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熏染?取特色激灵

时间:2022-10-22 10:50:56

用文化熏染?取特色激灵

摘要: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传统节日凝聚了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形式美感。指导学生立足本土传统节日,运用形式美法则,感受、借鉴、嫁接传统节日中形式美的因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本土传统节日?形式美?感受?借鉴?嫁接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形式上多表现出浓郁的形式美感。如何引导儿童体悟、感知、认同自身所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并将这一感知和认同注入到自我意识中,建构儿童的视觉形象?又如何将这一视觉形象“定格”于儿童的画面中?笔者认为,立足于本土传统节日,从地方人文习俗中提取生活素材,用文化熏染,取特色激灵,能有效地对儿童进行形式美感启发。

一、立足本土传统节日,练就发现形式美的慧眼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通常都包涵了诸多的民俗美术元素,且被民众通过各种艺术作品形式展现出来,如过年舞布龙、元宵庙会等。这些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地域性特征明显,深涵丰富的形式美元素。让学生参与、感知、欣赏、了解本土特色节日文化,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美的种子,练就一双感受形式美的慧眼。

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奉化人民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奉化,祭祖扫墓必用青团。节日前夕,我组织学生前往三石农庄向糕点师傅学做青团,青团的形、色、肌理和空间感知融会贯通于青团制作之中(见图一)。真知出实践,美由创新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二、借鉴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运用形式美规律创造美的形象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和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为了更好的挖掘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形式美的形象,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教学:

方法一:活用材质,创意用色

此类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民间艺术,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本土人文意识的积累。同时通过观察实物,感受场景,活用材质,创意用色,发展形象记忆力和表现力,诱发想象的再创造。

如让学生表现奉化布龙。课中,我播放视频给学生观察布龙,理解布龙的造型和色彩都很夸张、简洁。为了再现舞龙场景,选用相应的材质媒介进行表现至关重要。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蜡笔或油画棒与水粉混合的方法进行创作指导。因为带蜡或油性的线不易为水所“混”,学生可以尽情尽兴大胆自如地挥洒,场面效果异常激烈欢腾。(见图二、图三)

方法二:善借规则,巧妙用线

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隐或现,变化多端,形态丰富,富于寓意,充满想象。在线条画教学中教师可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课例让孩子们感受线的节奏韵律所产生的形式美感,从而让他们能创意运用线条,艺术表现画面。

规则一:注重线的排列秩序,使物象呈现韵律之美

奉化是个滨海城市,每年都举行海洋庆典活动——“开渔节”。传统的开渔节祭海仪式表达了渔民出海平安的祝愿。孩子们对这一活动早已耳熟能详,运用形式美法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图造型。

开渔节的场景,粗看是杂乱无章,细看,我们会发现井然有序的层次,整齐划一的队伍,以及前实后虚的透视现象。场景的节奏,赋予我们创作的灵感,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着,在活动中体验着,激励着他们创作的火花。《祭海仪式》(见图四),小作者通过线条的虚实变化体现画面的构图、主次的对比,记录着美的瞬间。

规则二:侧重线的粗细变化,使画面凸显主次之美

奉化人结婚前,婚房布置一新,内外张灯结彩。喜堂设在厅堂或祠堂,对联满堂,喜气洋洋。婚期正日,五更时辰要“享喜”,全副猪羊或五牲福礼及果品,祭祀“天地君亲师”,这样的习俗妇孺皆知。而新房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前往欣赏的场所,自然有着深刻的感受。丁佳颖小朋友通过曲线、直线的粗线变化来表现新房物品的材质,再现了主体物床及床上被子枕头的柔美。床后悬挂的结婚照中人物所使用的线条与枕头线条在粗细疏密上产生对比和谐之美(见图五)。

三、嫁接本土美术的表现方法,拓展作品的创作形式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教学中,我指导孩子们汲取本土美术文化中的养分,通过重复、夸张、变化、写实、重叠等技法,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创造性地运用形式美法则体现本土美术题材。

手法一:取剪纸刀味,显视觉冲击力。

张贴剪纸作品盛行于奉化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在春节和婚庆场合贴窗花运用得最为广泛。我将这一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获得出人意料的收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剪纸作品的美感及表现力,在学生尝试之后,将这一技法拓展至“绘画”领域,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吸收了民间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体现出了节奏韵律之美,使画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学到了形式美感应遵循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手法二:仿蜡染手法,透时代特色

蜡染布是老宁波人在节日中和平日里经常使用的布料。早年家庭妇女的头巾、围裙、被单等都选用了蓝印花布,那独特的质朴美早已浸润于孩子们心灵之中。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仿制宁波传统蜡染的方法,用融成水质的蜡烛油创造性地画在宣纸上,再涂抹上国画颜料,使画面具有通透感,极具时代性。

不难发现,从传统节日中汲取形式美因素,恰当应用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之中是实施优质美术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应把握多样性和特色性的原则,处理好“传承” 和“创新”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手绘心品中体味本土传统美术文化的魅力,最终促使这芬芳的艺术浸入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冷莹?《构建以经典美术作品为核心的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10(1)8-11

[2]杨之婉?《由传统节日引发的课题》(J)?中国中小学美术?2009(3)18-20

[3]奉化市志编辑委员会?《奉化市志》(N)?中华书局?1994(658)

[4]崔永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N)?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86)8-11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N)?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00)

(奉化市实验小学?浙江宁波)

上一篇:浅谈数字时代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冲击 下一篇:杨丞琳 维特有烦恼 各方来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