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职教育的转型与提升之路

时间:2022-10-22 08:14:30

浙江省中职教育的转型与提升之路

既是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的动员会,又是掀起新一轮职教发展的主战场,在这个三批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尘埃落定、首批省级中职示范校名单出炉的巧妙时机,召开这次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是希望各位中职校长有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职业学校的志气,有改革创新的锐气,有示范引领的勇气和廉洁自律的正气!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 鲍学军

2010年,浙江省首批11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破土而出,如一圈圈涟漪荡漾出浙江省中职学校发展的新纹路;2012年,三批次共42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及首批35所省级中职示范校已颇具规模。由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校长参与并组建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给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示范学校一个交流、互助的新平台,以寻求中职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共同发展之路。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2012年10月23日,由协作会牵头,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在宁波外事学校举行。

专业建设篇

专业建设,执转型发展之牛耳

专业建设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经过近10年的高速发展,浙江省的中职教育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先进理念和新思路。而浙江职教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理念很新的同时落地有待提升,形式很新的同时内涵亟待发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胡野教授在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上所说的这番话,无疑点出了在座77所学校校长正在努力思考与探索的中职学校发展路径。而要牵住浙江省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示范建设和转型升级的牛鼻子,专业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盘活立体资源

作为制造业大市,温岭市对于泵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走高,越来越多企业感到人才吃紧,纷纷向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建言,希望加大与泵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常规会议上,企业的诉求被及时地传递到了校领导面前,校领导当即决定开展调研与论证。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高校专家力量,泵制造与控制专业这一新专业最终出炉。泵制造与控制专业由学校与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合作开办,两校合作编写了《泵的结构与原理》《泵的检测与运行维护》等一系列校本教材。

中职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在启动新一轮专业建设之前,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再智再次审视这个人才培养的命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中职培养内容与高职教学计划相衔的宗旨下,钱江集团、利欧集团、中马集团等温岭市机械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型宾馆与专业酒店,兰州理工大学、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都纷纷被纳入到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成为该校专业建设的坚强后盾。

“要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盘活学校所拥有的内外资源,由内而外、自上而下,为专业发展增添合力。”江再智校长这样总结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

注重区域特色

专业建设的路径见仁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就是“紧密联系区域特色”。在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有这么一批专业教师固执地坚守着他们的专业文化。绍兴是一座纺织业发达的城市,依托当地纺织行业,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迅速衍生出纺织技术及营销、服装、染整技术等一批骨干专业。不仅如此,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还与相关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组成了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产、教、校际之间和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通过行业、企业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把脉专业架构,确定专业相关岗位及核心技能,构建起了与企业人才标准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独有偶,地处外向度高达125%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决定了宁波外事学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服务于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学校的商务外语专业(群)着眼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依循多语种教学和专业模块交叉建构的思路,积极探索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增长点,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宁波市商务外语特色专业学校,每年吸引到不少高分生源、普高生源报名就读。

“所谓示范学校,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要做成示范,而是指要有引领的基本氛围,更要有若干个示范专业作支撑,打造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的拳头专业,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胡野教授如此解读示范学校的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篇

课程改革,统示范建设全盘棋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在建构起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行业企业生产要求的示范专业之后,如何提升专业质量是学校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最忌盲目启动与理念断层,统筹好改革示范学校建设的全盘棋,课程改革最关键!

让课改具有行业气质

将企业商业类设计工程引入课堂,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与真实的生产项目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参与团队活动,开展团队协作,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团队出力,共同完成某个项目……这是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课堂练兵”的模式之一。为了改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现状,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启动了“项目驱动·工学交替”专业课改。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由学校、课程专家、企业协作开发,完成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但具有很强的行业融入度,更注重追求新鲜度,用该校副校长黄伟伟的话说,就是要让课程改革具有行业气质。在数控专业推广活页教学项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取“项目驱动·工学交替”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程度和职业岗位需求,努力探索合适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学习情境框架、教学内容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定位、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体化课程引领课改

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通过“站点为营、模块循环”的运行模式,以典型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课堂。不仅如此,不同班级在同一时段所学习的模块课程并不相同,轮换交替以实现循环运作。以汽车发动机维修学习工作站为例,前半周1班学生进站学习,后半周换2班学生来此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不动、班级轮转”的教学构想。该校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特色之路。

从最初只在汽车维修专业的两个班级搞试点,到一年后的12个班级,再到目前已经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覆盖到汽车维修专业的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层面的32个教学班,杭州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不仅做到了“教、学、做”的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实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全面开花。

成立国内首家“汽车医院”是学校学习工作站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统筹该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规范化运作的重要方式。教师将学生在汽车医院里遇到的维修难题整理成教学案例,并反馈到技师班、高级工班的教学当中,这也体现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各阶段的课程及学习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不断提高。

自定义理实课程比例

在衢州工程技术学校校长朱云福看来,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与普高课改思路大相径庭:“普教课改往往自上而下,且具有完全统一的标准。而职教课改恰恰相反,它是自下而上的,是百花齐放的,并不拘泥于形式。”对此,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李建军深有同感:“中职课改没有固定模式,有很多创新的余地。”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大刀阔斧地出台了课改方案,对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进行了重新分配,并取消了会考制度。该校课改偏重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基础理论课程,使其侧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始,引入“演讲与口才”等教学内容;同时,将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甚至允许高二年级不开设英语课,高一年级英语课则强调实用性,并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书法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希望全省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期待各位中职校长都能成为‘改革家’,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高迎春殷切寄语。

人才培养篇

路径设计,启人才培养新模式

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长期工程,然而不少中职改革示范校却仍徘徊于规划原点。找不到路径设计的起点,曾让雄心勃勃的校长们在建设之初备受困扰。“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强调专业性,其最终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以应用为宗旨来培养人才就是路径设计的逻辑起点。”胡野教授援引高职改革示范校的建设经验,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为建设路径的起点。

尝试多种模式 实现校、企、生三赢

早期曾采取来料加工模式,试行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学校实训设备的损耗远远超过来料加工所得,而且学生得到的技能训练类别有限,得不偿失。

尝试半工半读模式,本意是想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企业,但是这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模式却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反对,甚至有学生被当做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探索引企入校模式,将杭州一家经纬导航仪企业引入学校,但是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校企双方在合作初衷上存在巨大分歧。学校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但是企业却倾向于用熟练工,这导致学生不能进行多岗位轮训,而且其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有待商榷。

实行订单培养模式,试行之初成效明显,但随着订单培养模式的逐渐深入,各种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企业作大量投入却招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而学生即便被录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跳槽的也不在少数。

……

作为浙江省中职校长中敢想敢做敢创新的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几乎尝试了时下中职教育领域所有最炙手可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来料加工到半工半读,从引企入校到订单教育,三门职业中专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勇敢尝试的背后,是校长谢卫民希望找到学生、学校、企业共赢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的质朴心愿。

直到有一天,一家核电企业到三门职业中专招人,企业老总与学校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之后,找到了谢卫民校长:“你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是有问题的,一个专业的成长与教学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勤奋,还需要考虑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衔接、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接、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就是这几句肺腑之言,让谢卫民校长开始重新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此番借着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机会,他也期待着能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推进一层。

在探索多种模式的经验之上,三门职业中专开始寻找真正能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利共赢且能够持续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该核电企业合作,在参考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设立了核电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并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共同关注学生培养。由于核电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学生毕业后能找到较体面工作,这个专业自设立之初就不愁生源。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坚持思想第一、身体第二、技能第三,强调以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能学到未来所需的思想与技能。

核电企业能招到大量有对口专业技能的一线员工,学校能够为该企业员工、大学生、专科生提供核电相关技能培训,专业教师通过与核电企业的合作提升了自身技能,并指导学生为企业提供技能服务……经过实践检验,这个校、企、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利可图且可持续的。谈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迭,谢卫民校长笑着补充道:“没有什么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中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作为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应当在不断变化的职教大环境下,寻求最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内在要义!”

站在人性化视角

关注职业发展

改变将中职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做法,让学生既能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又能获得较好的学习平台和工作机会,同时也能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桂众的理念与谢卫民校长不谋而合。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在烹饪专业推行“1+1+1”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学生在校内完成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学习,同时还需接受企业岗位素养与技能的感知教育;第二年,学生开始半工半读,两天半在学校继续学习,三天半到企业轮岗实训,休息一天;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系统实习,实施专业专向技能实训。“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非常人性化。”黄桂众校长解释道:“我们规定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完成烹饪专业相关全部岗位的训练任务,这样一来就能改变部分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的情况。”再辅之以双导师制度,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关,该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赢得了企业的青睐,企业将在实习生中录用20人的计划变更为40人全部录用。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还在机电专业实施了“334”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专业部署“引企入校”模式,在化工专业采取“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培养模式……学校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标准实施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在启动改革示范校建设之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大多数中职学校一样,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生的“技术成长”教育上,关注首岗就业率。然而参加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启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让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的老师们意识到:中职教育应关注“生活的教育”和“全人生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由此,学校于2011年起架构了3大模块16个项目的能力体系,并组建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注重岗位基础能力、职场核心能力、社会通用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综合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双元模式 强调中高一体

“示范校要成为政府的铁杆学校、企业的好伙伴和老百姓的贴心人!”援引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葛道凯的话,浙江商业总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向所有参加本次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培训会的校长们提出这样的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是影响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关键任务,我们的中职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学校结合温州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与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并合作开办了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实验班”。将企业技术力量和高校科研力量融合在一起,共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服务为载体,以企业资源为借鉴,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建构起具有“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特点,且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该校副校长黄伟伟表示:“这些任务与标准均按照企业的现实需求而设,并力求中高职无缝对接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性、专业课程的连贯性、技能转化成技术的衔接性,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显著区别。”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不得低于总学时数的50%,必须有半年以上的定岗实习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强化实践性教学方面身先士卒。与此同时,借着职教集团的办学优势,集团成员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进入工作现场的机会,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也为更好地实现中高职教育贯通提供了条件与保障!

师资建设篇

师资锻造,强示范引领执行力

无论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是教师专业的成长,示范校建设都是良好的契机。诚如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倪国兴所言:“我们所有的努力并不是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最终成果,而是为了将这些项目融入学校日常建设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一位名师、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能够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作为教学理念的最终执行者,中职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中职示范校共同关注的首要议题。

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

戴震班工作室、张任工作室、李策工作室、莫建斌工作室等一批台州市市级工作室的成立,成为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从探索期步入发展期的重要转折。因为专业师资数量不足,该校除了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放在聘用专业人才、送教师下企业、派教师外出培训等常规师资培养工作上之外,更着力打造一批由该校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用江再智校长的话说,是“希望能够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擎效应,带动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手握两项国家专利、近期研发的产品就达6项之多,钳工专业教师戴震班就是在名师工作室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

工作室采取导师培养制度,由工作室负责人针对团队成员的不同个性特点和能力专长,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方案,明确不同成员的具体研究方向。工作室团队共同开发一个项目或完成一个课题,让团队成员在分析、研究、解决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为每个工作室提供专项资金,由工作室自主规划使用。除此之外的培养方案制定、研究专题选择、考核评价要求等,都由导师决定,学校给予导师尽可能多的自。”江再智校长表示,名师工作室以名师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以团体为评价单位,仿佛是一个集约化了的教科研小组,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的热情,也有效地促进了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形成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做法是为中职教师的成长搭一架梯子、铺一个平台,鼓励年轻教师往名师的方向发展,成为专业带头人。学校给予名师和中层干部一样的待遇,希望他们能够真正挑起教育教学的大梁。校长李建军坚信:“在师资建设中首要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再鼓励教师成为专业带头人,进而带动一个专业的崛起。”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建立起了专业带头人工作室。该校重视专业带头人的辐射效应,坚信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专业在行业企业中的地位、该专业今后的发展及其对企业的吸引力。数控专业的模宝宝工作室集结了该专业三位教师及九位企业骨干的力量,利用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开展协作工作,致力于帮助小微企业解决模具设计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阀门工作室利用学校已有的生产设备解决了当地三家阀门生产企业工装改进的技术难题,不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还让成本下降了近3/4,三家企业每年可增产值90余万元。学校通过承接企业难题,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技术优势,组织团队进行项目攻坚,从而带领其他教师尽快成长。

建立教师走出去的长效机制

安排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派遣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到其他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参观学习……相比于请高校专家和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座,丽水市职业高级中学在鼓励教师“走出去”方面的力度更大。在副校长江会平看来,只有开门办学,让教师走出三尺讲台,去接受更多的企业元素和企业文化熏陶,才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成长,更能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充实到日常教学当中。

感慨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给各中职学校带来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陆志松将送教师外出学习的脚步跨到了国门之外。感受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职教氛围,将更多优秀的职教理念引回国内,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教学当中,陆志松校长给老师们的学习压了重担。

校企合作篇

校企合作,破转型升级之难题

提升中职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能力,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的建设任务。要完成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目标,首先要求各中职改革示范校具有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破难的关键。发挥职教集团的合力、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好校企订单班的培养……在座的校长们要利用好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协作会这一平台,加强交流与探讨,共同破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的重点与难题。”浙江省商业学会副会长、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吉兴呼吁道。

从服务的视角启动合作

2011年,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组建起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拉开了学校与当地纺织类企业之间深度合作的序幕。结合“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启动“轻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工程”,年培训劳动者达8216人次,为绍兴地区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而这组数据,还只是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所做培训中的一部分。

作为绍兴县纺织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企业,绍兴县舒美针织有限公司等一批纺织类企业优先享受到了学校所提供的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帮助。而作为服务的提供方,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不但打响了品牌,也让企业认识到学校完全有能力解决企业在生产、转型、技改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渐渐的,主动找学校开展各种形式技能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依托于职教集团平台之上的校企合作开始从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简单交换合作,向着更加深远的层面转变,变为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创新性的全方位合作。

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与浙江省纺织品与染化料质量检验中心签订《联合创办纺织品检测中心协议》,合作成立“纺织品检测中心”,在为绍兴纺织企业提品检测服务的同时,也让学校能够直接将行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当中;成立全省第一家为外商提供公益的“绍兴县外商服务工作室”,通过政策宣传、经贸对接、教育培训等服务,既为外商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升了绍兴县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为学校外贸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开启了更多可能。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让倪国兴校长喜不自禁:“借助职教集团的平台,既拓展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更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真正推动校企合作步入了深水区。”

产学研联合体创新校企合作

“于学校,示范校建设是促进学校新一轮建设与发展的大好契机;于地区,示范学校能够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于全省,示范校建设是提高我省职教发展的有力抓手。”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对77所中职改革示范校的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来面对中职教育转型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令他欣慰的是,许多中职学校已经走到了职能部门前面,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其中,产学研联合体模式就是校企合作领域典型的创新之举。

三门职业中专的制版专业在生产石窗的过程中运用产学研联合体模式,集生产、教学、研发于一体,生产场所既是教学场所,也是产品研发场所,不仅制版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此进行技能学习,而且艺术设计、财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至少5个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共同参与实习训练。谢卫民校长最初的构想就是通过石窗企业来拉动学校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带动尽可能多的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真实训、提升技能。

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有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湖菜四个研发中心和弘毅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公司,以及一个在建的省级“机电产学研联合体”。计算机教师团队为吴兴科技创业园提供紧密型外包服务,机电教师团队为航天企业研发和生产18个品种的宇航级产品部件,烹饪教师团队为湖州大酒店开发湖菜新品种……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带领着他们的学生一起加入到产学研项目中来,通过与企业的反复交流、切磋,让师生在帮助企业完成研发的同时,也让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已经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了然于胸。

内涵建设篇

内涵提升,扬中职教育新风范

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人才需求,这是中职教育需要坚守的三大阵地,也是提升职教吸引力和办人民满意的品质职教的关键所在。关注并服务中职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有个性、有内涵、有素养的新型高技能人才,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各中职学校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内涵的建构,渐入佳境。

国际化品质教育

在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眼中,理想的中职教育应该是去功利化、精致优雅、兼具品质与品位、生源堪比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别,是家长愿意选、学生乐意学的一流教育,是家长、政府和社会都满意的品质教育,是呵护生命、静待花开的快乐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职教夙愿,宁波外事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之初就将“快乐”元素融入建设细节,将文化内涵囊括进建设范畴。作为宁波外事学校国际化特色教育项目,宁波TAFE学院就是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处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国际化氛围浓厚的宁波,加之英语、日语、德语、法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七大语种的教学设置和国际化办学的固有优势,当宁波市教育局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确定官方战略合作之后,宁波外事学校当仁不让地成为中职学校代表,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悉尼TAFE学院合作共建宁波TAFE学院。

宁波TAFE学院采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中高职贯通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沿用澳方原版教材和教学评估体系,并根据学生所修学分,发给澳大利亚英语等级证书,而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还能获得悉尼TAFE学院所颁发的文凭和宁波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文凭。仅双文凭制就吸引到大批有志于出国留学或打算从事外贸类工作的学生,而校内交换生计划和毕业后可直接申请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部分高校就读本科课程的吸引力就更不用说了。这让不少高分学生不惜放弃就读重点高中的机会,希望进入宁波外事学校学习。

将示范校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重要抓手,宁波市教育局对于示范校创建工作格外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每年斥资2亿元用于中职免学费计划,为职业教育立法的做法更是开全国之先河。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李丽表示:“要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接轨世界。”

本土化阳光教育

除了在同类学校中起到榜样和标杆作用,更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自己的品牌——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对于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目标的解析,是其日后在示范校建设中引入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论依据。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一直以来都坚持贯彻“骆驼文化”,通过引进与嫁接、改造与提炼、内化与创新,实现了企业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的相生相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自然、人文、历史、科技等全方位的育人环境。进入改革示范校建设阶段后,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更为关注的是文化的落地。

开展“魅力中职生”评选活动,54个学生社团组织常年开展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每位学生都要参加10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通过各种载体让学生践行学校文化,将文化要义内化为日常行为,行动德育开展得轰轰烈烈,旨在培养“弘毅知行”的阳光学生。2011年,学校建立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2012年,学校与湖州市度假区公安分局共建“校园警务广场”;还将举行“学校文化知识大赛”,激励学生学习学校文化。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在引入社会力量的同时,构筑起德育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平台,努力将每一个学生都打造成为阳光、有用的人!

上一篇:立足行业 精诚合作 双向互赢 下一篇:中等职校德育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