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审计人员继续教育

时间:2022-10-22 09:49:01

新常态下的审计人员继续教育

一、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审计人员教育培训是履行审计职责的需要。总理要求审计要做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反腐败的利剑、权利运动的“紧箍咒”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国家领导人对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对国家审计的崭新功能定位。而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最终实施者,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今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快,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知识和较高的素质,必须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内容的学习。

(二)面对审计全覆盖艰巨任务,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将审计范围从传统的审物、审人扩大到审自然资源和政策执行效果,从过去的审计部分单位和部分经济活动扩大到审计所有单位和所有经济活动。国家审计不仅应将公共政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公共权力作为审计内容,还应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国家审计人员面对多样化、复杂的审计工作时,审计风险随之增加,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审计业务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这种洞察经济违法违规的能力只能来源于实际工作和不断学习的积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

(三)加强国家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审计职业化建设的需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审计职业化大致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特有的审计职业化状态。包括审计职业专门的知识结构、过硬的审计本领、独特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等;二是建立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审计职业培训体系在内的教育培训制度等。

面对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机遇挑战并存,市县两级审计人员的技术方法、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与新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持续不断、分门别类地对基层人员进行轮流培训,逐步提高审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培训职能部门应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对培训对象进行量体裁衣,缺什么补什么;审计人员要养成终身学习和参加培训教育的习惯,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积极主动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审计业务能力,适应新常态、新任务带来的挑战。

二、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一个培训体系的构成通常包括制度、课程和讲师三大部分。制度是基础,包括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讲师制度等。课程是灵魂,是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计、课件的制作、讲义编写、课程的审核评估。讲师是载体,是课程的演绎者,其主要职责是配合适当的授课技巧,将该课程的核心精髓传达给学员。

当前地方审计机关培训管理部门在培训制度制定、课程设计和讲师选用环节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其主要原因是对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法规对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学习提出了一些要求,但这些规定仅从宏观角度提出审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实际执行中缺乏具体操作方面的相关规定与之相配套,导致继续教育培训缺乏总体规划,培训内容不明确、不系统,培训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培训效果不佳。

(二)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培训形式比较单一。现行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审计署新颁布的审计准则,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绩效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以及审计现场管理和如何提高审计质量等。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未考虑学员的自身情况和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导致在知识结构和深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学员的需求,进而使得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审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缺少积极性。另外,继续教育忽视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忽视了具体工作的差异。同时,继续教育和市场脱节,缺乏市场急需的继续教育内容,也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更没有前瞻性的继续教育内容,这些都导致继续教育的效果不佳。

培训机构对审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仍然采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学员听与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与学员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学员常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限制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质量不高,流于形式。有些培训机构或组织部门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只要课时完成了,内容讲到了,就算达到目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估和严格的管理措施,继续教育成了应付职称晋升的“敲门砖”,既浪费资源,又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四)机制不活,激励不足。继续教育机制缺乏活力,缺乏有机组合和高效运行,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审计人员学习的各项政策不配套,学习与个人利益尚未挂钩,学与不学区别不大,缺乏主动求学的自觉性。二是工学矛盾突出,落实培训具有随意性。继续教育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审计任务繁重,审计骨干难于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加上许多单位对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和考核手段,教育培训名存实亡。继续教育未达到真实目的,使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三、加强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一)制定审计人员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审计机关要制定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更好督促审计人员不断充电。相关部门可以借鉴财政部印发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结合审计实际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比如,明确规定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学时、培训机构等,逐步使审计人员继续教育规范化。

(二)完善和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满足不同审计人员的需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的需要,编制相应的审计继续教育教材。第一,以审计专业知识为主线,并扩充相关学科知识。关注审计新知识、新技能,使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专业判断能力。第二,各种职业技能也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内容,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英语能力、应用写作技能等,因为它们是提升审计工作素养的必然要求。第三,强化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审计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很强,审计人员只有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第四,注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为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第五,开展行业知识培训。通过行业知识的培训,使审计机关各部门能够了解所辖审计行业的发展情况,熟悉行业的运行规律、发展重点及发展方向,熟悉该行业经济核算要求及其行业特殊规定,弄清行业的基本特征和业务流程,掌握行业产生错弊、影响绩效的方式、手段及变化趋势等,以便制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规避审计风险。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1.培训机构要针对高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层次和国家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不同类别,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大纲和教材。在举办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班时,要注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培训机构对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措施,做到突出重点、按需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2.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实现异地、实时教学,审计人员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外,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上网观看专业课件。当今网络越来越发达,这种教育模式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3.开展模拟审计实验室培训。审计需要一些特殊技术知识,主要依靠实践取得。然而,有些审计技术受条件局限,不易在审计实践中获得,这就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模拟环境中锻炼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已经运用到审计实务当中。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一个真实的审计环境,通过配套的审计案例,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四)加强政策宣传,引领自觉行动。审计管理部门和审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审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意义、作用,明确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通过杂志、互联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变化与需求,在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沟通和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方面做出相应更新与提高。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在知识更新、技能训练、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学习,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需要。

总而言之,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尤其是当今经济发展越来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以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促进审计工作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上一篇:睡前说故事,陪你一起睡不着 下一篇: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