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力世界――南洋科技专访(上)

时间:2022-10-22 01:08:12

“膜”力世界――南洋科技专访(上)

他看准时机、巨资投入全新高科技行业

经过十年耕耘、从行业门外汉成长为外企垄断的“终结者”面对当今市场竞争,他一个“不怕”,诠释出企业全部的自信。

敬请观看本期公司解码:“膜”力世界――南洋科技专访上集

画外音:当今世界电子技术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可将其视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电子产品制造业占中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2%,构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关键部分。但在这一产业链中,如果缺少了一片薄膜的支撑,很多精密先进的产品将无法运转。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这种似乎具有神奇魔力一般的产品,几乎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本土只有很少的几家国有企业参与低端产品的制造。

2001年初冬,一家浙江台州的企业看准了这片市场,毅然决然的跨入到这个神奇的领域。十年锤炼,默默耕耘。作为第一家行业内的民营企业,他们突破了资金、技术、市场,等多重壁垒,击败了众多国际巨头,成为行业翘楚。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着怎么样的过去和未来?让我们一起走入南洋科技,走入,“膜”力的世界。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公司解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在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大到卫星通讯、高速列车,小到手机电脑。电容器则是构成这些电子产品的重要基础元件之一。在很多电容器中,都会运用到一种缠绕在芯棒上的薄膜,这种膜的厚度只有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拿在手中,几乎感觉不到分量,更神奇的地方在于:如此薄的物质却能承受瞬间几千伏的高压电流,使电容器能够在瞬间储电、放电,从而保证电器正常运转。

在我身后就是我国最大的电子薄膜生产厂商。在这里,诞生了不少行业中的世界第一,下面就请跟随我进入这个神奇的“膜”力世界。

邵雨田,南洋科技的创始人,处事作风与其公司的主营产品有着相同的品质,低调内敛,却又不可替代。这样一位行业中的重量级人物,一直操守着不事张扬的处事态度,以至于我们从媒体上很难找到有关他的更多信息。

第一章:初入 “膜”界

主持人:邵总您好,我在来南洋科技之前也是做了一些功课,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我发现南洋科技有很多头衔,而且都是非常牛的名称,像什么世界第一呀,行业老大呀。有没有一些言过其实的地方?到底是不是这样的?

董事长:目前来说我们在行业里面有一条最宽的电容薄膜生产线,还有产量最大的在行业中的一个企业,产品能做到最薄达到2.8微米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有最大产能、能做最薄电容膜的生产线、而且是最宽的生产线。看来这些名称这是名副其实呀。当时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这个领域呢?

董事长:我们01年11月创立这个企业的。然后03年开始生产。当时我们创建这个企业的同时,我们浙江是使用电容器薄膜最大的省份,然后浙江也没有生产电容器薄膜的企业,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前景非常好,因为当时我们的家用电器及其他,像输变电设备这些行业,快速的发展,电容器薄膜将是市场前景非常好。

解说: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薄膜电容器行业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引发了国内电容器用电子薄膜的第二次投资热潮。邵雨田先生在凭着多年造就的商业嗅觉,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子薄膜的广阔前景。然而想要跨进这个“膜”力世界,远非喊一句“芝麻开门”那么简单。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有没有想到,民营企业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会有很多困难,比如说资金问题,这种生产线的投入应该不是一笔小的钱数。

董事长:在当时我们投入这个生产线,总投入要超过一个亿,我们几个股东通过原始积累,当然也要下很大的决心。也要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我们的市场非常的好。之前我们说过,我们省内还没有一家电容器薄膜的生产企业,再加上我们行业里面交流了以后,他们对生产技术方面也非常有信心,所以我们下了这个决心。

解说:市场虽好,但其生产设备及检测仪器都需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投资金额巨大。所需的原材料是高规格、高纯度的电工级聚丙烯树脂,主要依赖欧、美、日等国家的公司生产。因此高额的投资形成了壁垒,将很多企业挡在了门外,以至于国内生产电子薄膜的厂商均为国有企业。

南洋科技怀揣梦想,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膜”力世界的创业进程中。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领先的德国布鲁克纳公司的生产线以及优质的聚丙烯原料。

主持人:选择这个行业切入点很重要,但是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问题,您原来从事的行业同这个行业相关吗?

董事长:不相关。

主持人:相差很远吗?

董事长:对。我们以前做过家用电器,鼓风机,还有做过塑料制品等产品。

主持人:那怎么进入一个这么高的技术壁垒的需求?比如说您的技术问题怎么解决?

董事长:靠引进人才。我们当时是从国有企业,从广东呀、安徽呀这些国有企业聘请的人才。我们跟这些人才接应以后,跟他们交流以后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把这个产品做到高端替代进口,有一种对这个行业的责任,就是要替代进口产品。

主持人:当时他们也会赞同您的设想吗,因为对这个行业来讲,您毕竟是一个门外汉,他们能放弃在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跟着您一同闯天下?

董事长:对,这就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有一种共同的责任。对这个行业产品的提升有一种大大的推动,我们也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个我认为是关键。当然来说,我的性格来说,我们有一种执着,只要看准这个市场,看准这个行业,我们就很执着。

解说:在80年代末2000年初,一些国有企业如江苏南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电容薄膜厂等,已经开始投产引进国外的电子薄膜生产线设备,随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造就了一批技术熟练、业务精通的高级技术人员。据公司员工回忆说,当年邵雨田先生亲自出访,用自己的诚心以及对事业的信念,打动了这些手捧铁饭碗的技术骨干们,离开了家乡追随邵雨田先生启程“膜”界的跋涉。

解说:经过1年多的筹备,2003年5月南洋科技的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投产当年南洋科技的年产量为1500吨,主营业务以厚度6微米以上的中低端产品为主。当时国内的电容器薄膜市场虽然主要被外国品牌所垄断,但由于市场需求巨大,南洋科技的产品在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改进后已经完全被市场所认可,销量成供不应求的态势。

然而南洋科技并没有满足于当时的现状,为了实现创业当初取代进口产品的梦想,“膜”界精英们一直把目光锁定在替代国外品牌的高端产品上。

第二章:外国品牌的终结者

主持人:那个时候咱们的市场,电容器薄膜市场是被谁垄断的?

董事长:当时我们中高端产品基本上都是国外企业所垄断,比如德国创斯普、日本东丽这些国外企业所垄断,有些中低端的产品,我们有一些国内的企业在生产。

主持人:那个时候您是怎么敢于向他们挑战的?因为国外垄断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而且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也是很稳定了,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怎么有的这种想法?

董事长:因为我们有好的技术团队,他们有非常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国外的电容器薄膜的厂家做 得到的,我们国内的人才、工程师也能做的到。

解说:在当时电子薄膜厚度低于6微米的高端产品由于技术要求高,全部要依赖外国进口,南洋科技从未动摇过进军这些高利润高技术要求的超薄电子薄膜领域,以及先进双向拉伸技术的信念。在追求技术升级产品更新的同时,南洋科技的“膜”界精英们滋养在信任与尊重的养分中,极大的激发了团队的创造能力。在团队共同的不懈努力下,南洋的产品不断朝着国际水平靠拢。

主持人: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对德国和日本的厂商形成一种威胁?

董事长:我们03年开始生产,04年我们的产品就可以替代进口了。

主持人:怎么完成这么快的速度?

董事长:我们设备引进以后加以技术改造,包括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我们都有自己特有的技术方法。之后我们通过用户试用,水平达到了国外进口的技术水平,逐渐我们就替代了进口,到目前为止我们高端的产品,以我们南洋为首的企业所垄断,国外这些企业就逐步退出了国内市场。

解说:南洋科技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外品牌的水平,而其价格上也凸显出很大的优势,得到了产品用户的青睐。邵雨田先生带领着“膜”界精英们实现了企业创立之初的理想。在南洋科技成功创业的带动下,国内的电子薄膜行业也渐渐的发展壮大。在南洋科技正式投产3年之后,大部分的外国品牌已经很难在中国市场找到立足之地。如今在南洋科技成立了10后,国内电容器用电子薄膜行业蓬勃发展,形成了11家企业23条生产线的竞争格局。

第三章:智者无敌

董事长:随着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国外有些电子元器件厂家,都来到中国来发展,也带动了我们电容器薄膜的发展,自从我们南洋科技第一个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之后,也有很多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主持人:您怕不怕这种竞争的压力呢?

董事长:不怕。

主持人:为什么?有信心?

董事长:一个是我们有信心,另一个我们的技术可以说是行业一流的。

解说: 从一颗聚丙烯固态的结晶需要经过熔融挤出、激冷、拉伸等数十个工序的历练方可成为一片可以瞬间承受上千伏的高压电流纤薄的薄膜。恰如南洋科技在“膜”界中10年洗礼的蜕变,从第一家民营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技术升级至国际先进水准,产能翻了近10倍。然而国内的同行企业,同样经过多年的磨练自然也与时俱进,“信心”与“技术”在其他成熟的企业中也同样发光发热,面临国内市场不断的升温,劭雨田先生超然淡定的一句“不怕”,的背后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力量与智慧在支撑?

敬请收看南洋科技专访下集――“膜”力四射。

上一篇:宏艺轩:十年只做一件事 下一篇:环境陶瓷中色釉的“仿生设计式”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