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课一得浅谈

时间:2022-10-22 11:56:40

基于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一课一得浅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49-02

传统的教学设计多而全,力求面面具到,无一遗漏,乍看是对教材的完整把握,实则有悖于学生学习的科学性,违背了教学的有序性原则。也就是许多老师在一堂课想教给学生很多知识,想毕其功于一役,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一下子是掌握不了这么多知识的。就如“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学生的知识接受也需要一个慢慢消化、耐化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的负担的目的。面面俱到,处处涉及,似蜻蜒点水,那么学生的收获也是寥寥无几。如果重点突出,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必然会既节约时间又确保实效。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重点、一课一得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在语文知识框架下的一课一得清楚认识“得”什么的问题,是做好一课一得的基础

1.语文知识树中的语文基础知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知识树,是对高中阶段语文知识的高度提炼,涵盖了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笔者认为,这也给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一节语文课,就应该有一个语文知识的目标,这是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味。“一课一得”是每节课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一得。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要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训练作业,也要使学生“一题有一得”。这样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学。

2.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追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用科学的 “过程与方法”去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从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一课一得的 “得”,不能只局限于语文知识,而应是一个三维一体的课时目标。

二、做好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划与细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体系,既是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又是一个学习个体的语文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要求:

1.根据学段要求作好整体规划。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学习要求作了明确的界定。老师在确立课时目标时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吃准学段目标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2)吃准教材特点,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3)吃准学生实际,“一课一得”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

2.结合教材内容细化课时目标。有学者将语文教材选文区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编写类型,以教材编制与使用为视角,辨识语文学科不同层面内容的存在特征,揭示选文进入教材的不同途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功能发挥方式,把语文教材选文类型研究引向语文课程教学一体化视域,这为一线老师的课时目标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不同的选文类型,指向不同的课文教学目标,也便于老师制定切合课文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

三、一课一得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1.与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用的是西师版)是以单元组织教材,每个单元也就是一个或两个训练点(这往往在积累与运用中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拿到教材时就应当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分清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再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有计划的“一课一得”更具实效,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一课一得,整体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2.钻研教材,用好范文。有人说“教材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习的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我们要用好教材中的范文,并通过对范文的学习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训练目标的侧重并不完全相同,教学内容隐藏在一篇篇课文里,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各个角度,要把发掘的目光投射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当中,停留在那些最能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上,恰当定位,逐个落实。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课一得”就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

3.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一个目标的实现要经历确定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如何落实这些措施几个阶段,其中关键在落实。“一课一得”建立在文本基础上,要以儿童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为根本,语文课堂教学要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域。

4.灵活把握,师生共同达成一课一得。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课一得”也应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一致追求的课时目标。预设的“一课一得”,现在比较多。这主要因为老师对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的掌控远比学生要有力。

笔者觉得, “一课一得”,也应该有无预设的得,有偶然的得。生成性的一课一得,可能更有味道,一课一得应该是没有限制的、自由的思考,得一词也是,得一段也是,得一思想也是。这将是教师再不能以学生的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归拢到老师的预设和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更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使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作品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

一课一得,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不要认为一堂课完成一个目标太少了,实际上对于小学生来说,能真正完成一个目标已经差不多了,让学生有成功感,以激发学习兴趣。

在每一堂课都能有重点地实施某一种教学目标,这样经过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学段,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增长,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会逐步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细化,一课能一得,课课相连,从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日积月累则“滴水成海,聚沙成塔”,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浅谈目标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作者:王红梅 ,刊名: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0期;

[2]《浅谈如何实施课堂目标教学>,作者:陈志平,刊名: 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12期

[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作者:洛林・安德森(美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上一篇:背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教学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