12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8g,三七6g,炙甘草6g,水煎,1剂/d,早晚分服,15d为一个疗程。

1.2.2 实验组疗法。实验组30例病例均采用西医疗法,患者采取平卧位,并根据治疗需要确定患者下肢、头部的位置。对于出现休克症状的老年患者,治疗中应及时给予吸氧;对于呕血或便血量较大的患者,可以初步确诊为食道静脉破裂,医师应嘱咐患者禁食或适当进流食。全部患者均口服去甲肾上腺素液,剂量为8~12ml加入生理盐水中,配制成80~100ml的口服溶液,服药间隔时间为8~10h[3]。13例呕血或便血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口服凝血酶1000~1500 U,服药间隔时间为4~6h。

1.3 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病例疗效评定标准为:显效:1周内呕血或便血症状消失,大便颜色恢复正常;有效:1周内出血或便血量明显减少,大便颜色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经过1周的治疗,出血或便血症状未出现明显改善,大便潜血试验无改变,重度出血[4]。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由表1可见,经过临床治疗,治疗组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实验组中,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表现为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病变所致出血也属于此症范围之内。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常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呕血或便血等急症,对于诊断的及时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具有较高的要求。经国内权威医学机构长期研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损伤和胃癌等。另外,部分上消化道患者合并十二指肠球炎、糜烂性胃炎等症状。

根据现代中医辨证理论进行分析,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急病、重病,属中医“吐血、便血”范畴,乃胃经病变[5]。中医理论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多为胃热雍盛,肝火犯胃等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止血等方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上消化道患者的治疗中,中医疗法的应用具有较为理想的止血功效,而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出血和凝血的时间,进而有效抑制患者血小板的粘着性。黄芩、生地榆、血余炭、血竭等中药材的应用,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进而达到加速血液凝固的效果[6]。在应用中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同时,医师还要嘱咐患者合理控制饮食,对于急性大出血,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中医治疗过程中应采取暂时禁食。患者的饮食要半流质食物为主,并注意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对于促进止血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涂晋文主编.中医急症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1~337

[2] 王仁强.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7,5(1):39~40

[3] 罗云坚,尚文.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5,32(6):55~57

[4] 何以华.150例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7):63

[5] 陈怡,林淑娟,周自刚.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67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6,20(3):150

[6] 朱文锋主编.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4:40~43

作者单位:277606 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蒋庄分院

上一篇:高尿酸血症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