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覆盖:实现审计新常态

时间:2022-02-28 03:01:20

全覆盖:实现审计新常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制。其中,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为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备受关注。

数年前审计机关掀起“审计风暴”,但是审计中揭露出的问题“屡审屡犯”,也着实让人困惑,暴露出审计制度存在的很多弊端。譬如,审计监督范围不全,各级审计机关不够独立,等等。此外,据悉,2008年以来,国家审计署仅对国资委和财政部监管的118户中央企业中的57户进行过审计,中央部委所属的94家企业、国有企业境外机构和投资从未审计过。审计全覆盖,是时代迫切的要求:亟须通过审计摸清楚家底,为长期规范管理、规范运行和考核体系打下基础。

如何走出“屡审屡犯”的尴尬,切实发挥审计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回应着国人的期待,审计改革终于来了。党的十之后,审计相关改革被纳入全局总体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审计监督,健全审计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更进一步部署“完善审计制度”的相关任务。这一系列决定为今次审计改革奠定了制度框架基础。

审计署副审计长袁野近日做客“新闻1+1”节目,对框架意见中最受关注的审计“全覆盖”进行了详细解读,第一就是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都要接受审计,都是审计的对象,而且也要对审计发现问题要承担责任。第二就是在审计中必须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而且要严肃问责。尤其是提到公共资金要全覆盖,凡是公共财政收入支出都要纳入审计范围。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进一步指出要确保审计监督实效,实现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盖。显然,“全覆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给治党管干加码的同时,扎紧制度笼子,消除体制漏洞,审计改革将以实效回应公众关注和社会关切。

可喜的是,此次改革还有一个创举,就是在地方官员离任时,除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审计机关还要进行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通过制度迫使地方官员在任内重视环境的保护。此创举无疑拓展丰富了“审计”的内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审计往往跟反腐败直接画等号。但此创举再一次证明此次改革指向清晰,立意高远:“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制”。诚如袁野所言,审计类似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预防、监视、抵御的作用,审计不能仅仅是对资金审计,还要关注体制机制层面,要跟踪关注党和国家一些重大政策及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换而言之,要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审计:它意味着对经济基本面的精准掌握,意味着对权力之手的更精确约束,意味着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的下降。

这样的改革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进程中,审计决非终点。经济运行规范化是大势所趋,无论什么样的违法手段、投机行为、享乐主义,都将在全覆盖的现代审计体系前无所遁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上收管理从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积极推进职业化铁军审计队伍建设也是此次改革亮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审计因其更加独立有效,以及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将在国家现代化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发挥更好的免疫作用,这也是审计制度改革的根本所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实现审计新常态,科学务实的改革不可少。目前,审计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启动,相关责任部门应以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不折不扣地将改革具体部署落到实处。

此外,框架意见明确规定各级党委、人大、政府、社会公众是监督审计机关的主体。结合新的预算法实施,人大在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大有可为。实现审计新常态,管好钱袋子、给权力带上紧箍咒的目标可期。 (作者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

上一篇:嘉定:扎实推进新形势下街镇人大工作 下一篇:土地调查中3S技术的集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