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还是要分数?

时间:2022-10-22 12:21:03

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最艰苦的学习阶段,尤其是毕业生。

考前焦虑,是毕业生普遍的心理反应。有的学生看着中招、高招考试“倒计时”牌上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心里就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有的学生会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下降、名次落后焦虑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有的学生到了冲刺阶段,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把考试看作同学之间的严酷竞争,互相提防、猜忌,弄得同学关系十分紧张;复读生的心理包袱更重,他们既要孤注一掷,又顾虑重重……这种心理的传染力极强,会由家长传染到孩子身上,也会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感染,搞得人心惶惶……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

今年中招前夕,亲戚王先生的孩子王翰(化名)模拟考试总成绩与假定的中招高中录取分数相差3分,这就意味着因这要命的3分之差,孩子将被无情地拒于高中大门之外!想上高中,就得多缴近3000元“择校费”。这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又很要面子的王先生来说,无论如何都是难以承受的。

我反复解释:这是“模拟”考试,所谓的“分数线”也是假设的……班主任也一再给他吃“定心丸”:王翰基本功比较扎实,考上高中应该没问题。可王先生怎么也听不进去,看着儿子摇摆在“危险线”上的分数,越看越怕,越想越气,失手打了儿子!令王先生始料不及的是,自己“望子成龙”的高期望值,招来的竟是儿子威胁要中招“罢考”的严重后果!

目睹这种情景,让人感慨唏嘘: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分数?

案例讨论:

老师见解:态度决定成败,品行影响一生——赵爽(班主任)

这次发生在王翰身上的事令人痛心,也引人反思。综观王翰平时学习态度和知识基础,我一再向家长说明:这次考试成绩欠佳只是个意外。但还是发生了不愉快……家长主要是太看重或者说是偏重孩子一两次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孩子的态度和品行,导致行为过激。其实,班里跟王翰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王翰的同学大有人在。但他们的表现很令人赞赏。例如:

做人第一,品行优秀的尤同学,他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他在校能自觉遵纪守规,刻苦学习,关心集体。平时与同学们关系和谐,能友爱互助,主动帮助同学。阳光开朗的他,以自己的言行展示着优秀。

尤同学这些好品质,源自父母的良好教育。他的父母把“做好人,读好书”作为孩子成长的两大目标。在“做人第一”理念的引导下,他在家除了认真完成作业外,还能为家长分担家务,懂事勤快,待人接物明礼得体。深山里长大的他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持之以恒,决不言弃的席同学,在级段最好成绩是148名,比王翰整整差了50个名次!尽管基础较差,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但席同学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他深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要失败”的道理,经常以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影响着班里一大批学生,是同学们效仿的好榜样。他的家长心胸也很豁朗。虽然对孩子的成绩有些担心,但从不过分责怨孩子,他的观点是:孩子知道用功就行。

根据十几年初中毕业班教学的实践,我认为,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主要有“三看”:

一看品质。一个人能力可以有大小,成绩可以有高低,但品行道德却是万万不能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成绩决定人的发展,而道德品质影响人的一生。

二看态度。影响学习成绩有多种因素,如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其中,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端正,虽也有波折起伏,但只要锲而不舍,终能成功,所谓“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

三看潜能。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才,甚至天才,只是才能的表现形式不同。有的人精于设计,有创造才能;有的人文思敏捷,有文学才华;有的人有音乐天赋,有的人有体育特长。所以,不要以分数论英雄。只要引导得当,每个孩子都是人才。

家长态度:给小鸟减压,才能飞得更高。

学好功课,考出高分,拿个好名次,这几乎是所有学生的愿望。但这愿望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的,它离不开学生的勤奋,也离不开家长充满智慧的教育引导。

常常听说一些孩子“入场迷”,一进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平时练熟的解题思路没了,背会的东西忘了……这都是心理压力太大所致。

每次考试前,女儿总要问我:“你是不是特希望我考第一?”我知道女儿压力太大了,所以,尽量表现得坦然。我宽慰女儿:“你很努力,我知道你一定能考好。不得第一,妈妈心里你还是最优秀的!”女儿升初中时,是以六年级统考全县第一的特优成绩进入初中的。然而在月考时,仅得了级段第六名!女儿受不了这巨大的落差,哭得满脸泪花。作为家长,该怎么办?要让孩子在经历这次阵痛后,正确对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理性面对挫折和失利。

孩子考试失利,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应是关爱,而不是抱怨指责,冷嘲热讽,甚至打骂。孩子考试失利时,会一下子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我评价也会降低。这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肯定、鼓励,帮孩子走出心灵低谷,重树自信心。

从入小学直到现在上了初三,女儿的成绩始终都是在年级名列前茅。这让孩子自豪的同时,压力也不断增加。我和他爸爸所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加码“争第一”,而是尽可能为孩子舒缓压力。比如,鼓励她参加多项课外活动,从不因学习让她放弃心爱的古筝练习等。现在女儿已拿到古筝九级证书,学习成绩并没有因此受丝毫影响,“学并快乐着”。今年中招,女儿以全县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被南阳市第一高中录取。

永远记住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你很有实力!”周弘“赏识教育”的成功,应该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主持人观点:理性看待考试分数——朱明发(子课题组负责人)

期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然而事实与愿望总会有些反差。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对家长家庭教育艺术和对待孩子学习成绩认知态度的检验。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先谈谈上世纪在世界篮坛叱咤风云的“球王”、“飞人”乔丹的成长故事。

乔丹成长在美国一个普通家庭。同大部分男孩一样,乔丹自小喜爱运动,对篮球更是情有独钟。一天,乔丹母亲带儿子去打蓝球,一同打球的是另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

在训练投篮时,那一个男孩投篮10次,连进9个球;乔丹投篮10次,只投进一个球。同场竞技成绩如此悬殊,乔丹感到羞愧和气馁。母亲却对孩子的"成绩"大加赞赏:"孩子,你太棒了!刚才进那个球多漂亮啊!将来你一定能打进NBA!"连进9个球的男孩却遭到母亲的一通抱怨:"你真让我太失望了!那一个球为什么没有进?你为什么就做不到十全十美呢?"若干年后,NBA一名新星破阵而出,世界男篮出现了一代新球王,他就是那个当初只进了一个球却得到母亲赞赏的孩子——乔丹!

上面的故事给我们重要的启迪:孩子成为人才还是庸才,除自身努力因素外,家长包括老师的肯定和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在对待孩子学习成绩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会运用“大拇指效应”。当父母的,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和失误,无休止地抱怨和指责,而应用心去感应,用眼去发现,用语言去赞赏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要知道,赏识和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第二,合理调适“期望值”。期望孩子学习成绩拔尖、门门功课得全优,这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预设的“期望值”。期望值越高,希望越大,一旦降低或落空,失望也就越重。对孩子定的标准要适合孩子的实际,量力而行,不宜盲目攀比,也不宜凭家长想当然地拔高。并且还要根据孩子学习的年级、功课的递升和学科强项、弱点,合理调适,既让孩子有奋斗目标,也不要造成太大压力,以“跳一跳,够得着”为最佳。

第三,家长更要“因材施教”。俗话说:十指有长短,树木有高低。应当相信,每个孩子的原始本能都想进步,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家长要承认人的差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评价孩子学习的优劣,要重过程,不能“一考定全局”;要重态度,不能“唯分数论”,以考试看成败,以分数论英雄。那种“这次比上次下降了多少名次”、“你比人家××少考多少分”……这类“分分计较”,拿自己孩子的“短”与人家孩子的"长"比,实不可取。我赞成这样的观点:努力就是好孩子,进步就是100分!

结束语:

当孩子在过重的学习负担下呐喊时,当孩子的心理因不堪重负濒临崩溃时,“要孩子”还是“要分数”?我们的家长该如何选择?我想,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关注孩子备考情况的同时,还应该特别关注孩子在考试压力下的心理状况,在激励孩子“敢拼才会赢”的同时,还应该向孩子渗透“输得起”的平常心。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方式 下一篇:浅谈教书要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