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合成课程”的思想分析美术学科课程的特点

时间:2022-10-22 07:14:06

运用“合成课程”的思想分析美术学科课程的特点

摘 要:合成课程的思想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都具有指导意义,强调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强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2001年实施的课程改革也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课程则希望通过此次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合成课程;美术课程;参与;整合;关联;自我;目的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认为,课程既不像行为主义者强调的那样要教学生学会或多或少的知识、技能,也不像心理学者所强调的那样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景。他们强调,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需要,提出了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的课程教学观,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都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强调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那么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美术课程又有怎样的特点呢?笔者试用“合成课程”的思想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解析。

一、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第10课《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合了“设计运用”与“造型表现”于一体,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仅靠教师的讲授难以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此课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有关龙的素材,在搜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建构本课的知识内容。在设计运用的过程中,以舞龙的形式将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完成,共同活动,建立起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整合——强调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现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相互贯通

现行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定,充分体现了整合的理念,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现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相互贯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多种工具、媒体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例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第八册《刻印的乐趣》一课,首先,通过藏书票、印章等经典的艺术形式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印刻的艺术魅力;其次,在探究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刻印材料的丰富性(泥板、纸板、木制品、橡皮等),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激发刻印的乐趣。这样的课程设计来源于生活,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多维度摄入,体现了本次课改的精神内涵。

三、关联——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密切相关

在课程内容方面,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即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与生活密切相关。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关联;二是课程内容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相联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美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教学科目,在美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现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写的美术教材中,在小学阶段将手绘线条图像和色彩搭配作为基础,整合平面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调儿童自我是构成教学的法定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满足学生个人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认为“自我实现”是课程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鼓励学生自我实现,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做实验、犯错误、获得反馈、发现自我,最终实现自我。在美术课程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作品表现,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美术课程评价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反馈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其次,注重对学生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再次,对美术作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在美术评价过程中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充分肯定学生的态度、创意,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在美术评价中也建立学生美术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的过程。整个美术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服务。

五、目的——强调促进整体人格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

人本主义者课程的主要代表罗杰斯认为,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whole person),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知与知性、情绪与行为想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同时,这种目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并不刻意追求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不要求学生有整齐划一的表现,而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展。美术课程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建构美术课程内容体系,四个内容体系又相互作用,以此,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认识美术,认识美术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认识美术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和思维的全面性、科学性。将美术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经验,学会学习,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提高背诵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有效合作学习实现共同提升